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星空|英雄风流(十三)——刘愿庵:巴蜀雄才(一)

刘愿庵:巴蜀雄才

历史的星空|英雄风流(十三)——刘愿庵:巴蜀雄才(一)

历史的星空|英雄风流(十三)——刘愿庵:巴蜀雄才(一)

成都市青羊区有一条街道名曰黄瓦街。据载:“本街东起商业后街中段,红墙黄瓦,残存旧时风貌。清代称松柏胡同,有两侯爷因家业破败,竟用旧庙宇的红砖砌墙,黄琉璃瓦盖顶,形成该巷特色。鉴于这段盖黄瓦的围墙,取街名黄瓦街,沿用至今。”然而,真正让黄瓦街具有意义的不是两位侯爷,而是伟大的革命烈士,巴蜀红潮先驱刘愿庵。

刘愿庵,字坚予,生于1895年,陕西咸阳人。1911年,年方二八的刘愿庵弃学从军,从此,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娃娃兵踏进了辛亥革命大浪,发誓要将这个暗无天日的封建王朝剥皮抽筋。一出江湖,他便开始大闹天宫。次年,叛逆少年刘愿庵随父入川,先是当过电话局外勤工人,这期间他宿荒山,尝疾苦,练筋骨,后又做过讨袁护国军卢锡卿部参谋,提短枪,扼长江,剿贼寇。不过数年,少年日见成栋梁之材。后转到川军杨春芳部当秘书,苦劝袍哥司令行开明政令:剿匪,兴实业,兴教育。但杨司令爱金钱,不好仁政,金玉良言全当耳旁风。司令嫌年轻的刘秘书叽叽咕咕,唠叨烦人,便打发他去穷县丰都当了知事。

刘愿庵上任伊始,当地土豪劣绅备厚礼,献殷勤,拉拢新任县太爷,企图同流合污、鱼肉乡里。可刘愿庵“不识抬举”,微服私访查冤案,大刀阔斧废苛捐,铁面无私惩贪官。半年光景,地方获平安,民生见好转,丰都百姓自发捐立德政碑,铭记“刘清官”。刘愿庵的爱民举措却得罪了军政恶人、财主豪强,他们沆瀣一气,将刘愿庵革职查办,诬陷入狱。正在刘愿庵命悬一线之际,被贺龙派兵解救。刘愿庵谢过贺龙救命之恩,愤然将“七品芝麻官”大印挂在大堂上,拂袖而去。

让我们还原当年英雄惜英雄的历史传奇。

1923年,贺龙率部队到丰都,不久就去拜见知事刘愿庵。在摆谈中,他知道了刘愿庵是陕西咸阳人,辛亥革命后,来到四川,曾在军队当过秘书,很有才气,便对他十分客气。

刘愿庵考虑到贺龙来丰都供给问题还没有落实,便主动提出:“需不需要筹备军饷?”贺龙想,部队生活已非常困难,于是说:“当然要,但我就是怕老百姓有困难呀!”刘愿庵很有把握地打包票:“筹备军饷之事,包在我身上。”

刘愿庵为了给贺龙的部队筹备军饷,把任务分配下去,并派秘书去催交,但农民的生活极度困难,无法交军饷。刘愿庵认为秘书办事不力,便撤了秘书的职,自己去催办。结果他发现农村苛捐杂税繁多,负担极重。他这时才知道自己错怪了秘书。

贺龙得知此事后,认为刘愿庵了解民情,为人正直,深受感动。他又来到县衙找刘愿庵。刘愿庵以为贺龙是来催军饷的,只好说:“关于军饷的事,我还没有筹齐。”

贺龙说得很明确:“我已教育官兵,尽量节约开支,减轻地方上的负担。刘知事,群众的苛捐杂税应该废除才行啊!”听见贺龙说到这些事情,刘愿庵来劲了。他拿起一份状纸:“这些巧立名目的乱收费全是下面人乱搞的。我接到很多张状纸,告地方官员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于是,贺龙和刘愿庵一起联手铲除了地方恶势力。可是,当贺龙离开丰都后,刘愿庵就被地方军阀抓来关起了。

贺龙闻听此事,勃然大怒,决定摸清情况,迅速解救刘知事。

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贺龙的士兵将一栋房屋包围起来。干掉岗哨后,士兵见屋里关着一个人,便用斧头把门锁砸开,朝屋内轻轻喊:“刘知事快出来,我是贺龙部队的。”刘愿庵见到了贺龙:“感谢贺旅长的救命之恩,我刘愿庵一辈子也忘不了。”贺龙笑着道:“看你说到哪里去了。刘知事,这里如此险恶,今后打算怎么办?”

刘愿庵深思道:“社会这样不公,我这个当县官的生命都难有保障,更不要说广大老百姓了。我决定不当这个县官了,离开丰都,去找救国救民的新途径……”

历史的星空|英雄风流(十三)——刘愿庵:巴蜀雄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