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文|小河對岸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是崛起與統一最晚的歐洲大國,改變了傳統的歐洲勢力版圖。從地緣政治上講,在英法與沙俄(蘇聯)等歐洲傳統強國之間,突然崛起了德國,直接觸及了英法俄的利益與國家安全問題。引發了英法俄等國對德國的恐慌,必欲除之而後快。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對此,德國也深有意識。俾斯麥主政時,就小心翼翼,總是通過利益交換而拉攏各強國,以孤立敵人,而儘量保障在每次戰爭中,德國只有一個大國作為對手。一戰前的德軍參謀部也鑑於德國的處境,制定了詳備的“施裡芬計劃”。即:面對東西兩線之敵,採取“西攻東守”的策略,先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擊潰西線的英法軍隊,然後再調兵東向,擊潰東線的沙俄。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然而,在一戰之中,德國在西線與英法等國的戰爭陷入了長期膠著狀態,而使得“施裡芬計劃”破滅。結果,德國陷於了東西線同時交戰狀態,處處被動,最終被戰爭拖垮。按理說,二戰時期的德國,應該要從一戰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不要與東西兩線之敵同時交戰。

從客觀上講,德國在二戰初期時的國家政治環境要比在一戰時期要好。一戰時期,英法俄結成了牢固的攻守同盟。而二戰初期,英法等國鑑於在一戰中的重大傷亡與損失,對戰爭甚為恐懼,對希特勒是步步妥協。蘇聯更是因布爾什維克主義,而遭到了近乎全世界的敵視,想與英法結盟,卻遭拒絕。其後,蘇聯為了自身的國家安全而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可以說,在二戰初期,德國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命運。但是,在德國還沒擺平英國時,就掉頭進攻蘇聯後,又把德國拖入了兩線戰爭的泥沼之中。至此,德國徹底陷入了戰略被動。那為何德國要在沒擺平英國時,就掉頭進攻蘇聯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德國是大陸性國家,謀取的是歐陸霸權,而不是海洋霸權。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是典型的大陸性國家,相比德國的陸軍與空軍來說,德國的海軍是一塊短板。而英國卻是海洋性國家,並擁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且在一戰之中,德國就始終沒有衝破英國的海軍封鎖,而對英國的海軍力量心有餘悸。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正因為英國與歐陸之間有一道海峽,並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及廣大的海外殖民地作為後方力量支撐,才使得英國並不那麼容易被征服。既便德軍踏上了英國,而為了駐守英國,也得分出大量資源去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那樣,就會使德國喪失部分陸上優勢。故而,德國欲謀取歐陸霸權,蘇聯就顯得比英國更重要,而英國將會是德國的累贅。

其二,希特勒輕視了蘇聯的戰鬥力與動員能力。德國(普魯士)的軍隊一直是歐陸最有戰鬥力的軍隊,而蘇聯(沙俄)的軍隊在歷史上卻以落後、裝備差、戰鬥力低下著稱。且在一戰之中,德國在東線也完全吊打沙俄,德軍對蘇軍一直有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而在蘇芬戰爭中(1939年--1940年),蘇聯在小國芬蘭面前,表現更為拙劣,更讓德國覺得蘇軍不堪一擊,而認定蘇聯是易與之國。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其三,德國是一個資源小國,迫切需要從蘇聯那裡獲得戰略資源補充。德國是二戰時期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而機械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賴於戰略資源,而德國的資源卻很是匱乏。即便德國想登上英國本土,也迫切需要戰略資源補充。而南俄的糧倉與石油等,都是德國急需的資源。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其四,與希特勒是種族主義者也密切有關。希特勒是種族主義者,而英國人與德國人同屬日耳曼民族,這在希特勒看來是種族內耗。希特勒對大英帝國的光榮歷史甚為仰慕,曾就有構想,在征服英國之後,而讓德國男人娶英國女人,以培育出最為優秀的種族。對種族主義者來說,去征服劣等民族乃是頭等目標與意義,而不是把國力長期消耗在“種族內鬥”上。


二戰時期,德國為何還沒有擺平英國,就要進攻蘇聯?

其五、儘管德國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彼此之間並不信任。雖然是德國最先進攻蘇聯,但據蘇聯的檔案解密,蘇聯也曾制定了突襲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如果德國將兵力長期集中於西線,就很容易讓蘇聯從後方偷襲得手。而德國在沒有擺平英國之前,突然掉頭進攻蘇聯,可以打得蘇聯措手不及。如果在擺平英國之後,再進攻蘇聯的話,蘇聯已作好防備,德國將很難獲得到突襲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