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聽、說、讀、寫”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文|孟繁偉

新入職的教師們教學能力相差不大,但是經過幾年或者十幾年的積累,同期畢業者在教育教學能力方面就會出現明顯差距。影響教師成長的因素很多,例如,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師傅帶領、不同區域的教學水平、不同地區文化差異、不同地區經濟差異等多方面因素有關。但以上這些都是外部條件,真正起作用的還是教師自身內部的因素,即發自內心的自我渴望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動力。不論是外部條件還是內部動因,我認為“聽、說、讀、寫”這四點是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一、聽

所謂聽簡單說就是聽課。剛入職的教師必須堅持聽課,但是僅僅聽課不行,必須是帶著問題進行聽課,或者說聽課之後要與上課老師進行交流。要明白上課者為何這樣處理教材、為何這樣設計教學環節、為何這樣提問、以及為何講這個例題留這個作業等。也就是說聽課者要有思考,沒有思考的聽課等於白聽,聽完課沒有經過思考就照著師傅的課而上課就是個“傳話筒錄音機”,這種做法最為可怕。因為時間地點人物都發生了變化,依然照抄照搬就變成了“刻舟求劍”。

聽課有階段性,先要跟著同組某一個人聽課,這樣有利於把握學科知識體系,教學流程等。一段時間以後要儘可能聽組內每一位教師的課,從不同人處吸取他們教學長處為自己所有。再過一個階段要聽學校內不同學科名教師的課,通過聽不同學科的課張大自己的視野,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雖然知識不同,但是上課的原則技術藝術大都是一樣的。再過一段時間就要走出去聽校外名師的課。雖然這些階段不是完全分立的,但是按照這樣的階段聽課新教師可能成長的速度最快。

二、說

所謂說不僅是說課,但有說課成分在內。也就是說教師在準備課的過程中,先要自己進行說課,默默的練習幾遍再進課堂。不僅新教師要這樣做,有多年上課經歷的老教師在進入課堂之前也都把“課”先在腦子裡“過”幾遍,這就是在“說課”。今天講的說不僅是這些,主要講的是課堂上的教學語言。統計發現凡是名師表達能力都好,反過來說表達能力不好的人很難成長為名師。

教師課堂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一要科學嚴密講究邏輯;二要抑揚頓挫講究節奏;三要幽默得體引人入勝;四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教師要多研究講評書者的語言,善於設置懸念,引發聽者聽的慾望。要研究相聲演員的語言,講究起承轉合,富有情趣。要研究播音員的語言講究字正腔圓富有正能量。課堂還是要講,講不等於滿堂灌,目前講述法是應用最多的教學方法之一。

三、讀

所謂讀就是讀書,作為老師這個職業必須讀書。只有讀書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學識修養。要深度閱讀本學科的書,增加學科知識深度和廣度;要閱讀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的書籍,提高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水平;要讀哲學和邏輯學書籍,通過讀書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和思維嚴謹性;要讀管理學的書提高管理課堂、管理班級的能力。要讀傳統文學書籍,增加自己的底蘊即增加文化厚度。簡單說,讀專業書有廣度、讀理論書有深度、讀哲學書有高度、讀文史書有厚度。這樣才能不斷地充實提高自己,逐漸才能成為學生喜愛的教師,進而成為名師。要想成為名師非得讀書不可。讀書要注意“博覽”與“窮盡”。

四、寫

所謂寫簡單講就是經常寫作,這裡的寫作不是寫小說也不是寫科研論文。即,寫反思,即聽課反思、上課反思、答疑反思、批改反思、考試反思等;寫總結,可以寫一段時間內教學總結、教育總結、學習總結等,通過寫總結梳理自己都做了哪些事,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足的。成功的經驗是什麼,不足的問題在何處;寫教學案例,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有教學現象發生,抓住典型的現象進行刨析,寫事情的過程、寫處理的方法、寫遵循的道理、寫得到的啟示、寫未來的打算與設想等。所有這些內容都可以歸為教學隨筆類的文章。文章不一定長篇大論,有則多寫無則少寫不能不寫。通過寫作才能把零散的思考系統化,系統化之後的思考才能逐漸地就形成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地思想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這樣就會成為一個有實踐、有理論、思想的、有情懷得教育者。

總之,剛入校的老師差距不會很大,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積累以後就會逐漸進行分化。教師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馬太效應”,就是越出色的教師自主學習、參加培訓機會越多結果是成長的加速度就會越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