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故事還是潛心打磨 資本寒冬下的選擇?

(集微網報道 艾檬)臨近2018年未,業界好像都感受到資本寒意襲人,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君不見這廂資本寒冬叫苦連天,那廂字節跳動和大疆的融資分分鐘被搶光。可見,冰火兩重天的戲碼從來不缺主角,但時下最重要的考量或是該編寫故事還是潛心打磨?

編寫故事還是潛心打磨 資本寒冬下的選擇?


說創投過冬還太早

對於資本的寒冬,或許是一些新手感慨更深,但對於創投老將來說,這或是孕育春天的時機。

做過20多年創投的松禾資本合夥人袁宏偉在最近舉辦的2018未來科技創芯大會及安創第六期路演大會上就表示,松禾20多年的時間經歷了無數次二級市場退出的困難,其中有10年基本沒有IPO,就算是冬天,也是需要踏踏實實的忍耐。目前業界有很多成立不到5年的政府引導基金,如果只看重會獲得多少回報,會捕捉多少獨角獸,而不是專業上進一步錘鍊,在產業上進一步提高認知,現在來說冬天不是要求太高,就是過早了。

當然,安創加速器聯合創始人楊宇欣也強調,寒冬之際,表現在投資機構對投資項目更加謹慎,會更加註重項目的抗風險性。

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長江商學院歐洲首席代表、助理院長季波提供了一個到歐洲投資的主張,他提到,歐洲與美國創新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注重商業化,而歐洲強調思想。因而,

歐洲的企業更具投資價值,因為他們更有創新力,而且估值低,可謂是沒有開發的藍海,所以,不應一窩蜂的去硅谷找項目。

對於初創企業的過冬技能,安創認為仍要有核心技術。“安創從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加速有核心技術的創業公司,因為壁壘將足夠高。雖然時下資本環境不是很友好,但創業公司如有核心技術和產品,有落地場景,有變現收入,通過安創來依託ARM龐大的生態體系和技術標準,可讓這些創業項目更快地對接上下游產業資源,對接資本,從而對抗風險和寒冬。”楊宇欣對此仍有信心。

並且,在對接地方的產業創新以及龍頭企業的創新訴求層面,楊宇欣也在著力引流,以形成更多的商業模式,加速商業化的落地,從而擴張版圖。

安創這麼篤定顯然是有底氣的。對於安創加速器來說,近年來的成績足夠耀眼,迄今已加速百家創業公司,第一個加速項目地平線估值已有二三十億美元,95%的企業已完成下一步的融資,更重要的是平均估值成長表現良好。在第六期安創路演大會上,無論是上海科絡達的車載OTA方案、億智電子的AI SoC、靈明光子的光子探測器芯片等等,都在力證這一邏輯下的技術底蘊。

大公司的“助推”

這其中,借力加速器與大企業的創新訴求對接,或能為創業企業帶來更多的利基。

國外知名藥企GSK 消費醫療中國創新負責人Eric Zhang就認為,未來Self-Care行業會有更多的數字化、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應用,諸如可穿戴設備、自我診斷工具、C端醫療服務,以及突破性平臺性技術如人機交互技術等將呈現諸多新的商機,同時藥品會越來越多從處方藥轉到非處方藥讓消費者自行選用。

因而,面向這五大領域的機會,Eric Zhang提到,GSK希望在未來5年,在產品線上每3個產品就有一個是通過跟外部合作來實現,一起推動未來Self-Care行業的變革。

而能找到大型公司押注,初創企業可謂插上了夢想翅膀。神州控股首席戰略官、智慧城市服務集團總裁郭京申提及,大公司有現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有現實的場景和規模,一家創新公司能找到與之合作的大公司並適當變遷的話,可將產品從1到10快速規模化,這對創新公司來說至關重要。

而大型公司在選擇時也需要初創企業與其戰略協同,並能帶來更多的權益,這中間要實現平衡。

而且可能不只是從1到10的突破。博世智能科技總經理賀斌直言,與大公司合作第一大優勢就是平臺資源,不論是B2B還是B2C模式,通過這一平臺初創企業不僅能挖第一桶金,而且估值升高也會更快。此外,大公司有全球的資源,有可能中國市場暫時沒有需求,則可助力在北美、歐洲市場開拓,找到合作點。“比如初創公司開發自動駕駛芯片,但沒有B2B客戶資源,而博世做一個技術交流會就能搭建起來。對初創公司來說最艱難的是從0到1,而博世有深度的下游資源,通過博世整合跨領域的上下游資源平臺,可為初創公司提供更強的助力。” 賀斌舉例道。

選擇的重心

而對於過冬的“食糧”——核心技術,雖然業界一致的關注點集中在AI、物聯網、5G、自動駕駛等領域,但如何找到立足點,如何應對相關挑戰,都需“作於細作於易”。

安謀(中國)執行董事長兼CEO吳雄昂指出,未來萬物智能互聯將無處不在,下一波的變革核心是將AI和IoT功能放入更多的設備中,進行感知、計算和決策,同時成本和功耗適用,而現有架構已無法支撐,這將對現有架構和技術基礎造成挑戰。

挑戰在於:一是如何在軟硬件層面全面打造安全環境;二是邊緣計算能力提升;三是生態的全面合作,如何以開放創新的模式,在AIoT時代變得更加重要。

松禾資本通過多年的總結,認為新材料、生命科學和智能硬件大有可為,因為這些領域更能跨越週期,並更適合中國市場。

就算是熱火朝天的AI領域,也不是遍地黃金。“革新性的AI技術比如架構創新的AI芯片,還沒有出現類似ARM一樣的主流架構,還有諸多機會。並且,讓AI場景落地也是重頭,AI需找到場景落地實現商業的閉環。”楊宇欣強調說。而且,他認為進口替代成一大趨勢,從模擬到數字、從存儲到功率器件,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大有可為。

而在智能汽車OTA掘金的上海科絡達首席執行官吳柏儀強調OTA解決方案將成大勢所趨,將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在線升級帶來新體驗。“車載OTA方案廠商比拼的是服務、技術與成本。在OTA前裝市場,整車從開始選型到應用一般需要3年,科銳達從2015年初就開始跟車廠接觸,到2018年才開始進入五六家車廠的供應鏈,這也意味著合作廠商基本上在幾年內不太可能更換OTA廠商,因為更換成本巨大。” 吳柏儀最後表示。(李延 校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