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噴管為何必然會損失能量?殲-10B TVC損失約2%已屬世界頂級

俄羅斯蘇-35等戰鬥機上的傳統軸對稱二元噴管, 不能全向矢推, 而是落後的整體關節式噴口, 僅限俯仰軸運動,也就是上下偏轉。當今矢量噴管水平最高的是美國, 無論二元/三元矢推都已成熟, 而中國擁有後發勢,水平已經看齊美帝,歐洲雖然也為颱風戰鬥機的發動機研製出了配套的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但英國、德國等都未採用,處於擱置狀態。大國中只有俄羅斯還在大量應用落後的俯仰軸關節式噴管整體旋轉思路, 先進的都是偏流部分在偏轉, 噴管本身並不需要旋轉。

矢量噴管為何必然會損失能量?殲-10B TVC損失約2%已屬世界頂級

俄軸對稱二元矢量噴管看著都沉甸甸

我國殲-10B TVC的活動部分,從裡到外可分為中介控制環和擴張調節段兩大塊,通過觀察應該採用了三個液壓作動筒,分別鏈接於控制環後部,以120度間隔佈置,三個液壓作動器擁有獨立的動力系統,這3個動作器受控於矢量電子控制系統,屬於數字飛控的一部分。

每個作動筒上有一個伸縮杆,作動筒控制調節環前進和後退,從而改變尾噴口的大小、也即改變了推力的大小。調節環下面分佈有帶鉸鏈扭杆,如需下偏,作動筒就向機尾方向推、下部扭杆往機頭方向拉。通過作動筒和帶鉸鏈拉桿的相互配合作用,共同完成全向矢量偏轉。

矢量噴管為何必然會損失能量?殲-10B TVC損失約2%已屬世界頂級

俄羅斯蘇-35噴管的偏轉段

對於矢量噴管的活動部分來說,其彎曲度越小、長度越短則能量損失越小,為何矢量噴管會損失能量,就不能徹底避免嗎?

其實從燃燒室內噴出的熱氣流本來是直奔噴口而去的,突然遇到正在偏轉打彎的後部活動部分,於是就“撞牆”了,你的偏轉部分長度越大,兩者對沖的長度和麵積就越大,則能量損失越大,所以後部的活動部分越短則能量損失越小。

前面撞牆的熱氣被阻擋,速度減慢下來,後面過來的熱氣繼續來攪亂,尾噴管內就成了亂流場了,這樣就造成了氣流阻塞效應,而噴氣發動機的推力就來自於高壓和高溫,攪合在一塊的熱氣速度慢了,壓力降低了,還耽誤了氣流第一時間高速衝出的時間,同樣又造成了溫度的下降,這就是矢量噴管能量損失的基本原理。這種情況是無可避免的,要用其長就必須接受其短,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減少能量損失。

矢量噴管為何必然會損失能量?殲-10B TVC損失約2%已屬世界頂級

殲10B矢量版後部小調節片稍稍偏轉

減少能量損失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優化通道的形狀減少噴管彎曲程度,儘量讓氣流走直線,二個就是儘可能縮短彎曲段的長度。以此來觀察殲-10B TVC,其整個控制環部分已短到不能再短,且殲-10B TVC最獨特的設計之處在於,其後部每個整流片的末端都帶有一片可獨立旋轉的小型調節片,在珠海飛眼鏡蛇的時候,只是這最後面的小調節片稍稍偏轉,彎曲距離小到微乎其微,非常高效和輕靈,能量損失在全球的現有產品中可說是最小了。

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殲-10B TVC的這種設計在理論上可達到推力損失不大於2%,這是目前世界上所有TVC產品和樣本中效率最高的,中國在第一款上機測試的TVC產品上就敢於挑戰如此高難度複雜設計,正應了那句話:好飯不怕晚!這種設計思路和世界上任何一種TVC產品都不同,再一次凸顯了中國軍工智慧!

矢量噴管為何必然會損失能量?殲-10B TVC損失約2%已屬世界頂級

殲10B TVC後部的小調節片造型圖

我國的三元矢量噴管最早曝光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江總還曾到某科研單位進行了視察。在2003年12月15日,我國工程院院士、航空動力工程專家劉大響教授在央視曾證實我國自行研製的軸對稱矢量噴管已進行臺架測試,運轉情況良好,比國外同類產品更靈活。

如今殲-10B矢量驗證機在珠海的大秀機動,證明了我國的矢量噴管已開始實用化,且是當今歐美主流、最先進的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重量明顯小於俄製軸對稱二元矢量噴管,更加靈活和輕巧,最重要的是能量損失更小。目前西方唯一裝備矢量噴管的生產型戰機只有F-22,F-35的噴管只能在垂直起降時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