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两次重大政治架构调控,武将成为附庸,文官走向腐朽,明亡矣

明朝立国276年,是朱元璋统一南方,北伐元廷而建立,为了拱卫大明江山,明太祖大杀功臣,将儿子们分封到各地,镇守边疆,政治上废黜丞相,集权中央,到了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更是组建了内阁制度,由此大明王朝呈现的是君强臣弱,文武平衡之势。

大明两次重大政治架构调控,武将成为附庸,文官走向腐朽,明亡矣

这种平衡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头脑发热想要开疆拓土,而一举夺得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耻的嘉奖而宣示结束,大明王朝的权力架构,出现了倾斜,文官集团逐渐掌握更大话语权,由此皇帝、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不再平衡,皇权受到文官集团掣踵,中后期就有了皇帝用阉党来制衡文官团体,但是皇帝自此之后也不可一意孤行。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政权架构的一次无形转折和调控。这是由大太监王振而挑起的,皇帝朱祁镇允诺的战争,他们的一意孤行,造成了数十万大军的伤亡,且皇帝被俘虏,瓦剌大军长驱直入,明朝社稷危在旦夕,自此打响了盛名一时的北京保卫战。

大明两次重大政治架构调控,武将成为附庸,文官走向腐朽,明亡矣

在危急关头是于谦带头,在不少文臣的拥护下,最终敲定了朱祁钰为监国,稳固了朝局人心,然后号召勤王之师,北京城中军队列阵于九门,严阵以待,众志成城,誓死捍卫,才有了大明王朝的延续,这场北京保卫战中,文官集团因为挽救社稷危局,所以权利逐渐凌驾于武将之上(其实自组建内阁之初,就有了这种态势,朱棣是靖难成功,自然是要抑制武将的)武将也在后来的政治中衍变成为了文官的附庸,明朝初期的尚武之风,就这样被文官集团的冒头而压制了,被制衡的还有皇帝。

就这样经过几代帝王,到嘉靖朝时,武官的地位可谓是极为低下,已不再具备和文官平起平坐的资格,世人都以文而荣,民族英雄戚继光虽然名垂青史,有着大量的战功,可却最终还是仰文官鼻息,可见武将并不被看好。

大明两次重大政治架构调控,武将成为附庸,文官走向腐朽,明亡矣

虽然文官一枝独秀,可是皇帝为了抑制文官集团,又扶植了另一股势力,在长期的衍变中成为了明朝的一大特色,那就是阉党。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正德皇帝朱厚照时期的“立皇帝”刘瑾,天启朝的“九千岁”魏忠贤,无不是权倾朝野,不可一世之辈。

嘉靖末年,天下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疾苦,两极分化极为明显,文官集团不少开始抱团,利益小集体是层出不穷,国库空虚,有鉴于此,一代明相张居正发起改革大潮,和大太监冯保以及李太后三者互为协助,最终“一条鞭法”就此在万历初期而形成,改革虽然令得国库充盈,减缓了社会矛盾,可是张居正却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包括支持自己的团体,从此张居正于负重前行中备受抨击,弹劾不断,直到自己死去,万历皇帝终因受不了文官集团对张居正无休止的诽谤而一改初衷,最终明相落得个被挖坟鞭尸的惨淡下场。

大明两次重大政治架构调控,武将成为附庸,文官走向腐朽,明亡矣

强人政治的张居正满腔的热血和爱国情怀,却也碰的头破血流,可想当时的文官集团所主导的力量是如何的强大,此时的朝局已非明初、明中时期那样明朗,而是表面清澈下所掩盖的污浊,混乱不堪,大明已经并入膏肓,急需一副重药。

果然在万历中后期所呈现的态势,那是文官外廷的集体抱团,各种党派如雨后春笋,到了天启和崇祯年间,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楚党、浙党、东林党等等再加上内廷的阉党,整个朝堂乌烟瘴气,文官集团已经经过时间的沉淀而变得追求利益和权势,他们为抨击而抨击,为弹劾而弹劾,变得自私自利,曾经那个为国家社稷,为人民谋福祉的正直团体已经湮灭在了历史长河,取而代之的是腐朽而懦弱的文官集团,自此明亡矣!

大明两次重大政治架构调控,武将成为附庸,文官走向腐朽,明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