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诗人的灵魂(诗集《不见不散》自序)

三月三:诗人的灵魂(诗集《不见不散》自序)

图为贺卫东先生(三月三)最新出版的诗集《不见不散》,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诗人的灵魂(《不见不散》自序)

三月三:诗人的灵魂(诗集《不见不散》自序)

看到一个电影,叫《人工智能》,我惊异于编者丰富的想象力,沉湎于人世间深深的母爱,更为其中一个大胆的、关于宇宙间存在和飘浮着的思想即灵魂的设想而感到震撼。像古老的传说,亦有科学的印证。人是灵长动物,思想的一切信息必定存在于宇宙深处,哪怕他的躯体已不复存在。对此,我深信不疑。

显然,这种思想的信息,其实就是灵魂。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灵魂的,也不是每一个灵魂都是不朽的。世上本来就存在着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它没有思想,或者说它的思想本身就是平庸和毫无意义的,它的灵魂便不能久长。思想多数是通过情感来实现的,如果离开了情感,也就没有了思想的根基,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情感才有幻想,想象力成就了无比的创造力,情感使思想有了生命,思想便使灵魂有了生命。

诗人的灵魂不是朽的。

而诗人正是把思想赋予生命的典型代表。诗人不仅不浪漫的,也是严肃的,不仅是开放的,也是严谨的。他们思想的每一个冲动——创作的冲动,意识的冲动,求知的冲动,把思想变成文字的冲动;每一段情怀——浪漫的情怀,感恩的情怀,幸福的情怀,奋斗和磨砺的情怀;每一个火花——智慧的火花,情感的火花,灵感的火花,科学和理性的火花,一切都像幻影,像极光,像波涛,扣人心弦,生生不息,铸就人类历史上最最不朽的灵魂之柱,思想之石。

一万年后,世界重归洪荒,只剩下诗人的灵魂。

……

诗集《不见不散》收录了2012年以来的部分作品。由于电脑频繁更换,硬盘也频繁损坏,曾丢失了许多文稿,也丢失了一部分的珍贵的记忆。感谢《星星》诗刊编辑老师们辛勤的劳动,使得这部分遗留下来的诗有机会出版,也找到了它应该有的归宿。不用说,这也是我灵魂的一部分。

三月三:诗人的灵魂(诗集《不见不散》自序)

后记:让诗歌在职场上飘扬

三月三:诗人的灵魂(诗集《不见不散》自序)

当今诗坛,群星璀璨。

我们生活在一个如诗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适合于写诗的时代。各种风格的古体诗、旧体诗和新体诗,正像雨点般倾泻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

我们正行走在诗的时间与空间里。

时间是潮流,是回忆,是思念和怀想;而空间则是各种职业、各阶层,甚至于阶级和种族的交错,遍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当今的主流刊物显然侧重了时间和情感,忽略了很多职业和生存空间的层面。目前可以看到的,除了一些可以触摸到的大学生活外,其它多数诗歌没有具体的行业和领域。过去中国号称8亿农民,现在顶多也不过1亿农民,其余最多的都在企业、职场。当然从前很少看到农民的诗,现在更是很少看到工人和职场的诗歌(并不是说没有工人和农民写诗,而是他们本身不写自己的环境,工人不写工厂,农民不写农村)。

目前的诗歌创作风格(或者说编辑风格),写虚多,写实少;写梦多,写物少;写往事的多,写现实的少;写自然的多,写职场(社会)的少。失去了各具特色的职业空间,诗歌便成了情感的滥觞之地,因而也没有了特色。

听着一群不着边际的诗人们,痛苦着,呻吟着,伤感着,不免有些庸人自扰的感觉,也不利于催人奋进。没有职业空间的支撑,这种呻吟就没有了基石,就像是水没有河床。我们从来在歌颂水,却忽略了河床的存在。

当今社会,一大群人被职业捆绑,在职场挣扎着,在工作中喜怒哀乐,因而需要诗人们去歌颂职业、咏叹职场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更贴近读者,并且吸纳更多的读者群体。就我所读,凡是与职业有一些联系的诗,会让人难忘。如路也的《文学院》,刘可的《远信》等。因为她们把职业和空间中催生的情感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给人以更真切的感受。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引导作者和读者,去贴近时代,感受时代,撞击时代,记录在职场交往和生存环境中催生出的绚烂的火花。

我们歌颂这个时代,更要歌颂这个充满职业精神的时代,只有紧扣职场主题,攫取各类职场中人性的光辉,我们的诗才能广为传播,才能在职场上高高飘扬。

(基于以上想法,本人近年来用较多的精力,来咏唱那些在职场生涯里打拼的人们,以及记述了他们的工作和生存环境。因为爱着他们,所以要歌唱他们,就权当是对这个时代和职业的一个记录、一段编年吧。除了筹备《我的工厂》单行本以外,这里已将一部分与职场有关的诗歌编写在了这本集子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