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活下去靠科技“續命”?

本報記者 顏世龍 北京報道

在房企力爭“活下去”的當下,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和盈利點成為多數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得社區者得天下。”12月6日,精瑞人居獎勵委員會主席、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在“致敬美好生活:精瑞人居發展論壇暨精瑞人居獎15週年慶典與頒獎”活動上如是說。

聶梅生表示,供給側改革面向中國未來有四大需求:一是中國巨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正在崛起,創造了巨大的多元化需求;二是人口老齡化,形成了巨大需求;三是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崛起;四是綠色發展創造了發展的機遇和需求。所以,我們未來的產業生態應該抓住這四個需求。

聶梅生說,講到未來的產業生態,無論如何都離不開科技,現在房地產所說的底層資產其實是在科技上。中國新一輪的科技造就未來的需求,關於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中國、移動支付都佔了很大比例,影響著我們的產業重塑。數據也顯示,高技術製造業的增長規模遠遠高於傳統產業,比如說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可以看出由高新技術來領頭的產業發展。而隨著大數據、雲計算、5G的更新換代,明年5G開始局部使用,手機、計算機的智能化升級非常快,我們在信息技術消費方面可以持續發展的潛力非常大。

消費是中國經濟的定海神針,中國現在中等收入的群體在崛起,企業和行業應該滿足他們的巨大需求,現在吃飯問題已經不是最大的問題了,顯著回升的消費需求應該是我們的定海神針。而消費從哪兒來?是從服務中來,第三架馬車應該是未來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一點。

“房地產這樣一個重資產、基礎性的產業,其延伸的價值在哪兒,應該是轉向服務消費。”聶梅生說,其中最近5年非常重視的是社區,最明顯的則是把社區服務融入互聯網,典型模式就是O2O的模式。O2O開始進入到社區,開發商不光是管理,還有服務。另外,社區消費最基本的就是“消費+管理+服務”,也就是“數字社區”概念,這營造了新一輪的消費增長點。

朗詩綠色集團董事長田明在活動上表示,2000年中國國家統計局有了商品房的交易記錄,為4600億元,到2017年商品房的交易金額是13萬億元以上,18年的時間漲了30倍,而之後不會再有這個漲法了。但跟房地產市場增長規模相比,我們的房地產技術性能方面、品質方面,基本上是原地踏步走。特別是前幾年限價、限購、各種調控,因為地價不限,而房價是限的,留給房價和地價之間的空間特別小,似乎我們在比拼誰用最少的錢把房子蓋起來,所以出現了房子越蓋越差,裝修差、品質差、性能也差。隨著中國房地產20年的火爆已經過去,後面將會進入比較正常的時代,可能規模相對來說穩定,甚至於會下行,這個市場將變成買方市場,作為地產商必須要通過把自己的產品做得更加健康和舒適、智能、便利、節能,通過這樣的品質競爭才能贏得市場、贏得客戶。

“中國房地產的欠債要補上,隨著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和調整,以及市場見底以後下滑,這個補償時期會很快到來。”田明說。

當代置業執行董事兼總裁張鵬說,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現在不是半管制,而是強管制。企業要想活下去,地價加上建安,現在還是很微薄的利潤,大多數地產商正在讓自己慢慢轉場,開闢新的賽道,這個必須去面對。所以,接下來這幾年多數公司還是要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把它變現出來。

最重要的關鍵詞仍然是“美好生活”,前面的速度逼著你得快,現在不得不慢下來,太快了可能也要有問題。慢下來以後做什麼?原來不匠心也談匠心了,不精細的也談精細了,不科技的也談科技了,不綠色的也談綠色了。其次是把場景升級的事附加到社區裡。最後是“創新”,地產過去蓋房子,原則就是經濟和堅固,今後不一定,應該再加上“舒適”,把科技創新要加進去,附加更多C端的服務模式,讓開發商能夠喘息一下,找到新的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