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提及亂世三國,“關雲長”在將星璀璨中堪稱耀眼,說他是繼呂布之後的“天下第一”也不為過;但如今多有言及“關羽”心胸狹窄的論調,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這句話乍一看似乎真的是嫌棄黃忠年老;但仔細想來又覺得哪裡不對,依照關羽性格,黃忠雖年老卻能與他大戰百餘回合而不落敗,如此的“老當益壯”又豈能不讓關羽佩服?況關羽身經百戰,世間百態歷歷在目,就是情商再低又怎會心胸狹窄到如此地步;因此,關羽“瞧不起”黃忠另有隱情。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要解釋此事還要從建安二十三年說,這年曹操決定親征劉備,戰場就在“漢中”;與此同時,關羽也沒閒著,策反了“宛城”侯音,並承諾宛城兵起之時,自己必出兵策應。結果曹操害怕宛、洛有失,親征劉備的大軍故意放緩行軍,千餘里的路程竟走了半年有餘;而“關羽”也失信了,侯音雖在宛城兵變,他卻並沒有出兵策應;等來的卻是曹魏大將“曹仁”,再次奪回了宛城。

這一切並不是關羽真心要用兵宛、洛,其實都是在圍繞著“漢中之戰”來進行;關羽佯裝攻宛城,牽制了曹操主力進兵斜谷;而就在此時,劉備在“漢中”戰場上早已佔據了主動,再等曹操抵達已然為時已晚。可以說“漢中”大勝,關羽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使劉備奪得了川蜀門戶“漢中”,還成就了劉備多年奮鬥的終極目的——稱帝。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這一連串的配合好似行雲流水,看似劉備又獲得了一次大勝;但對於“關羽”來說,卻是屈辱的開始。劉備稱帝后開始封官:“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這四位已經超出了“將軍”的職權,嚴格的說是掛著“武職”的朝廷重臣,地位僅次於“九卿”,也可以理解成不參與政務的最高軍銜。

關羽位列榜首,不僅如此,劉備還賜給關羽“假節鉞”的特殊榮耀;所謂的“節鉞”本是皇帝才能享有的特權,由皇帝賜給臣子就稱為“假節鉞”。意思是說,受“假節鉞”的臣子可以代表皇帝行使軍權;但是,等戰爭結束後還是要再將“假節鉞”歸還給皇帝。這也難怪,蜀漢眾將如雲,唯獨“關羽”一人獨當一面,受此殊榮貌似也理所當然;劉備這一安排似乎給了關羽極大的榮耀,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接著劉備又做了一系列人事調動,任命“糜芳”為南郡太守,“關羽”為襄陽太守。這一安排明顯的有被常理,“南郡”此時隸屬荊襄,由誰來當太守無所謂;但是,“襄陽”此時卻不是蜀漢的地盤,而是曹操的轄區,讓“關羽”去做一個不屬於自己地盤的“太守”,什麼意思?當時諸葛亮就對劉備建議說“黃忠的名望本來就不如關羽、馬超和張飛,但是現在讓黃忠與他們同列,馬超和張飛尚可以接受,關羽恐會不服。”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諸葛亮這話本來就是“旁敲側擊”,意思是提醒劉備對關羽的不公;可劉備卻直接來了句“我自有分寸!”言語之中頗有微詞。此時的諸葛亮也已然明白了劉備的用意,不敢再多出言語;其實劉備這樣安排很明顯的是給“關羽”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所謂的“襄陽太守”根本就是一個空架子,關羽不能駐軍襄陽,只能暫屯於屬於“南郡”的江陵,這個“襄陽太守”要之何用?好在劉備又十分“大氣”的說讓關羽總轄“荊襄”,但誰都知道縣官不如現管,各郡皆有地方“太守”,一個所謂的“總轄”又能管多少事?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不難看出,劉備這種既繁瑣又看似“尊崇”的安排,其真實目的不過是在限制關羽的權利;這點並不難理解,此時的關羽已是蜀漢中不可或缺的一方諸侯,手握兵權、勢大聲高,但這對於劉備來說卻是一種極大的心理壓力。畢竟“皇帝”是劉備,甚至以後的“帝位”還要傳給兒子劉禪;歷代帝王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臣子比自己的勢力還要大,“關羽”的勢力範圍卻偏偏足矣與劉備相抗衡,此時哪還說什麼“異性兄弟”,防範關羽未來有變才是重中之重。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諸葛亮這是看懂了劉備的用意,因此也只得保持沉默;同時消息傳到荊州,關羽也同樣看懂了劉備的用意。一輩子追隨劉備換來的卻是“不信任”,這讓素以“忠義”自居的關羽又怎麼能接受的了?可是這種事又不能明說,關羽也只得借“不與老黃忠同列”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一點也在劉備的意料之中,讓“鐵嘴”費詩去荊州頒佈詔書。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費詩自然也明白劉備的用意,就“開導”關羽說“古之建功的人,手下人才都不止一個。過去蕭何、曹參與高祖是親舊,而陳平、韓信是後來投奔高祖的,最後排定官位,韓信居首席,也沒有聽說過蕭何、曹參有怨言。”其實這話說的很隱晦,借古諷今,隱含的意思是說“你關羽不要太小氣,古代聖賢都是這樣的;你接了詔書就是‘蕭何’,不接詔書就是抗旨不尊了!”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緊跟著費詩又說“黃忠有斬夏侯淵之功,漢王特意尊崇他;可是,在漢王心裡,黃忠會超過您嗎?且漢王與您患難生死、禍福共享,因此您不宜計較官職高下和爵祿多少。我就是一個傳話之人,您如果不受命,我轉身便走,只是恐怕以後您會後悔!”此人不愧為“鐵嘴”,前面提黃忠可以說都是廢話,既然是患難之交的兄弟,劉備又為何給個“空頭太守”?但後半句說的卻極有分量,不受命或許就是讓關羽“後悔”的下場。費詩這番話可謂“胡蘿蔔加大棒”,軟硬兼施;關羽久經沙場,跟隨劉備多年,這個中意思又豈能聽不出來?既然劉備有防備,“關羽”能做的也只能忍氣吞聲的接下詔書;別說關劉兩人數十年的感情還在,就算此時關羽有心反抗,又拿什麼理由呢?況且中原紛爭不斷,關羽的力量還不足以與劉備爭天下,兩人真鬧翻了對誰都不好。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仔細想想,劉備這麼做也並非無緣無故,當今天下朝暮有變,兒子劉禪不過十歲。如果此時不制衡“關羽”,再等“劉禪”繼位,恐蜀漢已難制衡“關羽”這位勢力龐大的“邊將”了;到那時,蜀漢政權到底是“劉禪”說了算,還是“關羽”說了算真不好說。當然這是劉備為兒子未來做的打算,但眼下卻不能捨棄“關羽”;萬般無奈之下,“劉備”也只得一邊繼續給“關羽”戴高帽,一邊隱晦的掣肘他的勢力發展。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就在建安二十四年,“荊州”再度燃起戰火,貌似是“關羽”率先拉開了北伐曹魏的序幕。早在諸葛亮出山前就有“隆中對”作為戰略藍圖“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毋庸置疑,關羽肯定就是哪位“荊州之軍”,但劉備卻沒有“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既然“隆中對”已定下多年,關羽肯定知道其中的戰略安排,也絕對不可能自己擅自用兵;可為什麼劉備卻始終沒有派一兵一卒去救援關羽呢?這其中爭議頗大,一說劉備無兵可派,這種說法肯定是無稽之談;也有說益州距離關羽路途太遠,這也說不通,難道路遠就乾脆不派兵了嗎?還有人說是劉備故意不派兵,目的是消弱關羽的勢力。至於這種說法也一樣說不通,“荊州”乃是“隆中對”中早已定下的,乃是蜀軍出川逐鹿中原的戰略要地;即使劉備要消弱關羽的力量,也不至於將整個“荊州”都丟了吧?

劉備對關羽既用又防,最關心的還是兒子,諸葛亮雖然知道卻不能說

不管怎麼說,劉備的確是沒派出一兵一卒來救援關羽,其結果是“關羽”最終被擒殺,而“荊州”從此不再屬於蜀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