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教育類社羣的活躍度?這5個方法很實用!

如何提升教育類社群的活躍度?這5個方法很實用!

教育類社群活躍

對於教育機構來說,要提升轉化率需要我們與用戶有更強的互動,建立更深入的聯繫。

什麼工具可以做到這一點?沒錯,就是社群,尤其是微信社群。

我們的社群大體由頭條粉絲,微信公眾號粉絲,QQ群,微信群,微信和QQ好友,網校的註冊用戶體系組成。總的來說社群就是能以任何一種方式有效的與人建立連接,組成的一種帶有社交屬性的用戶群體。

然而,很多培訓機構的學員群/家長群往往活不過幾天就變成了死群,只有紅包偶爾還能炸出幾個人。你也在群內做分享、也鼓勵家長討論話題,可為什麼就變成了"死群"呢?

如何建立並運營好一個有效的學員/家長群?

1. 儀式化場景

要提高社群活躍度,首先要培養群員的使用習慣,讓群活動形成一種固定化的儀式化行為。過儀式化的行為,規律性降低不可預知干擾的牴觸,同時給人以期待。

具體操作方法可以從"時間"或"事件"兩個角度去設計儀式化場景:

① 固定時間

你也可以把群活動時間固定下來,比如每週一下午2:00在群內進行講師答疑,週三早上7:30在群裡進行教育好文推薦,每週五晚8:00話題討論。

② 具體事件

比如,我們可以在學生每次月考後,在群裡進行試卷分析、在學生各個節假日放假期間分享複習計劃和資料等。長期下來,家長就會形成每次孩子月考後就來群裡找試卷分析,每到孩子放假就來找複習資料的習慣。

如何提升教育類社群的活躍度?這5個方法很實用!

2. 競爭機制

基於人的攀比心理,我們可以在社群內引入一些競爭機制。比如在家長群內,鼓勵大家去曬孩子的一些完成了一些作業,比如美術作品,看哪個孩子最近的作業有進步。再比如可以佈置一個課程相關的小任務,完成後分享到群內進行投票評選,10票以上會得到一定的獎勵。

在引入競爭機制時,分享兩個小技巧:

1 分組PK。比如三個人一組,看哪組進步的最快,這樣的比賽就形成了1x3的網絡效應,讓高活躍群員帶動低活躍群員,同時也讓群員關係更親密。

② 及時反饋。當參與PK的人獲得一定成果時,你可以給她一些精神上或物質上的激勵,比如小紅包,一方面讓參與者覺得被肯定,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圍觀者參與競爭。

3. 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簡單來講就是層級設計,要給用戶分層,讓用戶通過活躍社群獲得更多的權限,進入更高的層級。

在激勵機制方面,有一點需要注意,不是非要給非常實在的東西才算激勵,實物雖然好,但是缺乏喚醒心靈的能力。目標、責任、挑戰、激情才是正確的方法。有的時候,一個榮譽稱號、一個獎狀、一個勳章、一個特殊身份等等,運用得當,都會起到比物質更好的激勵效果。

比如可以在群內設計每日打卡的學習計劃,當群員完成了一個階段的課程學習後,就可以獲得相應的積分,兌換高階課程或其他教學服務。

4. 定期優惠活動

比如課程的折扣、團購、抽獎活動在特定時間段或者特定課程,只對本群用戶開放,那麼就會給用戶一種被重視的感覺。

定期為用戶發放一些優惠券活動,可以多元化傳播,比如用戶把優惠券發給好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好友也能享折扣;分銷玩法,邀請好友參與活動,自己還能進一步享受折扣。關於優惠活動的玩法非常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抽獎活動,比如每週舉行一次抽折扣的活動,每月舉行抽幾次免單的活動。

如何提升教育類社群的活躍度?這5個方法很實用!

5. 用戶關係多元化

除了以上說到的社群運營方式之外,一個長期穩定活躍的社群,用戶的關係一定是多元化的,在你所見過的活躍社群裡,你一定見過下面這些人:

  • 風騷來事兒又逗比的群主。
  • 傻白甜蠢萌呆的小白軟妹子。
  • 低調又有內涵的牛人大佬。
  • 隨時準備開槍的憤青噴子。
  • 時不時蹦出幾句冷幽默的潛水員。
  • 路邊小道消息最迅速的包打聽。
  • 還有默默搶紅包、貢獻表情包的吃瓜群眾。

這些不同的類型,都有自己重要的作用。善於言談的人往往能調動群內的活躍氣氛,有能力的人能夠撐起社群價值的門面,小白和妹子會為群裡製造話題,而眾多潛水的吃瓜群眾,會成為社群口碑傳播的主體。

最後,還有個小提醒。當你的群越來越多時,想要讓你的社群持續有效活躍,最重要的就是讓群自管理,如果只是群主和組長在操心,這個群是沒有黏性的,管理也需要花費極大的精力。

必須讓群成員自發完成循環,他們有成就感,歸屬感才會更強。

關於社群活躍,我還專門分享了一個微信群活躍的文章,歡迎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