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稱帝是不是一種必然選擇?

袁世凱稱帝是不是一種必然選擇?

文|史弟

“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開軒平北斗,翻覺太行低。”

一首《登樓》,將袁世凱的雄心壯志展露無遺。然而,個人的意志,終究太過渺小。

儘管曾經一度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但袁世凱或許從未想到,會已一種醜陋而不堪的面目,面對後來人。

選擇稱帝,無疑是袁世凱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彼時,似乎唯有稱帝才是順遂民意、天意,才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贊成君主立憲票正好1993張,沒有一票反對,也沒有一張廢票;

日本人辦的《順天時報》竟也鼓吹帝制;

參政院屢次開會,都一直推戴自己稱帝;

高校、民眾請願團、籌安會……亦是如此;

袁世凱稱帝是不是一種必然選擇?

全國上下幾乎沒有反對的聲音,直至袁世凱玩弄了一把老掉牙的“三推讓”之禮後,龍椅還沒坐熱,反對之聲便此起彼伏。

蔡鍔、唐繼堯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貴州、廣西相繼響應。

至此,曾經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落魄;曾經擁戴的人有多少,如今反對的人就有多少。

一層層的遮羞布被撕掉,露出其中的醜陋和不堪。

據悉,袁世凱至少為稱帝一事花了2000萬元,包括稱帝前製造輿論的活動經費,如給古德諾50萬、給籌安會300萬、收買報館30萬;還有準備登基大典,修繕三大殿270萬、兩件龍袍60萬、典禮陳設200萬,等等。

假《順天時報》的笑話也被廣為流傳,原來都是自己兒子袁克定搞的鬼。

袁世凱稱帝是不是一種必然選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予之愛國,詎在人後?但億兆推戴,責任重大,應如何厚利民生,應如何振興國勢,應如何刷新政治,躋進文明,種種措置,豈於薄德鮮能所克負荷!前次掬誠陳述,本非故為謙讓,實因惴惕文縈,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國民責備愈嚴,期望愈切,竟使子無以自解,並無可諉避。”

登基之初的鏗鏘誓言言猶在耳,83天后卻物是人非。戎馬半生不敵一時之選擇,這是人生的無奈,亦是歷史的戲劇性。

有人說,如果不稱帝,袁世凱還有其他選擇嗎?歷史又會走向何方?

袁世凱稱帝是不是一種必然選擇?

作為封建專制體制下的官員,袁世凱雖然在清末新政中扮演了推動者的角色,也因此一腳踩在時代的風口,但對於如何建立一個現代政治體制,卻並沒有一個清晰的構思。

當是時,可以選擇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民主共和,一條是君主立憲。可無論哪一條,袁世凱的權力都將受到較大的約束。

所以,都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實,所謂的“洪憲”——弘揚憲法,也只是一個稱謂罷了。

再加上國內並沒有統一,軍閥割據的狀態已經形成,而從上到下對此也沒有形成共識,驅除韃虜、皇帝一下沒了以後,人們開始變得迷茫和彷徨,不知所措,諸多因素作用之下,稱帝——回到老路上,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