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美國人不用增值稅這個神奇稅種?

於企業墊付資金是有成本的,這是一種壓佔資金的壓力。第二種壓力,政府通過徵收增值稅的方式是很省勁,但是也相當於政府把徵稅的這部分負擔轉嫁給了企業。幾百萬家企業,每個企業都得設專人來研究稅法,都得琢磨應該怎麼來避稅、都得跟稅務局打交道。

美國實行銷售稅,所有的企業不承擔任何增值稅,只有商品落地的時候才徵收這個銷售稅,這當然減輕了企業的負擔。我們搞明白了這些形式上的區別之後,就明白美國的銷售稅和其他國家的增值稅其實是一個概念,都是向消費者徵稅。只是中間的過程不同而已。

為什麼美國人不用增值稅這個神奇稅種?

增值稅

要是對增值稅不太明白,您可以看看下面的文字。當然,整個稅負體系是非常複雜,我試著儘量把它簡化。

增值稅的設計思想非常的巧妙,它把商品生產整個流程之中,所有的上下游企業全部綁在一起,讓大家相互監督相互查稅。

首先是上游企業墊付稅款,所以他就一定有強大的動力去逼著下游企業趕緊把稅給我徵上來,徵上來之後才能把上游企業墊付這部分給取消掉,所以一環接一環的緊緊的扣在一起,使得整個這個過程就像一個擊鼓傳花,把增值稅這個稅負從上游一直傳達到最後的消費者手上,到最後這個消費者來買單。

比如說消費者買了一套書籍,總價500塊錢,等拿到增值稅發票一看,這套書是450.5元,它的增值稅部分是49.5元(圖書類的稅率是11%)。換句話說消費者支付這個的49.5元的增值稅,實際上是涵蓋了從整個原材料(紙張、油墨、膠等等)到成品(裝訂好的一整套書)再到消費者手上,中間所有環節的增值稅,最後是消費者一個人付的,中間的製造和流通環節的企業原理上是不承擔任何稅負的,怎麼來理解這個事呢?

其實就是上家企業在購買原材料準備生產的時候,他就已經先墊付了稅款,然後等它加工完了之後,把自己的利潤再加上它要轉嫁的稅負全部打入價格賣給下家。

從下家收來的貨款除了抵消他這個產品的費用之外,另外一部分是稅款,這個稅款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幫這個企業償還它墊付的稅款,另外一部分就是這家企業,它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增值稅是由下家再往上家支付,上家就把這個錢交給了稅務局,然後一層一層往下傳遞,一直傳到消費者,所以最終是消費者一次性的幫這些企業全部買單。

這個過程比較繞腦子,但是大家仔細想明白之後,就會發現在整個生產流程之中,企業有一項很大的負擔,就是生產流通過程中被壓佔了大量資金,這個資金成本是它真正的負擔。這得一直等到下家付了錢之後,才把企業被佔用的稅款,17%的增值稅,這個被壓佔的資金才給它抵消掉,它才能夠清償過來。

這個過程可以說是自然天成非常巧妙,環環相扣,同時還節省了稅務部門大量的人力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