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曾经被人怀疑的历史事件被考古发现证明了的例子?

莉所当燃


19世纪的时候,古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虽然在文学意义上还是辉煌的名著,但是在历史学的层面上,都只被视为神话或传奇,虚无缥缈,并无实证。之前以及当时的历史学家只能将古希腊文明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

特洛伊战争不再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但是,从小痴迷于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 ,1822-1890)却一直坚信特洛伊战争是真实的历史,严格来说,他只是一个业余考古学家,他凭借长袖善舞的经商之才发家致富,之后借助自己的财力作为支撑,也借助荷马史诗作为指南,竟然真的在奥斯曼帝国的希萨尔立克发掘出特洛伊城遗址——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端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东南。无独有偶,他后来又在今希腊境内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发掘出迈锡尼城,从而刻画出了一条完整的历史脉络:阿伽门农率领的希腊联军从迈锡尼出发,渡海前往特洛伊城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确存在,只不过有学者战争的目的是当时的迈锡尼人为主的希腊诸城邦联盟因为特洛伊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贸易权益联合赫梯方面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有学者认为是迈锡尼人和赫梯帝国之间因为商道的争夺等原因发生的战争,重点在米利都而不是并不很重要的特洛伊。这些在学术上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之,特洛伊战争大概率并不是荷马史诗里描述的因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带斯巴达王后、绝色的海伦之后触发的希腊方面的复仇之战。

从这个角度,另外一些学术观点和社会认知认为荷马史诗并非信史,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何某的希腊伪史说,根本不是一种端正的学术态度,是另外一个问题。

补充一点,特洛伊城发掘出来的文物和珍宝当时没有按照惯例分给出土国奥斯曼帝国50%,而全部归属了德国,后又被苏军作为战利品夺取到了俄罗斯,今天,这些文物宝藏仍然保存在俄罗斯,而德国和土耳其均曾就此主张自己的权利,但均没有下文。

需要特别提出的一点,特洛伊城的遗址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如果要去旅游,别跑到希腊去。


谈古论金


我就说一个比较冷门的案例,但在古文字学界知道的人比较多。

这个案例跨越的时间长,可以说是一个字引发的千年疑案,也是校雠训诂之学中,文献和文物互勘,解决学术公案的经典案例。

我们中学课文都学过经典古文 《 触詟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 赵四 赵太后新用事》,此文古往今来都非常经典,《古文观止》就曾收录。

简单说下此文章的核心内容:赵国大臣左师触詟,说服一个母亲(赵太后)违背人性,将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去当人质,以此缓解国家危难。

由此可见,左师触詟深谋远虑,口才一流,。

但是,关于「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中「触詟」这个人的名字,古往今来都有学者觉得不大对劲,很多人学者都怀疑,是不是搞错了???

为什么有这个怀疑呢?

说起来有点复杂,这就关系到《战国策》这本书的历史和各种版本,我只凭我的记忆简单说一下:

《战国策》是西汉大学者刘向依据当时「皇家藏书馆」的资料,整理出来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

东汉高诱曾为《战国策》做注,到北宋已散佚颇多,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呕心补校,辑录为《今本战国策》三十三篇 。到南宋,今本出现了两个本子:

  • 南宋学者姚宏再次辑注《战国策》,称之为《剡川姚氏本战国策》。
  • 另外一个本子是,南宋学者鲍彪和元人吴师道的校补本《战国策鲍注补证》。

到清代,黄丕烈重刻《姚本战国策》,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战国策》的姚、鲍、吴三人的汇注本,是目前最好的本子。

重点:古本《战国策》刘辑高注,散佚颇多,宋曾巩重辑《战国策》为今本,后有姚和鲍、吴三家注,两个本子。

古本散佚,宋元以来流传的《今本战国策》中,都是「左师触詟愿见太后」之「触詟」。

如《四库全书》之《姚本战国策》:

但是,恰恰在「触詟」二字后面,姚宏又注解「一本无言字」,意思就是说有文献写作「触龙」,而非「触詟」。

确实如此,有几种汉代文献记载是「触龙」,如:

  • 《史记·赵世家 孝成王元年》: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 《汉书·古今人表》:左师触龙”。


但是,但鲍本的注解则认为:古代叫「触龙」的太多了,「触詟」是為了区别「触龙」,以免混淆:

鮑本補曰:史亦作「龍」。按說苑,「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讋」以別之。

清人黄丕烈认为这是错误,应该从《史 记》的「触龙」,而非「触詟」。

古代竹简抄写是从上倒下,很明显就是「触龙言」三字传抄发生错误,写成两个字「触詟」:

札記丕烈案:吳說非也,當作「龍」。古今人表中下云「左師觸龍」,即此。「言」字本下屬「願見」讀,誤合二字為一。史記云「觸龍言願見」,不誤。

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 触詟揖之》,也认为应从《史记》的「触龙」,并引用多处文献证明:

(引自:维基文库: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见: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8%AE%80%E6%9B%B8%E9%9B%9C%E8%AA%8C/%E6%88%B0%E5%9C%8B%E7%AD%96#%E8%A7%B8%E8%AE%8B%E6%8F%96%E4%B9%8B)

综上所述,清学者黄丕烈、王念孙,认为讹误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很渣,明白意思就行)

但是,如果那么容易破解,就不是「公案」了,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要看看反方意见。

反方认为这只是一种猜测,根本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而且,自汉代以外,确实有「詟」这个字,经常被用作「人名」:


《說文》:「讋,失气言。一曰:不止也。从言,龖省聲。傅毅讀若慴。𧮩,籒文讋不省。」
段玉裁注:「此與慴音義同。此从言,故釋之曰失气言。」
又補《說文》為「一曰:言不止也。」注云:「謂詍詍沓沓也。」班固〈東都賦〉:「自孝武之所不征,孝宣之所未臣,莫不陸讋水慄,奔走而來賓。」

这个字用作人名,如:《殷周金文集成11250》秦始皇陵出土的兵器上的金文:

秦汉印章上,经常有人用这个字当人名,如秦印文字「杜讋」

【引自:许雄志,《秦印文字彙編》(2001,河南美术出版社),页46】

反方说得也很有道理,除非拿出非常之证据,我们很难认为「讋」是「龍、言」之訛誤。

所以,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管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书籍,都从「触詟说赵太后」。

比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三家汇注本《战国策》(1978年,页768):

为什么是八十年代以前呢?

因为转折,发生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在湖南长沙被发现,世界震惊!

在马王堆三号墓棺椁东边,发现了一个漆箱:

漆器盒内装着一些写有汉字的丝绸,这也就是【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一共十二万多宇,有古本的《周易》《老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还有兵法、中医、方术等文献。

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共有五十种文献:

【引自: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4). 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 : 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第1卷. 文物出版社.,页88-90】

马王堆帛书其价值、数量,要甩《壁中书》(汉)和《汲冢书》(晋)十八条街,只有用「逆天」二字来形容。

这些文献到前几年才刚刚整理完成,如果学术共同体全部「消化」,我觉得五十年都未必。

经典《周易》:

古本《老子》

后来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的帛书,就是《战国策》的原始版本:

《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纵横家书》简介:

侯良. (1982). 罕见的古书——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简介. 图书馆(1), 65-67.

根据墓中的文物和文献断代:此墓下葬时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即公元前一六八年,这批帛书系二千一百四十多年前所埋藏。

而集结整理《战国策》的汉代学者刘向,出生于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去世于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那么也就是说,《战国纵横家书》可能就是刘向整理前的那些原始文献。甚至极有可能刘向都没有见过的原始材料。高诱、姚宏、鲍彪这些东汉、唐、宋学者也都没有见到过,就别谈什么清人王念孙。

所以,我们比古人要幸运得多,像中了六合彩!

而更加巧合的是,《战国纵横家书 》中就有《战国策 赵四 赵太后新用事》那一篇更原始的文本,被学界称之为《十八 触龙见赵太后》(第188行)。

这篇出土文献非常清楚,百分之百证明了是【「触龙言」愿见大(太)后】:

【引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 (1983). 马王堆汉墓帛书, 三. 文物出版社.页60,《战国纵横家书 》图版188行】

至此,「触龙」和「触詟」之疑云也就云开雾散了,跨越两千多年「鲁鱼亥豕」之疑,最后由出土文物得到了证明。

今天的教科书和书籍,都做「触龙说赵太后」,但会给出注解,交代「触龙言」传抄过程讹传为「触詟」。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学术公案中,学者都是非常严谨且实事求是的,哪怕一个小问题,都不马虎对待:

古代注疏校雠学者,本着「信则传信,疑则传疑」的严谨态度,让我们知道有这个分歧,然而清人王念孙的怀疑和判断,即便看似非常有道理,但证据不足,仍然被古今学界视为存疑。

最后,在1973年,考古学家夏鼐以他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马王堆汉墓,而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又证明王念孙是对的。

所以,说中国古人是【差不多先生】是不对的,这些人真的不懂,中国古人怎么做学问。

中国古代学术核心经学和史学,这两门学科之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哪怕一个汉字的部件的疑点,一定要搞清楚,不知道就存疑,留给后来学人,不作强解。有时候这种较真,繁琐得让人头都是大的。

------------——————————————————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是考古黄金时期:一系列伟大的考古发现,目不暇接,一个比一个逆天,华夏民族隐藏在地下灿烂文明,一点点渐渐露出他的冰山一角。

那么多吊炸天的炫目文物,地下埋藏的甲骨、钟鼎、简帛等文本文献,证明了我们的历史书的记载是很可靠的。

这些发现,极大增强我们的信心,走出疑古时代,重建上古史。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考古学,要使用文物毫无文献互勘的【二重证据法】的原因,如果挖到一个王侯墓葬,几乎都能去历史书找到对应的人。很快就能解决核心问题,比如:海昏侯、马王堆等豪华墓葬,都在史书中很快找到!

而在西方,考古和历史文献是截然分开的,基本上毫不相干。


小汉字见大历史


2013年的一次考古发现,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浮出水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考古勘探中,发现一座单室砖券墓,该墓坐北朝南,水平全长36.5米,深10.1米。由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第4、第5天井与第5过洞及甬道被大范围扰动,壁龛开凿于第3、第4过洞两侧,未被盗扰,形制和出土物皆保存较好。

甬道内放置墓志一合,盖题“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青石质,正方形。志石高、广皆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满行33字,共计982字。

这就是上官婉儿墓志铭,翔实的内容揭开了一段历史公案,证明李隆基撒了谎,后人的怀疑得到了证实。

上官婉儿是被李隆基杀死的,理由是她与韦氏集团和安乐公主沆瀣一气,是同伙。甚至出现上官婉儿和韦氏共享情人的说法。但是历史记载上官婉儿曾经与太平公主共同起草遗诏,立李重茂为太子,让李旦辅国,以平衡韦氏集团和李氏宗室之间的平衡,限制韦氏集团的非分之想。于是有人怀疑,上官婉儿是后期从韦氏集团改投太平公主一方,也有人怀疑,上官婉儿根本就不是韦氏集团的,李隆基杀他是因为上官婉儿是支持李重茂的,阻碍了李隆基篡位。不过这些说法都是根据史料猜想,并没有可靠证据。

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后,这一历史谜团终于揭开,上官婉儿根本不是韦氏集团的人,而且是旗帜鲜明的反韦氏集团者,曾多次进谏中宗李显,企图阻止韦氏集团的阴谋,为了阻止废掉太子,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甚至以死相谏,金殿饮鸩自杀,后经多方抢救,才勉强保住性命。

上官婉儿是唐中宗李显的昭容,昭容属于九嫔里位置比较高的,仅次于贵妃,上官婉儿能够以死相谏,证明他对李显是很忠诚的。李显被毒死后,上官婉儿能够参与草拟遗诏,证明它的政治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上官婉儿墓志铭的出土,是此前的怀疑变成历史事实。上官婉儿真的不是韦氏集团成员,他的被杀基本可以肯定是因为她忠于李重茂,对李隆基篡位产生影响。


山野论史


一座汉墓的考古发现,铁证打脸钱穆等史学大师,掀翻了其两种“权威”的论断!

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的古墓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竹简。正是这批竹简的发现,推翻了两大被专家公认的历史疑案!

1、史学大师钱穆为代表的一些历史专家之前认为:战国时期的孙子和春秋时期的孙膑应该属于同一个人。

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二号汉墓出土,发现的竹简中赫然有《孙子兵法》,也赫然有孙膑“兵法”。证明孙子和孙膑,他们就是两个人,孙子写了《孙子兵法》,孙膑写了《孙膑兵法》。千古疑案,自此分明!

钱穆被第一次打脸。

2 、还是史学大师钱穆为代表的一些历史专家之前认为:古书《尉缭子》应该属于后人伪造的书,是一部伪书。

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二号汉墓出土,发现的竹简中有《尉缭子》。强势证明了此书为汉代以前的“原装货”并非后人伪造!千古疑案,死有对证,自此分明!


钱穆被第二次打脸!!





品谈客


一、怀疑黄帝不存在

怀疑黄帝不存在的,最有名的当然是所谓的“疑古大师”顾颉刚,他的口头禅是:

“西周时,人们只纪念大禹,春秋时,只纪念尧舜,战国时开始纪念炎黄,到了秦汉时,天皇地皇人皇都出来了”——“不对,肯定是假的”!

问:是吗?

答:不好意思,的确不是假的,是真的。

★齐国青铜器:《陈侯因齐敦》:


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慕)克成。其唯因脊扬皇考,邵缍高祖黄啻(即黄帝),休嗣桓、文,朝昏诸侯,合扬厥德。诸侯寅荐吉金,用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尝,保有齐邦,世万子孙永为典用。

铸这个铜敦的人,是战国田氏齐国的齐威王,他的祖先是原陈国的王族陈完,因被楚所灭而逃亡到了齐国,其子孙后来取姜齐而变田齐。

那么,陈国到底什么来历?

怎么会和黄帝拉上关系?

《史记·周本纪》曰: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後於焦,黄帝之後於祝,帝尧之後於蓟,帝舜之後於陈,大禹之後於杞。周初建国之时,武王就按照上古礼制“二王三恪”寻找到上古先王的后裔——所谓“二王三恪”,是指新朝代替旧朝后,一般要遵守“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即要保留前朝的王室宗裔,并给予“宾候”爵位(仅次于天子的地位),以此让这些古之帝王/王朝的后人承认自己的地位。如《史记》所述,武王分别分封了神农氏之后、黄帝之后、尧之后、舜之后和大禹之后,其中代表夏后氏后裔的杞国与代表殷商后裔的宋国为“二王”,黄帝与尧舜的后人为“三恪”。


又众所周知,舜是黄帝的后人,因此,陈国田氏直接追述他,而不是舜,恰好说了了太史公《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黄帝世系是正确的。

需要强调的是:“二王三恪”始于何时,已说不清楚,但是,有史可据,它是我国最悠久的礼制:★这一制度的历久弥新与世代延续,为武王伐纣后仍然能找到夏朝后裔提供了侧面的有力旁证。

《陈侯因齐敦》的发现,和对史籍的印证,证实了黄帝不是虚构出来的人物,顾颉刚的质疑是没有道理的。

★除此之外,在山东的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中有一篇亡佚的《黄帝伐赤帝》,内中记载的故事与《史记·五帝纪》里关于黄帝征战的记载,也能够互相印证。

二、怀疑大禹是虫或不存在

“《说文》“禹,虫也,从厹,象形。”“兽足蹂地也。”禹故是虫也。——顾颉刚

对于此事,鲁迅先生曾专门写文讽刺顾,那么,到底大禹是不是虫?

遂公盨,西周中期偏晚铜器,底部有98字铭文,经破译为: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这是考古学上第一次“发现”大禹的踪迹和大禹治水的考古记载。

事实证明了,“疑古大师”顾颉刚又是无的放矢,蜀犬吠日。

★另外,还有一例更加强力的证明:

《秦公簋》,春秋时器,应为秦襄公物。襄公,秦国开国君主也。

铭文:

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宜。“禹迹”,对照《尚书》查实,可知就是九州,是指大禹治水及治理过的地方。

因此,“鼏宅禹迹”,就是说明秦国的开国君主秦襄公完全认同大禹的历史。

周人制器,疑古派还可以用万金油招牌——“姬周,不可信也!”。

好,那这回不遵周礼又不遵儒的秦人所书,可信了吧?


無風即風


云南昆明市博物馆有一个古经幢,关于这个古经幢当地有个传说,说是用来镇压恶龙的!

相传在古代,昆明的滇池来了五条恶龙,这五条恶龙整天召唤雷雨,引发洪水,淹没田地,毁坏庄稼,搞得民不聊生。老百姓也没法子,到处找人收服妖龙,但都没有找到。

有一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道路过这里,正好遇见恶龙作怪。老道一个飞身飞到水边,脚下两只破鞋嗖嗖两声飞出去,瞬间变成两艘大船,把落入水中的老百姓救走。之后老道从怀里拿出一个紫金葫芦,大喝一声就把五条恶龙收进了葫芦里。

本来想把五条恶龙炼化的,但五条恶龙在葫芦里苦苦哀求,老道念它们修为也不容易,于是和它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将五条恶龙镇压在昆明地藏寺的一口井里,除非铁树开花,马长角,否则它们永世不得出来。为了防止恶龙不守承诺,老道在上面立了一个古经幢,古经幢上加持了经文,这就是古经幢的由来。

传说未必是真,但古经幢却是真实存在的,昆明市博物馆为了防止游客靠近,在周围特意设置了栅栏,一个诺大的展厅里就放这个古经幢。


博物馆游学网l爱上旅


我是历史伶俜者,你来问我来答

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

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突然暴毙,在京去世,隔天,慈禧太后殡天。两人死亡仅差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又联想到两人生前的是非恩怨,实在是让人想入非非,关于光绪皇帝的死亡,也就有了被慈禧毒死这一说。



2008年,在光绪皇帝去世的一百年之际,国家联合多部门联合组成“清光绪死因”研究组,研究人员对光绪皇帝的遗体、衣服及周边空气进行化验,发现其头发及衣服上含有大量砒霜,共含有二百毫克。一般人服用六十毫克左右就会身亡,这二百毫克,怕是头牛也要被毒倒,清光绪皇帝的死因也大白于天下了。

殷商史


殷商朝的遗址在今河南安阳,但殷商朝代历史也一直被人们怀疑,过去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殷商朝存在,但随着甲骨文的出土,问题也就烟消云散了


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喜欢请点上一攒,个人头条号“历史伶俜者”,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故事


历史伶俜者


我们上初中时候,都学过一首词,就是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中有这样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提到了燕然勒功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汉将军窦宪,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后,窦宪登燕然山刻石纪功,令班固作铭的事。

这件事的真实度是很高的,而且燕然勒功这件事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燕然勒功是中原民族的一次重大胜利。

但是燕然石刻的具体地点一直都不知道,这是个很大的疑问。一直流传于史料记载,《后汉书》上都有班固做铭文记载。

后来内蒙古大学发布消息,燕然石刻在蒙古的杭爱山终于发现,并且确认。


话说回来,燕然勒功这个历史事件真实性其实是不被怀疑的,疑惑的只是刻石的地点。但是燕然刻石位置的发现,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人们经常把封狼居胥和燕然勒功放在一起讨论,燕然勒功同封狼居胥一样,都是古代将领的崇高向往。而且流传于史书之间一千多年快两千年的东西,被证实的更加实锤,想想就为生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激动。

班固的文笔很不错的,在这里引用下燕然勒石的部分铭文: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天飞鹤


不只是韩国跟我们争夺文化遗产,实际上日本也参与其中。1984年,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的一件不起眼的物件,直接在日本炸开了锅,快来中国认祖宗吧!

日本人钟爱穿木屐,可谓是居家必备的物品,长期以来日本人一直坚持称木屐是他们老祖宗最早发明的。实际上,木屐是中国人最早的发明,在中国古籍上早有记载,但一直苦于没有实物作为例证,因此日本人拒不承认木屐是中国人发明的事实,一口咬定是他们日本的老祖宗发明,日本人很嚣张地说:“有本事你们拿出事物来证明呀!”

事实胜于雄辩,考古发现是对人们质疑的历史事件最好的证明。1984年,在马鞍山三国东吴大将朱然墓出土了一件距今1700年的漆木屐。这件漆木屐的出土,直接在日本炸开了锅,日本专家看了之后,脸都绿了。1700年前,当时的日本人连成套的衣服都没有吧,还木屐做梦吧!



这件三国时期漆木屐的考古发现直接以以实物证明了木屐为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历史事实,让日本人闭口不言。有本事继续坚持称是你们日本人的祖先发明的呀,或者来中国认祖宗呀!如果真的来了,我们也不稀罕,我们才没有他们这些厚颜无耻之徒的子孙后代。


密探零零发


秦始皇的地宫之谜

有很多人认为,2000多年前的古代科技和生产力都低下,有人就怀疑不可能弄那么多水银到墓里面,且不会有地宫。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使现在没有打开秦始皇墓,也知道了下面的一些情况,也证实了水银是按照司马迁记载的那样分布,而且墓下面的确有个地宫。

商朝的存在论

殷墟出土之前,西方的科学家就怀疑我们有没有商朝的存在,这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西学东进,有些我们自己人也开始怀疑商朝是不是杜撰出来的。他们的怀疑好景不长就被殷墟的发现打脸了,同样的道理,现在就等着夏朝的遗迹被发现了。



万历皇帝不上朝之谜

万历皇帝,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却有差不多三十年不上朝这个被后人讨论的焦点。有人就怀疑万历皇帝根本就是一个健康人,只是因为任性和贪图享乐就不上朝了。但是经过明定陵考古发现,万历皇帝确实是有腿疾的,所以其不上朝应该确实是因为身体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