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把“戒尺”還給老師?常州一家小學是這麼做的

在這一輩成人的記憶中,小學的求學生涯和教師的懲罰乃至體罰是分不開的。在那個年代,打手心、罰站這些懲罰手段因為能有力地震懾小學生,而為很多教師採用。小編在上小學時也體會過這種體罰的感覺,當戒尺打在手上的時候,那種鑽心的疼,能讓人同時感到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以至於到了今天,因為什麼被打都已經忘了,那種痛覺卻還記憶猶新。所以對於體罰,如果單論懲罰的力度,確實相當有效。

該不該把“戒尺”還給老師?常州一家小學是這麼做的

但是社會是不斷進步的。隨著大環境的風氣越來越文明,對兒童的教育也越來越不那麼極端,尤其是在出過幾次教師體罰導致兒童受傷的事件後,對兒童體罰的質疑聲也變得鋪天蓋地。在這種情況下,小學教師也越來越投鼠忌器,生怕一個不好打壞了學生,到時候置身輿論旋渦,實在是得不償失。小學教師也越來越傾向於無為而治,對於學生的教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自然地,體罰逐漸退出了小學教育的舞臺。

由此造成的後果是,教師在學生面前越來越缺乏威嚴,由於缺少了約束的手段,有些學生甚至都騎到了教師的頭上。而對於學生越來越放縱的行為,教師很多時候也覺得無能為力。這已經成為了當代小學教育的痛點。

該不該把“戒尺”還給老師?常州一家小學是這麼做的

常州的一家小學就希望解決這個痛點。近日,這家小學召開了一場聽證會,意在出臺懲戒熊孩子的制度,希望通過賦予老師一定的懲罰權力,來制約越來越無法無天的熊孩子。當然,懲戒的手段並不是真的像用戒尺打手心那樣粗暴。在聽證會所闡述的討論稿上,這家小學希望在熊孩子明顯違反了學校紀律的時候,教師可以施以批評、勞動、靜坐和讀書等懲戒手段。

這些懲戒手段並不如體罰那樣極端,卻也可以產生一定的作用。這家小學的校長也表示,其實過於溫和的教育手段並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引入適當的懲戒或許會引發爭議,但卻是必須的。

該不該把“戒尺”還給老師?常州一家小學是這麼做的

對此,一些網友也有所質疑,認為如果把懲戒的權力交到老師手上,如何能夠保證老師不濫用權力,讓孩子心理受到傷害。即便出臺懲戒制度的目的是好的,但讓制度健康有序地運行,可能會需要更大的努力,特別是涉及到孩子這樣的敏感對象,尤其需要慎重。

小編認為,這些網友護犢心切的心態可以理解,畢竟孩子都是每個家長的寶,誰也不想自家孩子在學校受委屈。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孩子在學校表現得無法無天,肆意破壞規則,欺凌弱小,那責任又在誰身上呢?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熊孩子的熊,一般都是父母縱容的,這些喜歡縱容孩子的家長,往往也是最擔心孩子被欺負的。可是學校不是你一家的,你家的孩子是寶,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寶,如果沒有一套規則來約束熊孩子的行為,那對於其他孩子其實是不公平的。

當然,如今制度剛剛出臺就遭遇這麼阻力,前景如何尚未可知。你又怎麼看待這把“戒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