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教師的「枷鎖」

近年來,教師職業倦怠進入人們視野,並逐漸發展為不容忽視的教育現象,也成為當今教師教育的熱點話題。處於職業倦怠的教師,不能有效緩解工作壓力、超越工作挫折、提升積極的職業情感。教師的職業倦怠對於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師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麼,如何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

緩解壓力,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教育已成為每個家庭的首要大事,許多家庭都以是否有利於孩子的教育作為決定家庭事務的重要標準。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視,就對教師有多關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挑剔。沒有哪個時期像現在這樣使得教師和學校成為眾矢之的,尤其是信息時代,加劇了教師壓力的顯性化,降低了教師的專業自由度。這些感受和情緒的積累,很容易導致教師因緊張過度或者心有畏懼而鬆懈、疲憊,對職業失去熱情。這就需要學校儘可能為教師的工作營造更寬鬆的環境、更自由的專業發展空間、更和諧的人文氛圍、更通暢的信息溝通渠道,讓教師能夠有舒暢的心情和成長的願望。

激發動機,提升教師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個人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觀評估,評估的結果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機。自我效能感對於激發個體的工作動機、提高工作激情都有顯著作用。教師在工作中得不到適時、適度的關注和鼓勵,會產生心理上的邊緣感和無助感。在學校管理中,領導和同事需要注重發現周圍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的付出和努力,肯定他們的工作成績和效果,鼓勵他們的創新和變化,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這些舉措,都能夠有效提升教師的自我效能感。

滿足需要,切實在尊師重教上下功夫。教師的工作需要智慧與情感的雙重投入,“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愛是發乎於真情實感的,沒有發自心底被尊重的存在感和使命感,對學生的愛就難以保持熱烈和持久,而基於主觀能動性的智慧和情感就會逐漸枯竭。所以,教育質量是尊重出來的,沒有尊重,就沒有真正的質量。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管理者都要從治本的高度,切實在尊師重教上下功夫,不僅壓擔子,還要給榮譽、給獎勵、給位子。

理念自信,明確教育教學的方向和信念。當今的中國教育充斥著各種思潮,每種思潮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動力。其中,最大的分歧在於能力導向與應試導向的衝突,這也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新課程改革及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在教育教學中以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突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是現行的考試招生制度又是“一分難倒英雄漢”。在這兩種導向及其評價體系的強力影響下,教師被“各種率”綁架,不自覺地搖擺。“戴著腳鐐跳舞”的教師們,缺乏豐厚的教育理論修養,也常常得不到各方的積極支持和有效指導,這種無所適從極大消減了教師的教育激情和決心,導致了教師的職業倦怠。所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要有明確的理論基礎、業務導向和思想內核,並具備經得住實踐考驗的運行機制、保障機制,才能增強教師的教學自信,點燃教師的教學激情。

控制班容量,多措並舉為教師減負。雖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三令五申,但在許多熱門學校,班容量嚴重超標,班額大意味著任課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承擔更多的責任。長此以往,教師的身心處於疲憊狀態,教育教學工作就會進入應付模式。教師沒有時間、精力,甚至沒有願望去充實自己的專業素養,豐富自己的興趣特長,完善自己的情操修養,涵養自己的精神境界。這種情況下,教師的生命內涵被抽離、異化,職業倦怠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嚴格控制班容量,加大教育投入,嚴格遵守教師工作量,才能保障教師的身心健康。

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是簡單的,也是複雜的;是教育的,也是非教育的……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全面、辯證、實事求是地面對問題、分析問題,也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人的不忘初心、勇於擔當。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教師報》2018年08月22日第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