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要適度,別讓「過度保護」毀了你的孩子!

愛孩子要適度,別讓“過度保護”毀了你的孩子!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有過度保護孩子的情況,擔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只要家長能做的事情,絕對不 “麻煩”孩子,希望通過周全保護,讓孩子無憂無慮的生活,遠離所有挫敗和傷

看過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的觀眾可能都知道,演員朱雨辰就是在媽媽過度保護中長大的。朱媽媽大事小事全部“包辦”,生活中為兒子打點好一切,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兒子住宿舍幫忙整理床鋪,甚至詢問他的每一個室友會不會打呼嚕;找兒媳要找“賢妻良母”,必須管好兒子的飲食起居……

愛孩子要適度,別讓“過度保護”毀了你的孩子!

朱媽媽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把朱雨辰培養成了大家眼中的“媽寶男”,大事小情全由媽媽做主, 40歲依舊沒有成家,甚至想過輕生;而朱雨辰的姐姐,在目睹母親這麼多年對弟弟做的事情後,變得恐婚不敢嫁人。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克萊爾博士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要如何才能避免對孩子過度保護呢?對此,斯坦福學者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指出,養育孩子過程中,家長最好不碰以下三條紅線:

愛孩子要適度,別讓“過度保護”毀了你的孩子!

1. 為孩子做他們已經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2. 為孩子做他們幾乎可以自己做到的事情;

3. 教養行為的動機是基於自我,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同時,家長又要如何走出“過度保護”的誤區,讓孩子真正做自己呢?對此,朱莉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讓孩子自由做遊戲。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日程排得特別滿,不是學這個就是學那個,孩子幾乎沒什麼時間做遊戲。但實際上,遊戲是孩子成長要做的第一件事。真正的遊戲,必須是孩子自己選擇、自己主導的活動,並且要為了遊戲而遊戲,而不是為了實現跟遊戲本身沒有關係的目的。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會想出各種有意思的點子,也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愛孩子要適度,別讓“過度保護”毀了你的孩子!

第二,教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保持個人整潔、做家務等。哈佛大學教授認為,做家務會帶來一種“能做、會做”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人覺得自己是勤勞的人,而不是廢物。一個人如果什麼事都有人幫忙,那他就沒機會培養控制感,導致“習得性無助”——當無法控制局面時,陷入被動。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為孩子做”—“陪孩子一起做”—“看著孩子做”—“孩子獨立完成”這四步驟,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

愛孩子要適度,別讓“過度保護”毀了你的孩子!

第三,教孩子如何思考,讓孩子有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的根本在於思維本身,簡單說就是“把事情搞清楚”,以及“把知識應用到新情況中”。朱莉說,有時候家長只要就一個問題問孩子五次“為什麼”,就可以幫他們理解事物的要義。不管孩子說了什麼,家長都要持續提問“為什麼”。通過和孩子對話,而不是給孩子答案或幫他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愛孩子要適度,別讓“過度保護”毀了你的孩子!

第四,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人生總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怎樣才能讓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呢?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給他們正確的示範,關心他們。同時,家長要給孩子具體真實的反饋,包括讚美和批評。當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要讚美孩子獲得的成就,以及完成的具體任務。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指出孩子錯誤的行動和努力,告訴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做到對事不對人。

我們承認,每一個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都有一顆摯愛孩子的心。但是,孩子終將長大,我們總有一天會離他們而去,在那之前,我們不僅要好好愛護他們,更要教會他們獨立生存之道,這才是負責任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