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投機制“興奮劑”變身“催命符” 有房企員工虧損3000萬

關注小編將第一時間帶你瞭解房地產動向!

房子降價,購房者可以去售樓處拉橫幅,跟投的房企員工賠了錢,該找誰?前兩年那些年薪上億的區域總裁、營銷總們,今年過得還好嗎?

跟投機制“興奮劑”變身“催命符” 有房企員工虧損3000萬

曾經被視作房企“規模殺手鐧”的跟投,在市場下行的重壓下或許正在變成催命符。

基於利益風險共擔原則的跟投機制,在房企中,尤其是大型房企被廣泛應用。2016年市場火熱,一些房企區域營銷總收入甚至過億,跟投機制功不可沒。跟投一方面增強了員工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公司在規模競爭中爭取更大賽道。

但在房子不好賣的光景下,跟投也許正在悄然變成一紙催命符。近日,一位業內人士向地產壹線表示,房企高管頻繁變動,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跟投的項目都虧了,再不走連家底都沒了。跟投幾百萬算常態,甚至有的離職那個月還要跟投70萬。”

過去幾年,在一批龍頭房企帶動下,加上擴張生存的壓力裹挾著,一批中小型房企提出了“千億”計劃,而跟投和股權激勵成為他們留住、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據悉,包括近日正在衝擊IPO的中梁、祥生等房企均在內部開展跟投機制,當然,也不是所有企業都在實行跟投,最近上市的美的置業目前暫未實行跟投。

跟投機制“興奮劑”變身“催命符” 有房企員工虧損3000萬

萬科廈門白鷺郡項目 員工跟投全軍覆沒

此前,萬科廈門白鷺郡項目由於身陷“五折促銷”和“降價退款100萬元”一系列傳言一度成為“網紅項目”。之後又有傳言“白鷺郡項目因降價對前期業主退款”,後被萬科闢謠。

據媒體報道,開盤近一年的白鷺郡開盤推出的204套精裝交付的別墅,賣了一年多,去化不到100套。9月,白鷺郡推出107套特價房,滯銷的的房子去掉了精裝修,車位以及電梯,交付標準降為毛坯交付,價格相應的降到275-300萬的總價。

輿論關注點普遍聚焦在購房者與開發商在“降價賠償”之間的拉鋸戰,但冰山之下,開發商內部也出現裂痕。一位接近該項目的人士透露,萬科廈門白鷺郡項目,有很多員工進行跟投,由於項目去化情況不好,並且價格下降,所以員工跟投幾乎全軍覆沒。

另外,一家在福建當地的龍頭房企,因項目去化不理想,且房價下跌,該房企的某位城市營銷總經理跟投虧損達到3000萬,而普通員工也普遍虧損在10-30萬之間。

目前房企制定跟投制度時,一般都會涉及跟投人員範圍、跟投資金佔比、利潤分配方式等內容,涉及到具體內容方面則各有差異。有的企業跟投額度大一點,有的小一點。一般來說,項目不同,跟投回報也不一樣,通常來講,對普通跟投員工而言,年回報率在20%到100%之間,比普通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要高得多。在市場上行時,回報率是有保障的。

但是在一些跟投機制不完善的房企中,一些熱銷項目通常由集團自己跟投,而對於一些不好的項目規定由區域公司的管理崗強制跟投。可以說,在市場好的時候,跟投就是“火上澆油”,市場不好的時候,跟投就成為“綿裡藏針”。一位一線營銷人則直言,“收入低就算了,搞不好打工要把自己家底賠光。”

廈門當地一位開發商表示,“一批前幾年高價拿的地王,現在市場不好,一旦入市都是虧,以某房企在廈門翔安的地王為例,一旦開盤就會虧損30億。”另外,即使在行情好的時候,房企員工跟投所賺的錢也並不是立馬兌現,“其實都在集團裡面滾,出不來,紙上富貴,只有離職了才能拿出來,有的甚至離職了都不一定能拿到手,因為項目去化不理想。”

跟投機制“興奮劑”變身“催命符” 有房企員工虧損3000萬

跟投弊端顯露 房企為何依舊“執迷不悔”?

如果說“激勵員工”是跟投機制設定的初衷,那在員工紛紛因跟投選擇離開的時候,房企為何還在堅定執行這項政策?

結合最近一批房企的“標準動作”或許能得到答案。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39家上市公司大股東或實控人發出兜底式增持倡議,房地產企業目前也有多家企業做出了兜底的保證,其中包括陽光城、泰禾這兩家近年來增長迅速的房企,而這兩家房企也已經在內部實行跟投制度。

除了兜底式增持外,還有房企紛紛開始了回購自持,包括恆大、金茂、新城發展、龍湖、禹洲地產、佳兆業都在近期進行了股票回購的操作。

“鼓勵員工持股是明面上的要錢,可給可不給;跟投卻是強制的,有的槓桿加到難以想象,如果停了,很多項目都進行不下去。”一位房企內部人士表示。相比於人員流失的損失,“現金流斷裂”應該是開發商更加不能承受的災難。

尤其對於一些剛加入千億規模衝擊賽道的“新選手”來說,跟投的力量更是不可小覷。以複製碧桂園模式著稱的中梁為例,內部實行“阿米巴模式”,即通過“事業合夥”、“費用包乾”、“成就共享”、“項目跟投”和“專項激勵”等模式激勵,和職業經理人一起分享發展的紅利,內部跟投槓桿倍數超過四倍。

另外包括祥生、新力地產和福晟內部也對項目進行跟投,以刺激團隊積極性。“對於一些新上市或者即將上市的房企,融資不容易,尤其是現在資本市場普遍艱難,因此強制內部員工跟投就不僅僅是‘激勵’那麼簡單。項目較多的大型房企,跟投收益相對平衡。但是項目單一的小公司,一次跟投對於員工可能就是滅頂之災”,一位房企內部人士表示。

但是即使在跟投最盛行的時期,也不是所有龍頭房企都看好這一政策。龍湖董事長吳亞軍就曾公開表示,拒絕跟投。當時有媒體向她提問,“龍湖為什麼不做跟投,向一線人員做更多的傾斜?”吳亞軍的解釋是,“在行業上行週期,跟投模式激勵是很充分的,但是在下行週期,它對於職業經理人的保護卻是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