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股市裡的人生大道理 誰也逃不出的迴歸均值法則

它就像裝滿卡片的房間,無論你怎麼推它,這些卡片總是同時立起來或同時倒下。

——哈里·D·舒爾茨


坤鵬論:股市裡的人生大道理 誰也逃不出的迴歸均值法則


一、先講個小故事

坤鵬論最近在一本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話說,20世紀60年代末,一批飛行教練到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培訓,當時的心理學課程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教授主講。

在課堂交流過程中,這些教練激勵飛行員的方式,引起了卡尼曼與同事阿莫斯·特沃斯基的興趣。

傳統經驗認為,在教學上鼓勵比處罰更有效。

但這些教練發現,如果飛行員因為某次表現出色而受到了表揚,他下一次的表現通常連一般水平也比不上。相反,因為飛得太差而受到批評的人,下一次通常會有顯著進步。

於是,這些教練認為,在教學中不能激勵,激勵法無效,甚至會起反作用,而對錯誤狠狠批評才有效。


坤鵬論:股市裡的人生大道理 誰也逃不出的迴歸均值法則


但這些教練因為自身認知有限而犯了一個錯誤。

他們不知道在統計學上有個著名的統計迴歸概念,它又叫回歸平均值、均值迴歸、迴歸均值。

19世紀的英國,有位叫弗朗西斯·高爾頓的科學家,他還是達爾文的表兄,就是他發現並命名了統計迴歸現象。

1886年,高爾頓發表了《在遺傳的身長中向中等身上的迴歸》,他從實驗中發現,個子特別高的人,生下的孩子通常沒有那麼高,個子特別矮的人,孩子通常不會那麼矮。

他解釋說,任何一連串的重複活動,其結果通常都會接近平均值或中間值,比如:打網球時連續揮拍24次,如果有一個球打得特別好,下一個球就可能點拖泥帶水。如果不小心打了一記壞球,下一個球通常會打得漂亮一點,這就是幾率的本質。

迴歸平均值揭示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第二次的表現和第一次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讓我們再回到飛行教練的教學方法,卡尼曼通過研究發現,任何飛行員只要某一次飛得特別好或特別差,下一次的表現都會更接近他的平均水平,這就是統計迴歸的原理。因此表現不佳的飛行員,無論他是否受到教練的批評,下一次總會表現得出色一些。突然一鳴驚人而受到誇獎的飛行員,根據統計迴歸原理,他下一次的表現可能會差一點。

由於飛行教練不懂這個道理,因此錯誤地認為懲罰能使飛行員表現得更加良好,而獎勵的效果卻適得其反。

於是,卡尼曼向這些教練指出了他們的理論缺陷,後來的以色列飛行員也因此受惠,不再白白遭受教練的暴脾氣。

後來,卡曼尼和特沃斯基移民到了美國,成為了經濟心理學的大師,是美國行為金融學的翹楚。


坤鵬論:股市裡的人生大道理 誰也逃不出的迴歸均值法則


二、小故事裡的兩個大學問

從這個故事中延展出兩個值得思考的知識點,坤鵬論分別聊聊。

1.為什麼要不斷加強認知

不得不承認,科學家確實厲害,人家總能從平淡的生活中發現大學問,卡曼尼和特沃斯基在這件事後,他們開始思考一個重要問題:人在各種生活領域中,到底是怎樣作出判斷和決定的。

通過進一步研究,他們發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會像飛行教練那樣因為錯誤的直覺,或是現有的資料過於複雜,難以得出科學的結論。

而人類天生就具有自負的特性,總認為自己比實際厲害許多,面對未知時,他們總是急於下結論,這就導致社會中錯誤重重,比比皆是。

卡曼尼和特沃斯基發現,人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情況時,經常根據一些毫無意義或微小的樣本來做決定,比如:有個投資人看到一家新開張的連鎖店前,顧客排成了長龍,因此決定買這家公司新上市的股票,結果卻使他大失所望。因為他看到的只是一個表面的現象,雖然有這麼多人在排隊,卻並不表示這家餐廳真的受歡迎,甚至可能是服務效率太低的緣故。

當初,彼得·林奇曾建議讀者,投資從身邊做起,逛街購物就能發現“你身邊的大牛股”,如果自己經常見到某家公司的商品,或是某家店很火熱,就可以購買它們的股票。

結果,不少投資人聽了他的建議,卻賠得很慘,後來彼得·林奇不得不修訂他之前的說法,告訴人們不能簡單照搬,絕不可草率,還要好好調研公司。

卡曼尼和特沃斯基進一步研究發現,人們的判斷和決定並不見得完全合乎理性,人在面對判斷和選擇時,會使用許多自我認知的方法來簡化和解決一些難題,他們將這些“自我認知的方法”進行了描述和分類,並把這稱為“判斷啟發學”,也就是大多數人本能地在腦子裡採取的捷徑或經驗法則。

這些準則可能是直覺反應,比如:餐廳排大隊表示生意很火,也可能是被社會一般認知所強化的想法,比如:到了一定年紀,必須要攢錢買套房子;在股市泡沫或是房市泡沫時,人們都相信股票和房子都不會跌。

後來,卡尼曼因為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金融學的新局面。

卡尼曼還將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寫成一本書——《思考,快與慢》。


坤鵬論:股市裡的人生大道理 誰也逃不出的迴歸均值法則


在書中他告訴人們,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

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

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而坤鵬論總結下來的結論則是,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實在太重要了,知道得越多,你的愚昧就越少,不得不感嘆芒格老爺子的建議實在是閃閃放光的真知灼見:

“我去學習各學科中所有的重要道理,因為真正重要的大道理佔每個學科95%的份量,所以對我而言,從所有的學科吸取我所需要的95%的知識,並將它們變成我思維習慣的一部分,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當然,掌握了這些道理後,你們必須通過實踐去使用它們。這就像鋼琴演奏家,如果不持續練習,就不可能彈得很好。所以我這輩子不斷地實踐那種跨學科的方法。”

“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後的日子裡能自動地運用它們。”

另外,坤鵬論認為,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結果還告訴我們,凡事不要急著妄下結論,往往你的下意識判斷都不會太正確。

讓子彈飛一會兒才是王道。

就像前兩天央行降準1%,許多自媒體甚至是專家開始高呼:央行大面積放水啦!

他們真應該好好去補補貨幣銀行學的課。

央行降準確實增加了基礎貨幣,但這塊貨幣本身的額度是很有限的,只有通過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才能真正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也就是真的要把錢貸出去,如果商業銀行不能有效擴張信用,那貨幣之水就不會太氾濫。

從去年開始,央行沒少通過各種手段增加基礎貨幣,但代表貨幣供應量的M2增速卻一直萎靡不振,徘徊在歷史最低位水平,一直就沒超過兩位數。

其實現在銀行不是沒錢放,甚至不誇張地說,現在市場上除了銀行有錢誰都沒錢。

經濟不好的情況下現金為王,於是所有人都收縮流動性把錢放在銀行裡,啥也不幹,結果銀行有錢也放不出去。

有人調侃道:這是一個好人不借錢,借錢都是壞人的年代。

有老鐵說,為什麼08年不一樣?因為那時候銀行被逼著隨隨便便放貸,好人壞人都能貸,那才是大放水。

但如今,放貸可以,但壞賬新增不能超過百分之二,這是什麼概念?

可以說,目前就是最牛逼的銀行都做不到新增貸款的壞賬不超過2%。

所以,我們要明白,國家還是堅定地把防範金融風險放到第一位,現在的貨幣政策更多是一種防範風險的考慮,確保穩定形勢不要劇烈波動。

各位老鐵!五個堅持、六個穩一定要好好學習,起碼2019年不是求增長。

國家的大局是用時間換空間,穩定中慢慢調整。

還有人說,放不放水,你不要總盯著神仙手裡的水龍頭,關鍵要看自己手裡的水盆接到水了沒有。

降準之後,老百姓最應該關心的是:

銀行有沒有新上什麼信貸產品,利率有沒有下降;

觀察水到底流到哪裡了,不需要看政策變化,只要看相應的市場成交量的變化;

如果想春江水暖早點知,就去看每次最早動作的地方,它們正在發生什麼。

真實世界,真的沒那麼多計謀和逆轉,盯住結果往往比揣摩上意靠譜得多。


坤鵬論:股市裡的人生大道理 誰也逃不出的迴歸均值法則


2.迴歸均值更是一個法則

迴歸均值這個大道理,我們的老祖宗也早有總結,比如:

盛極必衰,衰極則盛,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

在前面提到的《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卡尼曼用了專門的篇幅介紹迴歸均值效應,他通過大量臨床試驗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只要兩個數值之間的相關度不高,就會出現迴歸平均值的情況。”

這裡就出現了第一個要提醒的知識點,迴歸均值現象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統計學總結的結論。

所以,儘管迴歸均值可以解釋生活中很多現象,但人們理解起來卻非常困難,因為我們的大腦對於兩件事之間關係的理解,總是喜歡用因果關係把它們聯繫在一起,一定是某個原因引起某個結果,如果一件事從因果關係上無法解釋,我們就很難理解了。

明白了迴歸均值,你也會對許多事情釋然,比如:孩子考試成績和平時的成績起伏比較大,我們不必激動,要相信這次只是偶然,不論你激動與否,下一次的趨勢都是迴歸平均值。

再往大了說,人生的一次偶然失利,真的不要太過在意,因為它決定不了一生。

迴歸均值在金融方面更加出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在股市中證明了,一種上漲或下跌趨勢不管其延續的時間多長,都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最終迴歸均值的規律一定會出現:漲得太多了,就會向平均值移動下跌;跌得太多了,就會向平均值移動上升。

同時,在自然界的慣性、人們的心理作用、投機作用等加持下,有時甚至會矯枉過正的令人措手不及。

股市中不少技術派很喜歡迴歸均值,他們通過它來選擇股票的買入和賣出點,並認為它比圖表更科學,因為精確的數值是從歷史數據得出來的確定買/賣值,而不是試圖用圖表解釋價格變動。

不過,到目前為止,均值迴歸理論仍然不能預測迴歸的時間間隔,也就是迴歸的週期呈“隨機漫步”。而且,不同的股市,迴歸的週期也會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股市,每次迴歸的週期也不一樣。

巴菲特的好友——西格爾教授曾對1970~2001年這32年世界主要股市的數據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大家的回報率相差無幾,英國為11.97%,美國是11.59%,日本是11.12%,德國為10.88%。

這說明股票的收益率也存在迴歸均值,市場不會偏離價值中樞時間太久,市場的內在力量會促使其向內在價值迴歸,即使沒有政府利多或利空政策的作用下,股價也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然向均值迴歸。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政府行為對促進市場有效性的作用,因為市場偏離內在價值後並不等於立即就會向內在價值迴歸,很可能會再出現持續地均值迴避,政府行為會起到抑制市場無效和促進市場有效的作用,在促進市場有效方面政策行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1985年,理查德·塞勒和德邦特在《股市是否反應過度》的論文中提出了行為金融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以3~5年為一個週期,一般而言,原來表現不佳的股票開始擺脫困境,而原來的贏家股票則開始走下坡路,這也是均值迴歸原理在股票投資中的一個應用。


坤鵬論:股市裡的人生大道理 誰也逃不出的迴歸均值法則


另外,根據統計顯示,基金也逃不出均值迴歸。

基金通常在其投資策略即將失效時,業績最好,除非你能洞察先機,否則你看中的基金,很可能已經漲到了頂點,因此,雖然你緊緊地追趕潮流,卻只趕上了末班車。

許多投資人就是這樣在表現很差的基金即將起飛前,把資金抽出來,卻投入快要漲到頂點的當紅基金,如此週而復始,始終嘗不到賺錢的甜頭。

各位老鐵,看完今天的文章有何感觸?

坤鵬論的最大收穫是:只要活著,一切皆有可能!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