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規模還是要利潤?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要規模還是要利潤?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自08年經濟危機以來,世界範圍的量化寬鬆使得基礎貨幣供給增加,給市場上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資金。國內資本市場上,充裕的資金尋找各種投資機會,一時間創投市場異常火爆。這一時期各種互聯網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不僅衝擊著大眾的心理,也衝擊著傳統行業公司。在這如火如荼的創業盛宴中,一種以瘋狂燒錢為代價,以規模擴張為發展邏輯、以高估值為目標的商業模式成為企業發展的主流方式,導致這一時期但凡是個創業者,不做個平臺、不燒個幾億、幾十億、估值不搞個十億美元,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講。

然而經濟是有周期的,當經濟遇冷向緊縮轉向,裸泳的終究是要抱臀鼠竄的。看看近期的重磅炸彈,哪個不是鬧的沸沸揚揚。先有樂視非要改變世界,瞎折騰,最終資金鍊斷裂,連國都不能回。再有剛剛曝出消息的ofo,憑藉這戴維死磕式的獨立發展,讓小黃車最終不僅欠下供應商鉅額貨款,也欠下用戶海量押金。這一場狂歡之後,不僅僅是創業者受到損失,其生態圈中的所有人,供應商、用戶、投資人無一例外,都為這場瘋狂的盛宴買了單。

隨著資本寒冬的到來,各路VC、PE突然斷了供,募資變得越來越難;而目前國內資本主要退出途徑IPO又上演了最嚴厲發審,正巧前幾年瘋狂投資的基金到了退出期;另一撥打算賣給上市公司,而隨著“忽悠式重組”的嚴管,併購重組也變得舉步維艱。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不少以前靠燒錢燒出來的公司突然發現,原來自己除了有個龐大的架子外,造血能力竟是這麼可憐。

面對如此現狀,不少人提出了到底對於一個公司,是優先重視利潤,還是優先重視規模?究其核心,並非是要規模還是要利潤的選擇題,而是有些人喊出的“活下去”,如何活下去?有錢才能活下去!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現金流就是他的命脈,無論是規模大與小,也無論是虧損還是盈利,最終影響企業生死的是到底能夠有多少資金沉澱在手裡。為什麼亞馬遜連續20年虧損,股價從最低5.5美元飆升到最高2050美元,投資人一撥接著一撥投錢進來?充裕的現金流,其賬面資金過200億美元,近十年現金餘額一直快速增長,經營性現金流十年持續流入,這就是亞馬遜公司的底氣所在。

因此對於一位企業創始人或經營者,在大的經濟環境之下,選擇優先擴張還是穩保盈利其實往往是隨大勢而動的,就如前幾年的資本熱潮,如果不把握機會擴大規模,可能面臨的結果也不會好到哪去。因此,不論什麼時候,身為企業決策者,始終要僅守的紅線就是現金流為正。那麼作為創始人,要有意識提升自己內外部造血能力,確保企業血脈通暢。

要規模還是要利潤?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一、企業經營質量,永恆的硬道理。

作為企業決策者,一定要經常問自己,“我的企業到底怎樣才能把錢握在自己手裡”?即便是在快速擴張期,很難做到經營的收支平衡,但也要有清晰的戰略或計劃,在達到什麼樣的階段,我能夠通過什麼樣的手段迴流現金,而這個期限並不應該是五年十年後,畢竟時間越長變數越大。比如一些企業的擴張是以城市為單位,那麼每進入一個城市,就要清楚這個城市什麼時候能夠開始貢獻現金,而不是悶頭擴張到底。如果是這樣的方式,資金迴流應該是1年內實現收大於支。配合擴張的節奏把握,在一個經濟週期內實現自身的造血還是非常有保障的。

如果是線上擴張的企業,同樣要有一個層級的劃分,不論是以細分人群、渠道平臺,還是別的方式,都是應該分層級擴張,以達到與上述邏輯同樣的節奏,實現企業自身經營的良好循環。

上述以規模擴張為主的企業重點是關注擴張支出,這是這類企業最重要的流出。這是可以專門作為一個主題深入探討的。

相比規模擴張式的發展,利潤至上的方式更為保守,但同樣涉及到經營質量問題,因為“利潤≠現金”,所以注重回款質量是這類企業應重點關注的方面。就如我一位朋友的企業,是在大文創領域經營,利潤率50%左右,很可觀。一直以來我都以為他過得很滋潤,不缺錢,然後一次聊天發現,他過得很苦逼,公司賬上沒錢,為了付貨款自己還欠了一屁股外債。究其原因,業務是賺錢,但是沒人重視回款,回款慢壞賬多,導致他始終處於資金斷裂邊緣,即便有更大更賺錢的業務,他也已經不敢接,生怕墊付的採購款成為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羽毛。

可以說,企業自循環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企業生存發展最根本的基礎,是企業資金最有保障的獲取方式。

二、債務融資就是加槓桿,要合理運用。

大家都知道,債券融資不管是銀行貸款、企業債、公司債,都是付出一個相對固定的代價,獲得一大筆可用資金,而如果使用得當,帶來的收益遠不是幾個點的利率。因此別心疼那點利息錢,十個點以下我認為都是划算的。 咱不說發債的事,那跟中小企業沒啥關係,就單純說銀行貸款,可能有人說中小企業貸款難,銀行貸款也跟我們沒啥關係。我想說,首先現在對中小企業的扶持還是有一定效果,一些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是真的能夠貸出來哦!其次銀行最關心是資金安全,所以看重擔保物,可以通過個人房產連帶等方式獲得貸款,這並不難。作為一個創業者,如果公司經營還是穩妥的,這種方式未嘗不可。如果作為創業者自己都覺得未來資金還款不靠譜,那就趁早打消各種融資念頭吧。

在能貸款(我指得能,一是銀行批,二是有還款能力)的前提下,還是應該保持與銀行一定規模的合作,保持銀行信用記錄,這樣到了真正急用錢的時候才能夠從銀行獲得資金補充。要知道銀行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所以要防患於未然。

三、股權融資小步快跑,提升自身議價能力是關鍵。

對於股權融資,這是近些年比較火熱的融資方式。千萬不要覺得這是白來的錢,股權才是代價最大的融資。有多少創始人因為股權安排的不合理,最終自己被迫出局,因此在面對股權融資時,一定要謹慎。當然,股權融資的確是公司業務加速器,投資人能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更大的價值是帶來資源,成為未來業務發展的助力。所以,股權融資是每位創始人的必修課,牛逼的創始人能夠為企業源源不斷帶來投資資金,如果企業短期自身造血能力差,那創始人的融資能力更是公司活下去的關鍵。大家可以看看18年暢銷書《滴血成金》,事情不鼓勵,但這種融資能力確實牛!

當然,股權融資也是要講究節奏的,如何能夠最小化企業代價,是每個創始人都要權衡的事情。並不是一下梭了搞筆大錢就是最好的,越早期企業越不值錢,融到一定金額所付出的代價越大。最佳的方式是“小步快跑”,不斷通過小額投資款加速業務發展,不斷推高估值,再進行下一輪融資。通過更頻繁些的融資,一方面隨著企業的發展,估值不斷提高,同樣融資額企業付出股權代價越小;另一方面,頻繁活動於各類投資機構之間,也能夠保持企業在資本圈的關注度,更有利於下一步融資。

四、專項補貼,要重視的“小錢”。

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各類園區,都有各種為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提供的補貼,比如中關村科技創新補貼等等,有些金額的確不大,但是也是一個企業可以爭取的額外資金流入的方式,而且很多企業不重視這塊,而補貼的獲取也跟銀行融資類似,是需要由小到大的過程,除非是那些頭部企業,否則給予你補貼是不是靠譜,也是發放補貼的部門要擔心的事情,因此從小的、門檻低的入手,有意識申請一些補貼,也是一條非常靠譜的獲得資金補充的路徑。

除上述之外,再比如如何進行成本管控,為企業節流;如何抓住稅收優惠政策,合理降低稅賦成本等,也都是提升企業造血能力的方法,這裡暫不贅述,只是從幾個大的方面來說說找錢的事。每塊都有更多細節值得探討,以後慢慢說。

要規模還是要利潤?活下去,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