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落第舉子叛逃西夏併成中原大患,此人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科舉制在宋朝迎來真正的興盛期,大量貧寒子弟通過考試入仕,甚至封侯拜相,堪稱人生贏家。然而有得意者,便有失意者,由於錄取名額有限,在考試中被淘汰者極多。在這些科場的失意人中,有兩人因屢試不中,最終竟憤而投靠西夏,並幫助敵國屢屢入侵中原,堪稱宋朝的心腹大患。這兩個人,便是張元、吳昊。


張元本姓張,名不詳,原是北宋永興路華陰縣人,年輕時好讀書、喜任俠,常以意氣風流自詡,與吳姓同學關係極好。張、吳二人自詡有廊廟之才,然而在科場上卻連番名落孫山,連出仕的資格都沒有,在蹉跎多年、傷心絕望之餘,最終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投靠西夏王李元昊。



張、吳潛入西夏後,為迅速引起轟動效應,便藉助李元昊的名諱,分別改名為張元、吳昊,並在酒店的牆壁上提下“張元、吳昊來飲此樓”等字,故意等待官差的抓捕。李元昊見到二人後,便憤怒地質問他們為何不避諱,張元、吳昊卻說:“大王連自己姓什麼都不在意,又何必在乎名字呢?”(李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後接受唐、宋皇帝所賜的國姓)。


既入國,二人自念不出奇無以動聽,各更其名,相與詣酒肆,劇飲終日,引筆書壁曰“張元、吳昊飲此”。邏者執之,元昊責以入國問諱義,二人大言曰:“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聞言竦然,異而釋之,日尊寵用事。見《西夏書事·卷十四》。


李元昊欣賞張元、吳昊的勇氣,便與之交談,在發現兩人是大才後,便提拔他們做官。張元、吳昊感激於李元昊的知遇之恩,便竭盡全力地輔佐他跟宋朝交戰,所建功勳極多,尤以張元為甚(此後,吳昊的事蹟不見於史書中)。不久(1038年),李元昊稱帝(更名為嵬名曩宵),並拜張元為中書令(宰相)。



曩宵稱帝的消息傳至宋朝,宋仁宗勃然大怒,為懲罰他的僭越之舉,便下詔削除其官爵、停止互市,並在邊境屯駐重兵,由此導致雙方矛盾愈趨激化。曩宵為破解困局,便在張元的建議下,率主力入侵宋朝的涇原路,並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設伏圍殲萬餘名宋兵,令宋廷無比震驚,時在1041年。


好水川之戰後,在張元的極力主張下,曩宵派兵進犯渭州,並伺機攻取長安。然而夏軍深入渭州後,卻遭到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幾乎全軍覆滅。戰事的失利讓曩宵無比震驚,加上宋朝實行的封鎖政策又讓西夏經濟凋敝,無奈之下,只好跟宋朝進行議和。但對於此,張元卻持強烈反對意見,由此漸被曩宵疏遠。



1044年,宋朝與西夏達成“慶曆和議”,規定曩宵取消帝號並向宋朝稱臣、奉正朔,由宋朝冊封其為“夏國主”(實際上在國內仍自稱皇帝)。作為交換條件,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並在邊境設立榷場,恢復雙邊貿易。和議達成後,兩國間的戰爭正式結束,進入相對和平的局面。


和議的達成對宋朝、西夏來講均是好事,但對於野心家張元來講,卻意味著夢想的破滅。因為在他心中,一直還期望曩宵能攻取中原,做全中國的皇帝,而他也可藉此名垂青史。如今,這一切全成夢幻泡影。就在和議達成的同年,張元鬱鬱而終,臨終前整日對著天空喃喃自語,跡類瘋癲。



元至夏不二年,官至太師、中書令。國有徵伐,輒參機密。常勸元昊取陝右地,據關輔形勝,東向而爭,更結契丹兵,時窺河北,使中國一身二疾,勢難支矣。既元昊議和,爭之不聽,及與契丹構兵,知所志不就,終日對天咄咄,未幾,疽發背死。見《西夏書事·卷十七》。


張元、吳昊因為屢試不第,竟然叛宋降夏,禍害中原多年,令宋朝君臣憤怒、震撼之餘,也不得不從其中汲取教訓。等到嘉佑二年(1057年),宋朝在科舉制度上做出重大改革,規定在殿試中不再採取“末位淘汰制”,即使成績極差者,也授予“同進士出身”,以儘量避免再出現文人叛逃為敵所用之事。如此一來,天下讀書人受惠極大。



舊制,殿試皆有黜落,臨時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經省試取中而擯棄於殿試者,自張元以積忿降元昊,為中國患,朝廷始囚其家屬,未幾復縱之。於是群臣建議,歸咎於殿試。嘉佑二年,詔進士與殿試者皆不黜落。是一畔逆之士子,為天下後世士子無窮之利也。見《燕翼詒謀錄·卷五》。


史料來源:《宋史》、《西夏書事》、《續資治通鑑》、《燕翼詒謀錄》


文史磚家


此人就是張元,陝西華陰人,出生年月不考,死於1014年。在其死後的24年,其一生輔佐的李元昊終於稱帝,建立了大夏國,與宋遼等對峙。



張元為人放蕩不羈,又自恃有才,早年也想讀書致仕。當時宋朝科舉實行末位淘汰,相當於今天公務員面試的差額選拔。結果這位老兄運氣也夠背的,連續幾次“被末位”。這使得他心灰意冷,不免對大宋科舉、官場甚至國家都極為不滿。最終導致其憤而出走他鄉,在西北邊陲,被李元昊重用,其也“士為知己者死”,窮其一生智謀,為西夏謀劃,客觀上促進了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經濟法律制度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從中原漢民族角度考慮,其所作所為與當年漢朝的中行說差不多,有漢奸嫌疑。



根據王詠的《燕翼詒謀錄》卷五記載說,正因為張元當年的“走夏州”,即張元叛宋投夏之事,給宋朝以極大震撼與教訓,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北宋改革了當時科舉進士中的殿試實行末尾淘汰的錄取制度,而對凡是中了進士之後的人一律授以進士出身!即使那些科舉成績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進士出身”儘量防止再出現文人叛逃為敵所用之事。也算是為後世的科舉學子,拓寬了出路吧。


作冊小吏


此人名叫張元,陝西華陰人,才華出眾,但多次科舉落榜,義憤填膺之下投靠了李元昊,當時李元昊剛建立西夏不久,廣納人才,於是張元成了李元昊的謀臣,官拜中書令,究其一點,張元在當時是個叛國者,在宋朝不得志主動投靠了西夏,後來為了自己揚名立萬又不擇手段。

圖為西夏都城黑水城遺址。

張元最大的功勞就是在1041年,輔助李元昊與北宋在寧夏地區爆發了好水川之戰,西夏軍隊誘宋兵、設埋伏、出騎兵、旋突襲,大破宋軍,統帥任福自裁,各路將領均戰死,宋軍戰死一萬多人,西夏此次成功的伏擊戰,運籌帷幄的就是張元,隨後升為西夏國相,西夏也穩據富庶的銀川平原。

少數民族政權的史書都對張元有較詳細介紹,但宋史對這位叛國者,只有寥寥一句:華陰人張元走夏州,為元昊謀臣。圖為西夏勢力圖。

隨後張元為西夏制定了佔據長安、入主中原的軍事計劃,因實力有限計劃破滅;在政治上西夏保留了賞項的奴隸制度,張元引入漢文化,增加了漢官系統,定製漢服,但是到了後來李元昊擯棄漢文化,還是實行遊牧民族的奴隸制,張元受到冷落,在1044年病逝。

圖為位於銀川西的西夏王陵,晚年的李元昊沉迷酒色,強納了兒子的小妾後,兩人反目成仇,最後被兒子殺害。

當年宋仁宗得知一個叫張元屢試不第的才子叛宋投夏,給宋造成嚴重後果,於是改革宋朝科舉制度,首先取消了門第限制,任何出身都可以參加科舉,其次放寬了錄取條件,只要能進入殿試的,都授進士或同進士身份。所以宋仁宗廣開科舉之門,籠絡更多的社會精英為我所用,杜絕張元事件發生。


圖文繪歷史


宋朝落第舉子叛逃西夏併成為中原大患的是張元和吳昊。他們是宋仁宗時期陝西的舉子,通過了禮部的省試,但在殿試的時候被刷下來,因此投奔了西夏李元昊,張元最終官居國相。

1,張元吳昊早期經歷

張元和吳昊不是本名,張元的原名是張源,吳昊原名是吳久俠。他們叛逃到西夏,為了引起李元昊的注意,故意把李元昊的名字拆開,各自放在自己的名字裡。他們倆的新名合起來就是元昊。

張元吳昊都是陝西永興軍路華州華陰人,兩人是同鄉好友。

北宋時期,陝西人靠近西夏、吐蕃,多尚武精神。張元吳昊,年輕時性任俠。

曾經有一條大蛇,數丈長,喝水時就到一個大橋下面的大石頭上喝水,人們都不敢過橋。張元扛了一塊大石頭上橋,等蛇出來喝水時,就一石頭砸中了大蛇的腦袋,大蛇扭來扭去掙扎,最後死去,血流數里。

張元吳昊和姚嗣宗因為屢次進士不中,就相約一起在陝西遊歷山川,對當地的地理形勢瞭解透徹。

這三個人也有武功,經常在月夜,吹著鐵笛,遊歷山林,連山賊聽了都害怕。

張元吳昊僱人拉了一塊大石板,刻著他們的詩句,二人跟在後面吟詩大哭,希望進見一位北宋邊帥,當一名幕僚。結果邊帥不待見他們。

後來,張元吳昊投降了西夏。韓琦慧眼識才,舉薦了姚嗣宗,姚嗣宗官至知州。

2,張元吳昊為什麼投靠西夏

和黃巢造反的理由類似。張元和吳昊都自視甚高,但宋朝早期的科舉制度多有漏洞,導致他們被殿試刷了下來。後來張元被縣令撻笞侮辱,也不被北宋邊將重用,最後投靠了求賢若渴的李元昊。

3,張元是好水川、定川砦之戰的謀士

張元和吳昊都是李元昊的謀士,張元最終做到了國相。

張元給李元昊定下了總路線:聯合遼國,西夏佔領陝北和關中,奪取長安,遼國奪取河東和河北,兩國夾擊北宋。

張元還派刺客去刺殺北宋在陝西的統帥韓琦。

張元熟悉陝北的地形,好水川、定川砦之戰,都是張元謀劃,使北宋前後損失了十萬大軍。

4,張元的才華

因為張元是漢奸,西夏的文獻資料又被後來的成吉思汗毀掉,所以歷史上他流傳下來的詩文很少,但他的《詠雪》可以跟黃巢的《菊花》相提並論:

五丁仗劍決雲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老毛同志在1935年寫的《念奴嬌 崑崙》“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就是化用張元的《詠雪》。

此時,老毛同志剛經過長征到達陝北,而張元輔佐的李元昊正是在陝北與北宋激戰過,應該是有感而發吧。

5,張元之死

李元昊雖然在好水川、定川砦等地三次大敗北宋,但西夏畢竟是個小國,經不起北宋的長期折騰。另外西夏東北部更強大的遼國對西夏也虎視眈眈。

李元昊見好就收,對宋稱臣,接受北宋的歲幣,於1043年底與北宋簽訂和議。

張元看到自己規劃的南下佔領長安、聯合遼國滅亡北宋的夢想破滅,感到內心抑鬱,最終身染重病,背疽(長期臥病在床引發褥瘡)而死。

6,北宋的補救措施

張元吳昊叛逃西夏,給北宋造成巨大損失,嚴重刺激了北宋君臣。

北宋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下詔書,對於禮部錄取的舉人,在殿試時不再淘汰,只是改變位次,對排名末位的賜同進士出身。(清朝的曾國藩就是賜同進士出身)

此後,北宋很少有落第舉人投降外族的了,即使有也不太出名。

但擴大進士名額又帶來另一個惡果,進士名額幾乎擴大了一倍,冗官現象越來越嚴重,成了北宋的一項沉重的財政負擔。

這又引發了王安石變法。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

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

這首詩中,出現了兩個宋朝重要人物的名字,夏竦和韓琦。夏竦此人的其他功績不必說,單說此人在被認命為宣徽南院使兼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防備西夏時,其麾下均是猛人,強如范仲淹都是夏竦之下屬,並且很服他。

韓琦,自不必說,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老,在軍事和政治方面均有著不凡的成就。

按理講,這兩個能力不俗之人搭班鎮守北宋西北邊陲,應該是萬無一失。然而,這兩個人中之傑,卻被一個落第秀才在好水川狠狠羞辱了一頓,而這位秀才在戰勝此二人後,可謂意氣風發,寫下上述的詩句。

此人便是張元。

張元,本是宋人,準確來講,是個宋朝讀書人。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大多都有一個當官夢,而實現這個夢想的途徑,便是通過科舉考試。然而,這位張書生雖然自命不凡,但是現實一次次讓他失去希望——屢試不中。

恰在此時,西北李元昊公開反宋,張元看到了機會,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於是乎,張元投奔了李元昊。李元昊為了能夠與宋朝抗衡,急需學習宋朝的先進制度和其他方面,張元便為李元昊帶來了這些。



在張元吳昊(另一位與張元經歷相似者)的努力下,西夏的實力大為增長。在好水川之戰中,西夏運用謀略,斬殺宋軍一萬餘人。這是西夏真正崛起為獨立政權的開端,也是宋夏全面戰爭的開端。

正史中對張元的記載並不多,但根據已有史料記載,此人的結局並不是很好。最後鬱鬱而終。

張元的所作所為,讓宋朝領略了落第秀才的可怕之處,為了防止再出現這種不第之人投降帝國然後回來報復的情況發生,宋朝政府在此事後不久即給不第書生提供了相當不錯的待遇。


庭州行者


而因為一個人的叛逃,導致朝廷最終不得不修改科舉考試製度的,當屬北宋時期的西夏國師張元。


張元(他原本不叫張元,很可能叫張三,《水滸傳》裡這種角色頗多,比如鄰村的老鄉陸謙,再比如宋江的文書張三郎)是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此人自認為才學出眾,但是偏偏屢試不第。其實這怪不得張元,因為北宋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讀書人地位非常高,這也就導致了,在讀書考試這方面,人才太多太多。

所以你即便成績達到了分數線,但是差額選拔,你依舊還要靠運氣,一旦被選入死亡組,即便你的分數和別人一樣,都是有可能被刷掉的。張元就很倒黴,每次進入的都是“死亡組”。

感謝張元,因為他,大家後來才有機會聽到一個名詞叫賜“同進士出身”。北宋嘉佑2年(1057年)在殿試環節,正式”擴招”,終於解決很多高分而不被錄取的學子的問題。而在當時,更多的士子因為這個政策受益。

但是很顯然張元並沒有等到這個機會,因為這個機會是他給別人創造的。張元雖然在大宋沒有太多的發展機會,但是他決定去西夏(當時還是李德明時期,還未建國,理論上還不能叫西夏)碰碰瓷。

張元到了興慶之後,既不做生意,也不去人才市場應聘。而是躲到一個小酒館裡面,天天喝酒。在小酒館裡面,他認識了一個胡姓的朋友。兩人志趣相投,便開始了學做姜太公釣魚,專等李元昊上鉤。

釣魚要的是一把好餌料,張元果然有才,他把自己名字改成了張元,把胡姓朋友的名字改成了吳昊。合起來就是元昊。果然李元昊的耳目很快就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李元昊。


李元昊自然是很憤怒的。因為都是漢人懂禮節,卻有人故意犯自己的名諱。於是李元昊準備跟他們當面說法。結果話一聊開,就更震撼了。張元直接就說,你先把你的姓搞清楚。你究竟是姓拓跋呀?還是姓李啊?還是姓趙呀?這不典型一三姓家奴嗎?

李元昊聽聞此言論,相當震撼。果然有見識,我李元昊早有自立之心,然無奈未得有識之人相助。這兩個人不正是上天賜與我的嗎?即立刻委與重任,奉為國師。

然而張元叛宋降夏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宋朝,超便把他的家人全部抓了起來。目的就是你看著辦啊,你要是真的亂來,那你就不要怪我對你家人不客氣了。

李元昊比宋朝的皇帝可愛才多了,李元昊能成事也絕對不白給。他的一個小細節就讓張元、吳昊對他死心塌地。李元昊派間諜到隨州,偷偷救出張元的家屬到興慶與他共聚。從此,張元再無後顧之憂,一心輔佐李元昊。

西夏天授禮法延祚4年(1041年)好水川之戰,讓宋朝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整個西線的邊防驚若寒蟬。導致了夏竦和韓琦兵敗被問責。但是同時因為一首詩 “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也讓北宋重新認識了張元這個人,但此時,北宋朝廷已經拿他無可奈何了。

好水川一戰之後,張元當即有又鼓動李元昊攻取渭州,進軍關中,接連取得了定川寨之戰的勝利。然而夏軍深入到渭州境內之後,被遭到宋朝原州軍隊包了餃子。畢竟西夏國力有限,自此西夏直搗關中的計劃最終破滅。

張元在西夏期間,每日鼓吹李元昊攻打北宋。以至於在李元昊後來為了準備與大遼打“賀蘭山之戰”時,為避免兩線受敵,便與北宋議和,即“慶曆和議”。張元竟然千方百計阻撓,阻撓未果,竟然積鬱成疾。此刻的張元已經被情緒控制了,已經在謀略上黯然失色了。甚至已經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軍師了。張元於夏天授禮法延祚7年(1044年)病逝。


張元對北宋朝廷的憤懣和這種近乎喪心病狂的這種報復模式,都是出自於對於科舉考試不公的不滿。

文末彩蛋:

在電視劇《賀蘭雪》裡面,張元是因為愛上了李元昊的母親衛慕雙羊。李元昊因為母親衛慕雙羊被吐蕃人搶去,生了個異父同母的弟弟斯督鐸乜,而感到恥辱,殺死衛慕雙羊之前,張元為了救衛慕雙羊,想和她私奔,最終被打入死牢死掉的。當然那是藝術創作,真正的衛慕雙羊的確是被李元昊賜毒酒毒死的,但是那是為了剷除外戚衛慕氏而為的。


炒米視角


西夏國相張元。

張元原為宋人,因累試不第,叛宋投夏。

李元昊稱帝后,張元被任命為中書令,和李元昊進行一系列的改革,西夏國力由此增強。

慶曆二年,宋伐西夏,張元在好水川戰役中輔佐李元昊,去宋軍採取誘敵深入,大破宋軍。

張元為西夏政權的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後任西夏國相。

隨著西夏政權的穩定,李元昊逐漸疏遠張元。最終張元鬱鬱而終。


五味社


這個人原名叫什麼歷史沒有記載,出身年月日不詳,只記載他後來改名叫張元,陝西華陰一介書生自負其才,高清、狂放屢試不第,投奔了西夏,得到了重用。“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就出自此人之手筆。張元叛逃西夏,屢獻計謀之策:元昊攻宋的許多謀略都是張元提出的,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使數十萬宋將士陣亡,都有張元參謀贊畫之功。元昊那句“朕當親臨渭水,直據長安”的豪氣干雲的通告,也出自張元的手筆。慶曆三年(1043年)元昊與宋朝和談時,張元堅決反對和談。真的不知道為何如此仇視宋國呢?你叛國投敵,宋國還優待你家屬,保送你到身邊一家團圓,不知圖報也就罷了,還恩將仇報。後來,張元漸漸不被李元昊信任,氣急攻心而造成背癰死去。





領略非洲風情


宋朝落第舉子叛逃西夏併成中原大患,此人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說到此人,還真讓人佩服。年少時空手能夠搏殺大蛟。其才華曾被沈括、洪邁及嶽柯乃至毛澤東稱頌。又因其恃才傲物吃過官員的大板,甚至於叛宋投夏。投奔前,特意在經過項羽廟前,高歌三天痛哭不止,在臨行之前,又將一塊大石頭搬到大道上作詩言志飄然而去,使得鎮邊諸將追趕不及。這樣一位傳奇人物究竟是誰呢?讓我為您細細說來。

《宋史》中記載:“華陰人張元走夏州,為元昊謀臣” 所以此人便是張元。 又有記載:“華州有二生張、吳者,俱困場屋,薄遊不得志,聞元昊有意窺中國,遂叛往,恥於自媒,到處題詩。元昊聞而怪之,招致與語,元昊問他們為何觸犯其名諱?又為何進入夏境?二人大聲說:“姓尚未理會,乃理會名耶?”元昊大悅,日尊寵用事,凡夏國立國規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意思是說,華陰人張元由於時運不濟,總是被宋朝科舉差額選拔制淘汰。幾次後,便失去對宋科舉、甚至官場制度失去熱情,想另投出路。與好友吳昊(真名不詳,原姓胡)聽說元昊立志攻打北宋。於是來到西夏,二人在一家酒館裡,終日飲酒,並用筆在牆壁上寫下:“張元吳昊來飲此樓”。李元昊問他為什麼不改名避諱。其傲然說,“就連姓也不要了,還管什麼名諱!”元昊聽後非常驚奇,就釋放了他們,並且委以重任。

在得到李元昊的信任後,張元發揮自己獨特的才能。

根據清人吳廣成的《西夏書事》記載:“國有徵伐,輒參機密,常勸元昊取陝右地,據關輔形勝,東向而爭,更結契丹兵,時窺河北,使中國(宋朝)一身二疾,勢難支矣!”

張元在幫助西夏立國的同時,出於對宋的不滿,其對外政策極力主張對抗宋朝。不僅支持元昊叛宋自立,還親自參與規劃入侵宋朝的總方略。

後李元昊因國力有限,與宋實行議和策略,共同對付北遼,這讓張元十分不爽。常對天感嘆,發出“咄咄”聲,最後疽發背而死。


笑傲江湖149553812


宋朝被當代學者視為經濟高度發達,文化繁榮,其開國太祖趙匡胤,曾立誓言“諫官無罪”。實行文官治理國家,有“士大夫治國”之說。但在如此重視讀書人的朝代,也有漏網之魚,且這個落第舉子逃到別國後,窮其一生智謀來幫助對方立國,且對抗宋國。

這個讀書人就是張元,其祖籍陝西華陰,出生年月不考,真實姓名歷史也無記載。年少時常隨身帶鐵笛,出遊吹笛而行,曾因空手搏殺大蛟聞名江湖。這使得其行走江湖時,諸州群盜聞其笛聲而避之不及。但其有文才,早年也想讀書致仕,但時運不濟,每到面試時,總是被宋朝科舉差額選拔制淘汰。幾次後,便失去對宋科舉、甚至官場制度熱情,想另投出路。

文既不成,便想通過武力求取功名。當時正值西北党項人崛起,時時騷擾宋的邊境。其便前往鎮邊諸將領各處毛遂自薦,可惜沒受到重用。

於是想投奔西夏,投奔前,特意在經過項羽廟前,高歌三天,然後痛哭不止,與另外一位鬱郁不得志的吳生,一同出關投奔西夏。臨行之前,他將一塊大石頭搬到大道上,作詩言志,然後飄然而去,鎮邊諸將追趕不及。

到西夏國之後,其和吳生自稱張元、吳昊,故意犯西夏國主李元昊名諱。士兵把他們抓到李元昊面前,李元昊問他為什麼不改名避諱。其傲然說,“就連姓也不要了,還管什麼名諱!”

當時李元昊還在用北宋賜的“趙”姓,聽了他的話,立刻改容尊其為上賓,自此其改名張元。其與吳昊遂留在西夏,幫助西夏仿效宋朝建立國家制度,其最終官至相國。

在幫助西夏立國的同時,出於對宋的不滿,其對外政策極力主張對抗宋朝。不僅支持元昊叛宋自立,還親自參與規劃入侵宋朝的總方略。《西夏書事》記載:國有徵伐,輒參機密,常勸元昊取陝右地,據關輔形勝,東向而爭,更結契丹兵,時窺河北,使中國(宋朝)一身二疾,勢難支矣!

其在宋時,曾向名將韓琦求職,韓琦和他交談頗為投契,但卻最終沒用他。當西夏在好水川大戰中,大敗韓琦等人率領的宋軍時,張元不禁在當地寺廟的一棵大樹上題詩譏諷韓琦,並故意署名: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從大駕至此。

後李元昊因國力有限,與宋實行議和策略,共同對付北遼,這讓張元十分不爽。常對天感嘆,發出“咄咄”聲,最後疽發背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