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又作慰廷),河北項城人,故人稱“袁項城”。

袁世凱出身一個大家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運總督,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他的生父是袁保中,為項城縣的地主豪紳,捐了個同知官位。袁世凱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恰好寄書到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五歲時過繼給無子的袁保慶(袁三甲的侄子)為後嗣。

一、我就是學渣,我願意——棄筆從戎

1876年秋,袁世凱在河南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成功,落榜了。1879年,袁世凱因袁保恆的捐賑款而獲得“中書科中書”的官銜。同年秋,袁世凱再度參加鄉試,仍未考中。

聰明人腦袋就是好用,走文不行,咱可以走武啊。難道還要像周進六十多數還是個老童生一樣嗎。咱可是個要臉的人,於是乎在兩次名落孫山後,他一怒之下把詩文付之一炬,忿然說道:“大老爺們,不練打狗棒,豈能在此寫寫畫畫”(“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袁世凱的書法

二、都在拼爹啊——我養父有個好兄弟

都說現在是拼爹的時代。其實古代更甚於現今,是拼祖宗得時代。袁世凱於1881年(光緒七年)前往山東登州投奔嗣父袁保慶的把兄弟、駐防當地的慶軍統領吳長慶。吳長慶認為小袁同志允文允武、才高八斗、貌若潘安……此處省略一百萬字(“謙抑自下,頗知向學”,“有造之士”),於是破格任命為幫辦營務處會辦

三、金同志不讓人省心,那是祖上傳下來的——人生第一個資本

1882年7月23日朝鮮發生壬午兵變。王朝京軍武衛營和壯御營的士兵因為一年多未領到軍餉以及對由日本人訓練的新式軍隊別技軍的反感,而聚眾譁變。當時清庭因洋務運動軍事實力有所增強,就想再牛氣一回,控制住朝鮮,於是派軍平亂。

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作戰中袁世凱虎軀一震,王八之氣側漏(吳長慶給清廷的呈報:“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

1884年“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駐朝日軍亦趁機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派人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李鴻章認為小袁還是有點本事的(“膽略兼優,能識大體”)。李鴻章決定重用袁世凱,於光緒十一年十月(1885年11月)保舉年僅26歲的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也是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而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袁世凱這個在朝鮮已經做了十二年的“太上皇”,以及李中堂大人口中“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之人,八天內連發六個電報,請求速調回國。光緒二十年六月十七(1894年7月19日),准奏。四天後,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朝鮮東學黨起義

四、我也是網紅大V——會營銷

現在的網紅們可謂是百花齊放,能唱的、會跳的、懂玩的、裝傻的、充愣的,觀眾喜歡什麼我就演什麼。袁大人在這方面可謂是執牛耳者,不僅跟朝野上下的輿論走,更是得到了一群廟堂上大V的點贊。

在甲午戰爭結束後,舉國上下掀起了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浪潮,更有要求整頓武備、編練新軍的強大社會輿論。袁世凱在回國聽候差遣間隙,草擬了編練新建陸軍章程,如《練兵要則十三條》、《新建陸軍營制餉章》、《募訂洋員合同通稿》等。老袁把這些章程向當朝顯貴發放,以搏得“知兵”的名聲。他的主張得到光緒帝及朝廷大臣的支持。

光緒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1895年12月8日),由督辦軍務處親王奕訢、奕劻會同軍機大臣李鴻藻(不是李鴻章,在朝時李鴻藻始終壓李鴻章一頭,名聲也比後者好)、榮祿等聯名保薦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同日光緒帝予以批准。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開始用西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李鴻藻(1820.02.14—1897.07.24),字蘭蓀,號石孫、硯齋,河北保定人。諡文正。

五、天津小站的血統——湘系是我爺,淮系是我爹

李鴻章當年是從湘系獨立出來,按湘系組軍方式組建淮軍的,並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開辦天津北洋學堂。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李鴻章的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下,清廷派遣淮系將領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馬廠以德國陸軍操典編練“定武軍”十營,計4750人。該軍各級軍官多為淮軍將領,另外還選拔了李鴻章建立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何宗蓮、吳金彪、曹錕、田中玉、劉承恩等擔任教習或軍官。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兵營從馬廠移駐小站,即“小站練兵”

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班底,有些是他的親信舊部、有些是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武備學堂的教習和學生、有些是淮軍舊將,或由李鴻章及淮軍將領引薦的人才,如張勳。但袁世凱用人有一原則,必需忠於袁世凱。這些人就成日後北洋政府班底。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袁世凱小站練兵

六、做人想成功要學會站隊——告密者

慈禧為阻光緒變法,於光緒二十四年五月(1898年)迫使光緒帝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這個職位原是李鴻章的, 因為他簽訂了《馬關條約》,受到國人一致聲討,迫於輿論壓力,清政府只好將他開缺),兼管在京畿駐軍的董福祥的甘軍、聶仕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統稱“北洋三軍”。北洋軍閥所用的“北洋”名稱就此開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9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陛見,隨後捲入了政治風暴中。譚嗣同進入袁世凱寓居的法華寺,將“包圍頤和園,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太后,並殺死慈禧寵臣直隸總督榮祿”的陰謀告知袁世凱,並要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來實施維新派的計劃,袁世凱假裝答應了維新派的請求,打發走了譚嗣同。袁世凱怕牽連到自己,遂向榮祿告密,使慈禧得知維新派的陰謀。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並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袁世凱由於告密獲得了後黨的信任,地位扶

七、八國聯軍跟我有關係嗎?——有,東南互保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

光緒二十四年十月,榮祿奏準成立“武衛軍”,自募一萬人旗丁在南苑編練,號稱武衛中軍;以直隸提督聶士成的武毅軍一萬五千人為武衛前軍,駐蘆臺;以甘肅提督董福祥的一萬二千人為武衛後軍,駐薊州;以四川提督宋慶的毅軍一萬二千人為武衛左軍,駐山海關內外;以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一萬人為武衛右軍,駐小站。

光緒二十五年山東爆發義和團運動。同年三月二十八,外國逼迫清廷鎮壓拳民(義和團),袁世凱和他的武衛右軍奉旨調往山東。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初四(1899年12月6日),清廷認命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1900年),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拳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慈禧藉助義和團排外。義和團在慈禧的認可下焚燒教堂和外國人居所,並數次襲擊使館。而德國駐華公使馮·克林德遭到槍殺成了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1900年6月21日)。慈禧下達了清政府同時向十一個列強國的宣戰。七月十二(8月12日)北京被八國聯軍侵佔後,慈禧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而榮祿的武衛軍前、後、左、中四路此時幾乎全部崩潰。京畿地區唯一沒有受到損失而得到發展的就是袁世凱的武衛右軍。袁世凱利用清剿拳民之機擴充了軍隊,擴充到了一萬九千六百多人,相當於兩個混成協(旅)的兵力,成為當時一支最強大的軍隊。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

清廷向十一國宣戰時,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四川總督、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雙方互不開戰,稱東南互保。他們稱清廷的宣戰詔書是在義和團脅持下發的“矯詔、亂命”,因此拒絕執行。

同時,袁世凱也沒有擯棄慈禧太后。不斷給逃亡中的慈禧供應銀兩、綢緞。可見袁世凱政治手腕是多麼精明達練

八、李鴻章終於死了——北洋大臣非我莫屬

光緒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李鴻章病逝,袁世凱憑著庚子年間(八國聯軍侵華年間)的功績和強大的軍事實力成了李鴻章的繼任者,1901年11月,授予42歲的袁世凱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袁世凱是如何坐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位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