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一、十四無記

FROM:《佛學大詞典》

【十四無記】: 又作十四不可記、十四難。乃十四種之不記答,為佛四記答中之舍置記答。即對於外道以顛倒之見來問難之十四種事,而佛則舍置不答。十四種,即:(一) 世間常,(二)世間無常,(三)世間亦常亦無常,(四)世間非常非無常,(五)世間有邊,(六)世間無邊,(七)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八)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九)如來死後有,(十)如來死後無, (十一)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十二)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十三)命身一,(十四)命身異。又《大智度論》卷二載有十四難不答(大二五·七四下):“'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上述乃系總舉外道由'斷常一異’等妄見生起之邪執,前十二句系針對'有無’等而發之問句,後二則針對'一異’而發。對於此類問題,佛陀一概置而不答。歸納原因,凡有三種:(一)此等之事,皆為虛妄無實之事。(二)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三)此十四無記乃鬥諍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予置答。”[《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新《華嚴經》卷二十一、《大品般若經》卷十四、《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九、《俱舍論》卷十九、《大乘義章》卷六]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十四無記】:(名數)見十四難條。

【十四難】:(名數)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一、世界及我為常耶?二、世界及我為無常耶?三、世界及我為亦有常亦無常耶?四、世界及我為非有常非無常耶?五、世界及我為有邊耶?六、世界及我為無邊耶?七、世界及我為亦有邊亦無邊耶?八、世界及我為非有邊非無邊耶?九、死後有神去耶?十、死後無神去耶?十一、死後亦有神去亦無神去耶?十二、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耶?十三、後世是身是神耶?十四、身異神異耶?問曰:若佛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難?答曰:無此事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汁之乳?是為非問。不可答也。出《智度論》二,《俱舍論》十九。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

【十四無記,十四難句】:佛不置答的十四種邪見問難。依於前際之見四,依於後際之見四,依於涅槃之見四,依於身命一異之見二。此十四問,立言之處本不存在無。所言之事即不可得,故佛不予置答。 《藏漢佛學詞典》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十四無記】:“無記”是梵語avya^kr!ta的漢譯,指無法敘述或說明的見解。“十四無記”,即指十四個超越經驗認知層次的問題,無法加以敘述或說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此詞又名十四不可記、十四難。即(1)世間常,(2)世間無常,(3)世間常亦無常,(4)世間非常非無常,(5)世間有邊,(6)世間無邊,(7)世間亦有邊亦無邊,(8)世間非有邊非無邊,(9)如來死後有,(10)如來死後無,(11)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12)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13)命身一,(14)命身異。

依《雜阿含經》卷三十四所述,佛陀對外道以顛倒之見問難的十四個問題,皆不置可否,不予明確的答覆。《大智度論》卷二稱之為“十四難”,該卷曾解釋佛陀不回答的理由,是因“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中略)故佛不答”。

總之,這十四種問題是外道由於斷常一異等妄見而產生的邪執。其中前十二項是就有無等四句而言,後二項是就一異而言。新譯《華嚴經》卷二十一,更將前十二項就世間與我加以區分,而成十六種。

◎附︰《大智度論》卷二(摘錄)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升乳,是為非問,不應答。複次世界無窮如車輪,無初無後。複次答此,無利有失墮惡邪中,佛知十四難常覆四諦諸法實相,如渡處有惡蟲,不應將人渡,安隱無患處可示人令渡。複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複次若人無言有,有言無,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無言無。佛有不言無,無不言有,但說諸法實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無,非令無作有,常說實智慧光照諸法如一道。人問佛言,大德十二因緣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緣,餘人亦不作。有佛無佛生因緣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說是生因緣老死乃至無明因緣諸行。複次十四難中若答有過罪,若人問,石女黃門兒長短好醜何類?此不應答,以無兒故。複次此十四難是邪見非真實,佛常以真實,以是故置不答。複次置不答,是為答。

[參考資料]《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三;《大品般若經》卷十四;《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九;《顯揚聖教論》卷六;《俱舍論》卷十九;《大乘義章》卷六〈十四難義〉;石上善應〈釋尊の對話と經典の對論の形式〉(《佛教思想史》第三卷)。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阿含經故事選》054(莊春江編譯)

【十四無記】:經中常見佛陀以“無記”來回答的論題,共有十四項,後人稱為“十四無記”,即:(一)世間常(二)世間無常(三)世間亦常亦無常(四)世間非常非無常(五)世間有邊(六)世間無邊(七)世間亦有邊亦無邊(八)世間非有邊非無邊(九)如來死後有(十)如來死後無(十一)如來死後亦有亦非有(十二)如來死後非有非非有(十三)命身一(十四)命身異。這十四項,《大智度論》作:“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大正大藏經》二五冊七四頁下)比對來看,《大智度論》將“世界”與“我”並列,透露了這個論題的方向,是在論世間常住自性的有無。其中,“神”顯然與“如來”、“命”同義,透露了十四無記中的“如來”不是指佛陀,而是另一個印度慣用的含意:在輪迴中如如(不變)而來的生命主體。神,即是神我、真我,指的是身命的主體,也就是“命”。

這樣看來,十四無記的前十二項,其實只涵蓋了二個論題,即世間自性與真我的有無問題,因為“亦有亦無”骨子裡還是“有”,“非有非無”骨子裡還是“無”。而第十三、十四項也可以看成一個論題,但,嚴格來說,這個論題也不離“真我”的範圍,所以,雖有十四項,實際上只是二個論題。再進一步論,世間自性是真我(我的自性)的反射,這樣,十四無記的根本論題只在於“真我”而已。這類的論題,與佛陀主張的“緣起無我”格格不入。

“無記”就是“無可奉告”,為什麼佛陀會以“無可奉告”回答呢?因為這些問題的本身(真我、自性),就是個錯誤,是“顛倒之見”,是“戲論”,是“邪見”(《增支部第十集第九五經》譯作“成見”),所以,答“是”不對,答“不是”也不對,只能以“無可奉告”回答。當然,去駁斥所問的問題本身也可以,但那是離開本題,導入另一個問題,或許不是印度當時共許的答問方式。舉個例子來說,過去以為地球是不動的,太陽和月亮都繞著地球轉,這是“顛倒之見”。如果現在還有人以此為前提,問:太陽繞地球比月亮繞地球快還是慢?那要怎麼答?答快或慢都錯,那就答“無可奉告”!

佛陀不是什麼事都回答,像外道鬱低迦所問人數比例的問題,就不是佛陀所關注的。可以說,佛陀只關注於生命的解脫,以及如何教導眾生解脫而已,其它不與生命解脫“專業領域”有關的,佛陀就不會投入,不會回答了。如果臆想佛陀“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或者臆想“如果佛陀活在現代,他一定也能造航天飛機”,那是“神化”的無明投射罷了,無關生命解脫的佛法。

另外,在《相應部第五六相應第四一經》中,佛陀曾告誡比丘們不要去想十四無記這類的議題,為什麼呢?因為這類議題與佛法的修學不相應,不能幫助我們離貪、瞋、痴,不能對我們趣向解脫有所助益。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十四難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十四難】:(名數)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一、世界及我為常耶?二、世界及我為無常耶?三、世界及我為亦有常亦無常耶?四、世界及我為非有常非無常耶?五、世界及我為有邊耶?六、世界及我為無邊耶?七、世界及我為亦有邊亦無邊耶?八、世界及我為非有邊非無邊耶?九、死後有神去耶?十、死後無神去耶?十一、死後亦有神去亦無神去耶?十二、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耶?十三、後世是身是神耶?十四、身異神異耶?問曰:若佛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難?答曰:無此事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汁之乳?是為非問。不可答也。出《智度論》二,《俱舍論》十九。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FROM:《佛學次第統編》(楊卓 編)

【十四難】:十四難者,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

一、神及世間之常無常等四句:1、常。2、無常。3、常無常。4、非常非無常。

二、神及世間之邊無邊等四句:1、有邊。2、無邊。3、有邊無邊。4、非有邊非無邊。

三、神及世間之如去不如去等四句:1、如去。2、不如去。3、如去不如去。4、非如去非不如去。

四、神與身一、神與身異二句。

共合十四,曰十四難。問曰:“佛為一切智人,何不答此十四難?”答曰:“無此事實,故不答。諸法有常無此理,諸法斷亦無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問構牛角得幾汁之乳,是為非問,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十四無記/十四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簡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