《吶喊》: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起點

《吶喊》是一部具有時代性的小說集,它體現的是一個時代的特徵,儘管沒有雜文那樣尖銳,也沒有散文一般抒懷,但它卻更能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一些現實問題,就當時社會上的矛盾、國人的精神特徵如同畫面一般地展示在我們面前。

就其中的《阿Q正傳》而言,作者描繪了一個底層農民形象,他沒有任何財富,無論是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他住的地方是土穀祠,沒有一個安定的家;他沒有穩定的工作,只能給人做一些雜活;他也沒有穩定的生活,這些就是當時國人在強權專制統治之下的生存現狀。

《吶喊》: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起點

國人想要改變現狀,但要改變的想法卻是微弱的、不足一提的,往往在萌芽時期就被扼殺了。作者在文中寫到阿Q說自己是趙太爺的本家,還說自己是革命者。他希望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但可惜的是,人們沒有給他預期的東西。在現實的無奈之下,阿Q只能消極地安慰自己,使用”精神勝利法“,在打不過別人的時候,就說別人是”兒子打老子“。

對於革命,國人也是盲目的,如同阿Q一樣,以為大吼一聲”老子革命了“,那就是革命,其實不然,盲目的革命並不能改變現實的局面,相反會慘遭扼殺。阿Q臨死之前一聲”我手執鋼鞭將你打“,正是作者對黑暗現實的強烈控訴,同時也是作者對理性的、卓越的新革命方式所寄予的希望。

《吶喊》: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起點

類似這樣對麻木國人的描寫在《吶喊》中還有很多,比如《藥》中的華老栓用革命者的鮮血做藥引,《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被打斷了腿,《狂人日記》中的”人吃人“。之所以這麼寫,作者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國人沉睡的靈魂覺醒!

《吶喊》: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起點

在《吶喊》中,往往有一些話語刺痛著人們的神經,然而這樣的諷刺、剖析並非出自作者的”殘忍“,他只是想通過這些讓人認識到現實的敗壞與墮落。所以在描寫這些人物的時候,作者總是以一種幽默而深刻的筆調來描繪。他不忍將一些殘酷的東西擺在讀者面前,但又不得不將這些告訴讀者,所以作者苦心孤詣的創作,使得這十四篇故事全無雷同,每一篇都有各自的側重,每一篇都有自己的表現手法,從內容到句式,從主題到修辭,都各具特色,這一點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