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歷史小故事之二:清朝哪個皇帝最優秀?

100個歷史小故事之二:清朝哪個皇帝最優秀?

有清一代,十位皇帝,歷時二百六十七年,雖說是少數民族統治,不過整體來看,清朝統治者在開疆擴土,維護疆域主權,國家統一穩定,民族融合等方面還是有相當貢獻,功績不應該抹殺。

100個歷史小故事之二:清朝哪個皇帝最優秀?

清朝前後雖只有十位皇帝,但皇帝們的整體素質是中國大一統王朝中綜合水平最高的。普遍勤勉自持,勤於政務。鮮有聲色犬馬,沉湎享樂的,大概是江山得之不易,又以極少數滿族人去統治大部分漢族人,故清朝的統治者一直顫顫驚驚,如履薄冰,常以自省。

而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既不是大家熟知的康熙,也不是所謂的十全老人乾隆,而是承上啟下,把大清推上國力巔峰的雍正皇帝。

100個歷史小故事之二:清朝哪個皇帝最優秀?

雍正,名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1723年45歲的雍正皇帝登基,僅在位十三年,卻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需知康熙雖然是英明神武,但是晚年倦政,吏治敗壞,而且用人不當,縱容近臣,如大學士明珠等人,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上行下效,官場上下,沆瀣一氣,貪汙受賄之風盛行,而且康熙晚期,諸子爭奪儲位,結黨營私,互相傾軋,朝內矛盾重重,帝國已顯疲態。

100個歷史小故事之二:清朝哪個皇帝最優秀?

雍正即位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整頓吏治,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連續頒佈11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不許暗通賄賂,私受請託;不許庫錢虧空,私納苞苴;不許虛名冒餉,侵漁貪婪;不許納賄財貨,戕人之罪;不許剋扣運費,饋遺納賄;不許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許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嚴誡: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嚴懲。

改土歸流: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

整頓財政,宣佈火耗歸公,實行養廉銀,於今天國家高薪養廉的做法不謀而合。取消士紳特權,官民一體納糧,一定程度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攤丁入畝,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

而且雍正本人節儉自持,尤其勤政,雍正“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天下政務“無分鉅細,務期綜理詳明”,親筆撰寫的硃批諭旨動輒萬言。清史評:憲皇在位十三載,日夜憂勤,毫無土木、聲色之娛。他自己也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100個歷史小故事之二:清朝哪個皇帝最優秀?

滿清統治者因為自身歷史文化短淺,在統治漢民族時總有一種文化自卑感,再加上有悖於傳統中原統治的正統觀念,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往往羅織文字獄,然而雍正帝胸懷開闊並且尤其自信,在曾靜張熙反清案件爆發時,不是像其他皇帝一般一殺了之,而是自己親自寫了一部《大義覺迷錄》,來逐條駁斥曾靜等人的觀點。而且下令刊發,要求朝廷上下人手一冊,並且全國巡講。

對你沒有看錯,一個皇帝,一國之君,九五至尊,對於謀逆這種事情,竟然是選擇親自寫一部書來駁斥對方的觀點,而且分條闡述,論點論據充分,堪稱大清最佳辯手,尤其是其中關於夷夏之防的批駁,高度體現了雍正超前的民族平等觀點和民族融合共同發展的政治智慧。

100個歷史小故事之二:清朝哪個皇帝最優秀?

在雍正的不懈努力下,朝野內外為之一新,清帝國又走回正軌,重新煥發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