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黃疸可以說是新生兒出生後考驗我們的第一道難關,雖然媽媽們都知道現在黃疸寶寶很常見,但是一旦媽媽深深的“度”下去,就會多少陷入各種憂慮不安中,為什麼呀?我們先來聊聊黃疸,黃疸是無論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清膽紅素濃度過高以致皮膚和鞏膜異常黃染。常見的有四種類型,分別是:生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和母乳哺育性黃疸。常規下黃疸問題處理其實不難,但是處理不當極高的膽紅素水平會導致孩子出現核黃疸,一種慢性不可逆的腦組織損傷。一看到“腦損傷”這詞媽媽那個心理活動呀,可別提有多揪心了。

母乳性黃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今天Tina挑了其中兩個黃疸來和您聊聊,為什麼說母乳性黃疸,絕對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關於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從表現上來講,總體呈現發病晚、不輕不重、不消不退的特點。母乳性黃疸是非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健康母乳嬰兒的間接性高膽紅素血癥,但是孩子除了皮膚有黃染的現象以外,體重增長不錯,精神狀態正常。截止到目前為止我們並不清楚明確的發病原因。所以說在臨床上母乳性黃疸並沒有診斷標準,我們只能進行“疑似母乳性黃疸的評估”。比如觀察寶寶是否符合以下情況:

1. 哺乳正常、體重正常、大小便次數正常、大便黃色、新生兒篩查正常、體檢正常、精神狀態正常。

2. 肝功能檢測正常。

3. 血清膽紅素<12mg/dl

母乳性黃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如果符合,我們可以暫時評估為“臨床表現符合母乳性黃疸”,此時我們給於的護理建議是預期觀察12周,繼續母乳哺育。(某些人員建議的中斷母乳餵養並不是首選方案哦)

關於母乳哺育性黃疸。

這又被稱為飢餓性黃疸或母乳不足性黃疸,也就是由於哺育不足引起的,攝食不足就會導致胎便排出延遲或脫水,要知道胎便沒有及時排除的時候,結合膽紅素就會從小腸再吸收進入血液到門脈循環(肝腸循環)。假如攝食不足引起液體攝入不足並導致脫水,有研究報告顯示:47%的高鈉性脫水嬰兒會有膽紅素升高。

母乳性黃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到底是不是母乳哺育性黃疸?

​母乳哺育性黃疸往往會和生理性黃疸混在一起,一般都會出現在出生48-72小時,寶寶會表現的昏睡或易激惹,體重下降過多,大小便減少或者甚至出現脫水錶現。

對於這一類黃疸我們給於的護理建議是:一定要儘早母乳餵養、加強母乳餵養,並且在專業母乳顧問的指導下幫助嬰兒完成每一次的有效吸吮,即出生後越早開始哺乳越好;每一次哺乳儘量在30-40分鐘內結束;莓4小時內實現8-12次哺乳;每一次哺乳時能夠正確含乳。

媽媽們可別把母乳哺育性黃疸誤認為母乳性黃疸,輕易停了母乳可就不划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