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就不送,你的錯誤做法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冬天到了,被窩外的世界是越來越冷,朋友抱怨孩子每天都是起床困難戶,每天叫起床需要提前半個小時,哭哭啼啼,說自己不想起床,不想去學校。一次兩次還好,時間長了,朋友都想冬天暫時不送,開了春天氣暖和了再說!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就不送,你的錯誤做法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哭鬧,不想上幼兒園就不送,這樣真的可以嗎?

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家三代人住在一起,爺爺奶奶比較寵愛孫子,加上家裡又有人可以幫忙照顧孩子,所以孫子上幼兒園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想不去就不去。幼兒園當然是沒有問題,只是這個孩子在上到小學的時候,仍然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家裡人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只是孩子已經養成了習慣,仍然是想不去就不去,小學是義務教育,校長都找到了家裡。父母也帶孩子去看了心理醫生,就是沒有辦法來解決孩子上學的問題。

我們說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是相互補充的,孩子上不上幼兒園真的是不一樣!

孩子為什麼要上幼兒園

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的紀錄片——《零零後》,這個紀錄片記錄了孩子們從幼兒園之後十年的成長過程,裡面有個一孩子的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叫一一的小姑娘她在幼兒園從來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她告訴李躍兒她不需要朋友。

李躍兒特別著急,因為她害怕一一這種過於獨立的性格可能會讓她很難立足於社會,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協作的,也就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學會和別人相處。

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裡,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裡學到的呢?"這位白髮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裡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裡,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所以說,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補充,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對於家庭教育來說,

幼兒園是孩子走出家庭進入的第一個社會,在這裡孩子們能夠學會怎樣與人協作,學會一些人類社會基本規則,建立最初的社會意識。

上幼兒園能夠獲得哪些能力?

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是為了讓我們獲得適應社會的能力,那麼孩子通過上幼兒園能夠學到什麼呢?

上幼兒園可以學到與人溝通與協作。與人溝通與協作,是一個人生存的基本能力。幼兒園是一個集體,一個小社會,孩子需要在這個集體中學會與其他小朋友溝通、協作、交流。這種溝通、協作的能力,就在孩子們日常的遊戲、語言交流甚至是打架中。

幼兒園生活可以讓孩子走向獨立。獨立的走向社會,先要學會獨立的去生活,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孩子從家庭走出來,首先需要精神獨立;其次需要生活獨立。對於孩子來說,離開父母溫暖的懷抱,這個過程就是在學會精神獨立;而生活獨立,在幼兒園顯然要比在家裡更適合來培養。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就不送,你的錯誤做法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可以建立孩子的秩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對於孩子來說,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就是培養秩序的最佳環境,有人的地方就有秩序,有人的地方就有規則,養成良好的習慣,建立良好的秩序,是孩子踏入社會的基本要求。

幼兒園的生活為孩子走進小學做過渡。小學生活要求孩子有獨立學習的能力,要求孩子能夠持續、專注的去聽講。而幼兒園介於家庭和小學之間,它既有家庭的包容,又有小學的秩序,對於孩子來說,逐漸的去沒有秩序到遵守秩序,只有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可以做到這一點。

很多人會反駁,說我們小時候沒有上幼兒園不是一樣很好嗎?美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塞德茲說過: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維形。沒有可以不上,但是有這樣的機會為什麼要讓孩子錯失呢?

孩子不想上學家長要怎樣做

三四歲的孩子,他們不是在用理智思考問題,而是在用身體思考問題,不想上學,是因為學校沒有家裡舒服,學校擁有更多的規則,或者更復雜的人際關係。對於孩子來說,不想上學算是孩子的一種逃避,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需要了解清楚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很多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因為離開了溫暖的家,缺乏安全感,所以她很害怕,拒絕上學,這個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再比如,我女兒有段時間告訴爸爸,自己不想去上幼兒園,問她問什麼,她說,因為獎勵太難得到了,她覺得自己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總是得不到獎勵。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引導孩子,也需要和老師做好進一步的溝通。

孩子不想上幼兒園就不送,你的錯誤做法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其次,對於孩子不想上學的哭鬧,家長一定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人類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每個人最終是要走進社會的。對於幼小的孩子,風裡來雨裡去,看似孩子很辛苦,但是這是他們適應社會的第一步。觸龍說趙太后中,觸龍曾說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父母,我們愛孩子,更應該為孩子的未來考慮,而不是當下。

所以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一定要做有原則的父母。

第三,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友誼。同齡人其實更喜歡和同齡人在一起,孩子之間的友誼可以幫助他們彼此快速的適應環境。有的孩子不會與人交往,父母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比如約班裡的小朋友一起玩,到家裡做客等等,讓孩子快速的融入集體生活。

作為父母,配合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讓孩子享受到更好的學前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