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當有人逼迫你去突破自己,你要感恩他。他是你生命中的貴人,也許你會因此而改變和蛻變。當沒有人逼迫你,請自己逼迫自己,因為真正的改變是自己想改變。蛻變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但每一次的蛻變都會有成長的驚喜。

——巴菲特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一、格雷厄姆的資產估值法

巴菲特師承導師格雷厄姆,也在他那裡學到了第一種估值方法,就是根據資產來評估股票的價值,這也是格雷厄姆當初賴以成名並被尊稱為當時的“華爾街教父”的價值評估法。

根據資產來評估股票價值,是最簡單的一種估值方法,首先要看公司淨資產的賬面價值是多少,這去看財報的資產負債表就能馬上知道,先看看這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左邊一欄,最後一行的合計數字,就知道資產總額是多少。

然後再看看右邊一欄中間的負債總額是多少,資產總額扣掉負債總額,剩下的就是屬於所有股東的淨資產總額,也叫股東權益。

一般在資產負債表右邊一欄倒數第二行。

淨資產再除以這個公司的總股本,得出來的就是每股淨資產。每股淨資產就代表了一隻股票享有的賬面資產價值,我們有時也稱它為每股賬面價值。

聽起來可能有點專業,讓我們舉個最讓你激動的例子。

你和老婆買了一套價值100萬的房子,但你們沒那麼多錢付全款,手裡的現金只有50萬,於是又到銀行貸了50萬。

你們這套房子的資產總值是100萬。

你們的負債是50萬。

你們的淨資產就是100萬-50萬=50萬。

所以,這套房子屬於你們的資產價值就是50萬。

當然,這50萬隻是賬面價值,賬面記錄的只是你們購買這套房子的歷史價值,因此賬面價值往往不等於實際價值,比如:房子買了一年後,房價飛漲,你們的房子一下子升值到了200萬,也就是這個時間點賣出去,就是200萬,那你們這套房子的實際價值是多少呢?

也就是200萬的市場價值減去你們的負債50萬,就是150萬,房子只增值了1倍,你們的淨資產實際價值卻從原來的50萬增值到了150萬,增值了3倍。

所以,我們根據資產價值判斷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時,除了看財報上的每股淨資產的賬面價值,更要根據這家公司資產實際的市場價值,來判斷它的股票的真實資產價值是多少。

格雷厄姆正是靠這個重估上市公司資產的實際市場價值的方法,在股市上一戰成名,奠定了他華爾街教父的地位。

1926年,格雷厄姆與與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之戰,直到現在,都被世界眾多商學院當做經典案例。

洛克菲勒是眾所周知的石油大王,它創立的美孚石油公司企圖壟斷美國石油市場,卻遭遇《壟斷法》洗牌。被迫分裂之後,幾乎很少有人再去注意那些分支機構和企業的詳細情況。

細心、敏銳的格雷厄姆很快就聞到了金錢的味道。

在美孚眾多分支機構中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股價只有65美元,當時市值只有280萬美元,但它持有的鐵路債券,而這些債券的市值價值除以總股本後每股價值就高達90美元,僅這些債券就相當於市值360萬美元之多,所以,光是這些債券的實際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北方石油管道公司的股價。

顯然,它的投資價值已經被嚴重低估!

格雷厄姆迅速鎖定了目標,並制訂了縝密的方案。

先買入北方石油管道公司5%的股份,接著再和另一位佔有相當股份比例的股東結成同盟,又共同聯合了佔總股份38%的其他中小股東,他還想辦法進入了這家公司的董事會。

這一切進行得悄無聲息,作為主角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完全蒙在鼓中。

終於,在北方石油管道公司的一次董事會上,格雷厄姆先是靜靜地坐在一個並不起眼的角落裡。

會議進行到一半,他突然站起來拋出提議,要求公司將所持有的鐵路債券全部兌現,並將相應紅利分發給股東。

這個提議完全符合當時《公司法》的規定,並得到同盟股東的大力支持。

北方石油管道公司毫無反駁餘地,只能被迫同意。

賣掉債券賺來的錢給股東發了每股70美元的紅利,本來盈利狀況就不錯的北方石油管道公司股價大漲,格雷厄姆從這一隻股票上每股賺了100美元,65美元的買入成本,100美元的盈利,投資收益率近1.5倍。他也因此獲得了“股市獵手”的美稱。

巴菲特也從中學習到了估值第一招:選股要選股價遠遠低於每股資產價值的股票。

1954年,24歲的巴菲特正在老師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打工當學徒,他用同樣的方法挖到了一隻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的股票,股價只有45美元,但該公司賬上有大量現金資產,除以總股本一算,著實嚇了巴菲特一跳,每股現金資產高達120美元。這等好機會不抓住就是傻子,巴菲特大筆買進,大賺一筆。

1956年,巴菲特26歲,格雷厄姆自覺年事已高,便解散了投資公司,而巴菲特回到了家鄉,懷揣100美元,獨立創業成立合夥投資公司。

當時,合夥投資在美國是相當盛行的集體投資行為,巴菲特集結了家族及親朋好友等七位合夥人的資金,共計10.5萬美元,而他擔任合夥人代表,進行資金管理和操作,當時他連辦公室和秘書都沒有,完全從零開始。

13年後,這家合夥投資公司解散時,可運用的資產已經膨脹到了1.5億美元,而巴菲特的管理報酬高達2500萬美元,年均收益率高達30.4%,相當於100萬投入到股市,13年後回收約3152萬。

厲害不?佩服不?不佩服不行呀!

在成立合夥投資公司之初,巴菲特完全延用和模仿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尋找那些公司資產的實際價值遠遠高於賬面價值的股票,投資回報相當好,賺了不少錢。

但是,歸根結底,這個方法太簡單,一學就會,一用就靈,世界從來不缺想賺錢的人,其中更不乏聰明人,於是,當絕招人人都會的時候,就不再是絕招了。

很快,市場上股價低於賬面價值的股票越來越少,低於資產實際價值的股票也越來越少。

而且這個方法其實存在著大坑。

因為,在現實中大多數公司的資產並不會升值,反而實際價值往往越來越降低,比如:公司的機器設備肯定是不斷折舊,貶值的,就跟我們日常生活中買的東西一樣,大部分都是當你付款拿回家的那一刻,它就開始貶值,即使是原封原包,也不可能賣出原價。

所以,股價低於賬面價值,從資產上來看是合理的,公司賬面上記錄的是購買這些資產的歷史成本,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資產的實際價值肯定會低於賬面價值。

那以,光是根據每股賬面資產價值,來估計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就是錯誤的。

巴菲特用慘痛的教訓才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在1989年年報中的“最初25年間的失敗”就記載了相關的投資。

這個就牽扯到巴菲特那家赫赫有名的伯克希爾公司。

伯克希爾組建於1929年,棉紡織是他的主營業務。

1948年時,該公司在新英格蘭地區有11家工廠,超過11000工人,同時獲得了1800萬美元的稅後淨利潤。

如果你對這些數字沒有概念,可以看一下以下一組數字,同年,IBM稅後淨利潤是2800萬,3M為1300萬,《時代》雜誌900萬。

反正,伯克希爾在當時是個相當牛逼的公司。

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春風吹拂美國大地,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亞洲發展中國家轉移,美國的紡織業江河日下,紡織廠接二連三倒閉。

1955年,伯克希爾的股東權益為5544.8萬美元,而接下來9年間,股東權益跌為2213.9萬美元。

1960年早期開始,該公司的業務逐年縮水,巴菲特就在此時開始購入伯克希爾的股份。

其實,格雷厄姆的資產評估法還是帶有投機色彩的,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此時的巴菲特也在遵循著這樣的方式。

他為什麼會買這家公司的股票?

因為,巴菲特發現這家公司的股價變動遵循一定的規律:該公司會賣掉一些紡織機,並用此收入來回購股票,以此提升股價。

而且,當時,這家公司工廠面積多達75萬平方英尺,設備購買成本高達1300萬美元,即使經過折舊,賬面價值還有86萬美元,而這套設備如果重新購買,起碼要花3000萬美元。

說來可笑,巴菲特最初並沒有控股這家企業的意願,純粹是因為發現了一直價格被低估的股票。

後來,巴菲特自己總結說,雖然當時他已經很清楚,這是個前景悲觀的企業,但他還是被低價吸引而購入,他想,即使狀況真的很遭,還是可以從中賺取高於投資金額的現金,再拿去做其它投資。

巴菲特從1962年開始,在每一次伯克希爾公司賣出紡織機後,購入該公司股票,等待該公司回購時賣出,以賺取股價上漲的利潤,當時每股股價為7美元。

1964年,隨著巴菲特手中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越來越多,他直接找到了該公司當時的總裁Stanton,雙方達成了一項“君子協定”:伯克希爾願意以每股11.5美元的價格回購巴菲特手中持有的股票,然而在該協議達成一週後,巴菲特收到了書面協議,回購價格變成了每股11.375美元。每股少了0.125美元的收益,令巴菲特大為惱火,年輕氣盛的巴菲特一怒之下,決定通過收購股票把這家公司歸於囊中。

巴菲特開始轉而向Stanton的妹婿,以及當時伯克希爾董事會的老主席Malcolm Chase購進伯克希爾股票,Chase那時顯然也不贊成Stanton的做法,因此賣出了手上大量的伯克希爾股票。

1965年,巴菲特合夥企業已擁有該公司70%的股權,當時的伯克希爾紡織廠約有4700部織布機,巴菲特總共購入了價值約1400萬美元的伯克希爾股票。

終於,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如願以償取得了伯克希爾的控制權,解僱了總裁Stanton,了了心頭之恨,當時伯克希爾僅剩下2紡織廠,2300名工人。

1960年代末期,伯克希爾總共有1200位股東,到了今天則成長為14000位。

我們來清算一下巴菲特的這次投資。

巴菲特從最初的購買價7.60美元每股,到1965年獲得伯克希爾公司的控制權,最終的購買均價為每股14.86美元,而當時公司的營運資金淨額為每股19美元,巴菲特總共購入了價值約1400萬美元的伯克希爾股票,當時伯克希爾的市值約為1800萬美元,賬面淨資產2289萬美元。

巴菲特確實是以超級便宜的價格買入了伯克希爾,但這筆投資不僅沒帶來高額回報,反而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和包袱。

在隨後的20年裡,巴菲特在伯克希爾上花費了大量心血和鉅額投入,注入資金,購置機器,還在1975年以半買半送極其便宜的價格收購了兩家紡織廠(Waumbec Mills Incorporated and Waumbec Dyeing and Finishing Co),希望擴大紡織業務,提高資本回報率。

但所有的努力和付出,依然抵不住傳統紡織工廠的沒落,苦苦掙扎了近十多年後,巴菲特不得不縮減紡織業的營運規模, 1979年關閉 Waumbec 工廠,1985年徹底關閉了伯克希爾紡織廠。

他把那批市場價值高達3000萬美元的設備拿去拍賣,拍賣到手的錢卻只有區區16萬美元,而他當初購買紡織機時,一臺5000美元,拍賣的時候,巴菲特一臺開價50美元,沒人要,最終只拍到一臺26美元,相當於賣廢鐵的價格,連付搬運工的運費都不夠。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損失了至少2000億美金,而最後相當於他只收獲了伯克希爾這個名字。

正是由於伯克希爾的慘痛教訓,巴菲特終於轉變了投資理念:與其把時間與精力花在購買廉價的爛公司上,還不如以合理的價格投資一些體質好的企業。

不好的公司終究很難轉好,所謂的 “轉機”常常就是曇花一現,鮮有成功案例。

巴菲特曾就此說過兩句話,“廚房的蟑螂絕對不會是一隻。”“除非你是一個破產清算的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垃圾股是非常愚蠢的選擇。”

由此可見,是多麼的刻骨銘心。

好在巴菲特做了兩手準備,當他發現難以力挽狂瀾時,便開始逐漸壓縮成本,降低存貨,控制資本投入,縮小紡織業的比重,把現金投入到能產生高回報的業務上。

最終,伯克希爾從當初瀕臨破產的小紡織廠逐漸蛻變成現在旗下擁有房地產、保險、公用事業、能源、鐵路、金融、製造零售和服務等的投資巨無霸。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所以總結下來,格雷厄姆所提出的資產評估法有著一定侷限性:

一是嚴苛的淨資產要求,導致所選標的往往是一些落入困境的企業,甚至是永難復活的企業。

當企業價格低於其淨資產時,意味著產業資本最基本的保值功能都沒有實現,更是浪費了機會成本,這足以反映出企業運營之困境。

通常這種困境有時並不是一時的或某一個單純因素引起,而將是一去不返的步入衰亡。

因此,在採用淨資產投資時,不是單純看淨資產低於其價值即可,而是還要對企業進行深入分析,判斷企業是否會走出困境,步入光明,這自然也會涉及到企業預期發展問題。

二是嚴格的淨資產要求,常常造成沒有企業可以入圍投資候選清單。

一方面,淨資產投資法要求現時的價格,要低於其內在價值,而且還要企業要能度過難關,這種企業通常是瀕臨倒閉的企業,或在大熊市的環境下才會滿足入圍條件。

巴菲特也曾經說過,現在用這種方法,往往很難找到合格的投資企業。

其實簡單理解下來,所謂資產的賬面價值、資產的重置價值,都是虛的。

如果這家公司不生產,不能賺錢,什麼設備都白搭,再好的資產都會嚴重貶值。

就像你買了一臺電腦,卻不能使用,說它硬盤值多少錢,內存值多少錢,都是沒有意義的,它不能工作,就是一文不值。

購買股價遠遠低於賬面價值的爛公司,相當於花了小錢買了張舊船票,上了一條破船,很便宜,但船底到處是破洞,“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艘長期漏水的船上,那麼造一艘新船要比補漏洞有效得多。”

“顯而易見,在任何情況下,作為內在價值的指示器,賬面價值都毫無意義。”

巴菲特此時悟出了一個道理,一家公司能賺多少錢才是其內在價值的根本,他開始從估算資產價值轉向了根據公司盈利能力來估值。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二、巴菲特用市盈率選股

我們買股票是為了什麼?

當然是為了賺錢,它其實和我們把錢存到銀行產生利息差不太多,而我們在將錢存進銀行前,都會先關心利息到底是多少,然後才決定存不存,存在哪家銀行。

所以,買股票其實也就相當於我們把錢存在了股票背後的公司裡,我們最終關心的是,他們到底能為我們賺多少錢,也就是盈利能力。

所以,買了上市公司的股票,我們付出的是每股股價,得到的是每股收益,對於投資者來說,這家公司相當於銀行(當然,它是不保本保息的),我們作為股東能夠享有的只有一年一度的每股收益,這相當於利益。

利息除以存款就是利息率,每股收益除以每股股價,就是投資這隻股票的投資收益率。

以前坤鵬論曾講過,本來直接用投資收益率很好,但金融人士為了包裝的需要,特別是照顧到那些收益率很低的公司,非要反過來,用每股股價除以每股收益,這樣就得到了一個倍數,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市盈率(PE)。

比如一隻股票的股價是10元每股,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是1元,10元的股價除以1元錢的每股收益,就表示這隻股票的市盈率是10倍。

同時,市盈率代表了投資收回成本所需要的時間,在這個例子中,需要10年才能完全收回所有投資成本,市盈率多少倍就是多少年。

所以,市盈率越高,代表著收回成本的時間越長,許多股民根本不看,甚至不知道市盈率是怎麼回事,有些市盈率高達100倍的還有人買,如果你告訴他,這隻股票要100年才能收回成本,估計好多人立馬就會賣出。

市盈率是巴菲特從恩師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第二招估值大法,而且也很簡單明瞭,市盈率越低,股價越便宜,收益還高,回本的時間還短,因此選股當選低PE。

什麼時候市盈率會低呢?一般是在股市最低迷的時候,1972年,美國大牛市頂峰,許多藍籌股平均市盈率超過80倍,巴菲特堅決不買,所以他避開了後來股市大跌一半的風險。

兩年後的1974年,大熊市谷底時,巴菲特發現許多股票的市盈率都到了個位數,便開始大量買入,後來隨著股市好轉反彈,大賺一筆。

格雷厄姆對市盈率的研究還是比較深入的,他主張分散投資,用市盈率估值方法,應該買上幾十只股票形成一個投資組合,因為買的多,即使你對一家的未來收益預測錯了,只要其他幾家是對的,賺錢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

巴菲特在投資生涯的前期,用這個方法賺了不少錢,但到後來主要做長期投資、集中投資後,卻發現市盈率估值法越來越不適合他。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三、學習費雪,向投資績優企業轉型

巴菲特的投資風格的轉變,得益於另外一位投資大師——菲利普·費雪。

當格雷厄姆還在寫《證券分析》一書時,費雪還在加州擔任基金經理人,他從年輕時就對企業成長力有著莫名的興趣。

1958年,費雪出版了《怎樣選擇成長股》,這是一本教投資人如何辨識高成長公司的實踐方法的經典名著。

而在學習費雪前,巴菲特都是從財務報表的數字來辨識一家公司的好壞,當他拜讀了《怎麼選擇成長股》後,如獲至寶,立即登門拜訪費雪,見過面後,他感到費雪的理念令人折服。

“運用費雪的技巧,可以瞭解這一行……有助於做出一個聰明的投資決定。”

“從他那兒,我嚐到了‘無蓋飲水桶’方法的價值:走出去與競爭者、供應商、顧客交談,從中找出一種行業或一家公司是如何實際運作的。”

費雪重視與經營者的面談,重視調查參考交易對象、員工對公司的評價,與格雷厄姆的分散式投資不同,他認為,與其投資許多公司,不如集中投資少數優秀的公司,所以,他的投資組合通常由不超過10只個股構成,其中三四隻股票就佔了整體的75%。

但是,兩人的促膝長談並沒有真正讓巴菲特生起要學習費雪“投資優秀企業的思想”的念頭。

真正讓巴菲特接受並應用費雪思想的還是他的摯友——芒格。

芒格是伯克希爾公司的副董事長和第二大股東,巴菲特稱其為“長期的摯友與合作伙伴”。

芒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費雪投資理論的化身,他特別喜愛經營良好、價格合理的優秀公司的股票。

兩人都出身於奧馬哈,但直到1959年才初次邂逅,巴菲特的一位合夥人認為“這兩個人非常相像,應該很合得來吧。”於是介紹他們認識。

沒想到的是,這次初識,兩人的深厚友誼一直延續至今。

當時,芒格還在洛杉磯擔任律師,見面後,他接受巴菲特的建議開始跨入股票投資行業。

1962年,芒格辭掉律師工作,和巴菲特一樣設立了合夥投資企業,他的律師經驗和高道德標準,幫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投資哲學。

應該說伯克希爾早期的成功可歸功於收購藍籌印花、喜詩糖果及加州其他企業,這些大都是芒格先於巴菲特發掘的。

在芒格加入伯克希爾公司後,正是他的影響使巴菲特從格雷厄姆買便宜貨的投資策略侷限中走出來,吸收費雪優秀公司成長股的投資策略,將二者進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最成功的投資策略:基於持續競爭優勢的長期投資策略。

1972年,巴菲特和芒格聯手收購喜詩糖果製造商,當時,他們兩個人是有分歧的,巴菲特認為,如果不能低價收購公司就沒有意義,而芒格則表示,好的公司還是值得付出某種程度的對價來購買,他這樣對巴菲特說:“不管相對多便宜,買下劣質的企業都不是好事,因為我們真正想要買下的是那些表現優異的企業。”

以賬面價值的三倍買下喜詩糖果,代表著巴菲特投資績優企業的時代由此開始。

巴菲特曾說過:“如同格雷厄姆教導我挑選廉價股,芒格不斷告誡我不要只買進便宜貨,這是他對我最大的影響,讓我擺脫了格雷厄姆觀點的侷限,這就是芒格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

他表示,自己許多見解是慢慢向芒格的觀點靠攏。“我在進化,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巴菲特對此簡單補充道:“如果我只學習格雷厄姆一個人的思想,就不會像今天這麼富有。”話雖如此,巴菲特還是花了很多時間,才能把他從格雷厄姆和芒格那兒所學到的東西進行融合。

他在伯克希爾1987年年報中對自己的進化速度之慢自嘲道:“必須注意,你們的董事長總是使用快速學習法,僅僅用了20年時間就認識到買人一家好企業有多麼重要。在這期間,我曾經到處尋找便宜貨,很不幸我找到了一些。我得到的懲罰是從產品種類稀少的農場設備製造商、三流的百貨商店以及新英格蘭地區的紡織廠的經濟狀況中接受了教訓。”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在學習費雪投資思想後,巴菲特開始在選股標準、集中投資、長期持有三個方面吸收的費雪成長股投資策略的優點,長期集中投資於優秀的大型公司。

並在他的投資條件中加入了一些無法以數字量化的因素,比如:經營者或經理人的素質,該公司的僱傭關係如何,研發能力,品牌力等。

為什麼,巴菲特會認為市盈率估值法越來越不適合自己呢?這裡的原因主要是,集中投資、核心投資的理念讓他只買幾隻股票,那麼對估值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市盈率雖然非常簡單方便,但也容易被誤用。

對於某隻個股來說,市盈率估值方法很難做到比較準確,這是因為市盈率高還是低,只是相對的,相對衡量的標準一般是股票市場平均市盈率水平,或是行業平均市盈率水平,但是,現實是個別公司的盈利能力往往和行業平均盈利能力差別很大,而與整個股票市場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更是相差巨大。

比如:茅臺一年的利潤就佔了整個白酒行業利潤總和的四分之一,如果用其他幾百家小酒廠的平均市盈率來評估茅臺就不合理了。

再比如:美國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它們就佔了美國軟飲行業80%的市場份額,另外幾千家加在一起也才20%,同樣也不能用那些小公司的市盈率平均水平,來評估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和目標公司完全具有可比性的參照公司,世界上沒有第二個茅臺,也沒有第二個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

就算是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都不具可比性,前者只做飲料,而後者卻有肯德基、必勝客等連鎖餐廳,業務相差很大。

另外,市盈率還有個最大缺陷,那就是公司的每股盈利往往是虛的,帳面上賺的錢,和真正落到口袋裡的真金白銀,在數額上往往差別很大。而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帳面收益很美,實際上並不漂亮。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四、終極大法——現金流量折現估值法

這個時候,巴菲特發現了1942年,約翰·伯爾·威廉姆斯在他的《投資估值理論》一書中提出的用現金流量進行估值的公式。

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東信中推薦了這本書,並將這種估值方法精煉為一句話:“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在資產的整個剩餘使用壽命期間預期能夠產生的、以適當的利率貼現的現金流入和流出。”

同時,他也修正了恩師格雷厄姆對內在價值的定義:“內在價值可以簡單地定義如下:它是一家企業在其餘下的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折現的現值。”

坤鵬論曾在《1小時學會巴菲特的選股秘技 你的人生從此變得不同》詳細介紹過巴菲特的現金流量折現估值法,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自此,巴菲特的估值法成長史重要節點基本介紹完了。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五、巴菲特是一部學習的機器 博採眾長

他曾總結過自己的投資策略“85%由格雷厄姆構成,剩下的15%則是費雪”,同時芒格也在其中起到了不少作用,正是在芒格的影響下,他在格雷厄姆投資策略的基礎上,吸收了費雪的投資策略,將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成功的投資策略。

認真剖析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坤鵬論認為格雷厄姆的內在價值原則、“市場先生”原則、安全邊際原則是其理念根基,即使巴菲特不採用費雪的思想,他依然可以戰勝市場,甚至如果只採用費雪的三個原則,可能會賺不到錢。

特別是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投資原則更是巴菲特投資策略根基之根基,這保證他避免了像其他成長股投資人經常發生的鉅額投資虧損,沒有對安全邊際原則的堅持,巴菲特根本不可能有今日的巨大成就。

而費雪的優秀公司成長股投資策略則是他能獲得遠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投資利潤率的主要原因,使他取得了遠遠超出其他價值投資策略投資人的投資收益水平。

這就是巴菲特能夠比格雷厄姆、費雪積累多得多的財富併成為最優秀投資人的重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是一部學習機器,他每天都在不停地汲取知識,所以他的投資思想是一個開放式的投資系統,除了前面提到的格雷厄姆、費雪,他還在不斷博採眾家之長,為其所用。

他不僅向其他投資流派、投資行家學習,而且向各個領域、各個學科的高手學習,在生命的每個細節中學習。

芒格在2007年曾指出:“沃倫是這個世界上最佳的持續學習機器。烏龜最終戰勝兔子是持續努力的結果,一旦你停止了學習,整個世界將從你身旁呼嘯而過。沃倫很幸運,直到今天,即便是早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他仍可以有效地學習,持續地改善其技巧。沃倫的投資技巧在65歲後更是百尺竿頭更上一層。作為一直從旁默默關注的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沃倫停留在其早期的認識水平上,這個紀錄也就不過如此了。”

坤鵬論就簡要羅列一下巴菲特都吸取了哪些營養:

★芒格的聚焦高品質企業投資和格柵理論。

★彭博的“消費獨佔企業”是最佳投資價值的理論。

★威廉姆斯的投資價值理論:今天任何股票、債券或公司的價值,取決於在資產的整個剩餘使用壽命期間預期能夠產生的、以適當的利率貼現的現金流入和流出。

★凱恩斯的集中投資理論和“我寧願模糊地正確,而不是精確地錯誤。”的思想。

★史密斯的保留盈餘是企業的附加價值思想。

★彼得·林奇的過早賣出表現良好的傑出公司股份是“拔苗助長”,以及在公司表現良好時忙於拋售股票,兌現盈利,卻死抱著令人失望的公司的人是在“剷除鮮花,澆灌雜草”的思想。

★從威廉姆斯的擊球技巧,發展了投資領域的“揮棒”概念,他說:“我的工作就是等待輕鬆擊球的機會。”

★從韋恩·格蘭斯基的忠告“到冰球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它現在呆的地方。”體會到專注於當期收益和短期收益是愚蠢的。

★從伊索寓言中學到了“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灌木叢理論。

★甚至從一個球童的成功故事發展了“與贏家共事”的經營哲學和投資哲學。

坤鵬論:巴菲特如何“從猩猩進化到人類”

六、巴菲特投資思想的三個階段

有人為巴菲特的投資思想發展劃分了三個階段,坤鵬論感覺還是蠻不錯的,乾脆引用,正好和上面的內容對照:

第一階段(早期)

1949~1971年(19~41歲)

主要集中在五六十年代。投資風格是格雷厄姆式的安全邊際法,被後人稱為“價值投資法”,巴菲特自己則戲稱為只買便宜貨的“雪茄煙蒂”投資法。

第二階段(中期)

1972-1989(42-59歲)

這是以1972年1月3日為分割線的,巴菲特接受芒格的建議,用2500萬美元收購了喜詩糖果公司,以此為開端,芒格不斷推動巴菲特向為質量付出代價的方向前進。

用巴菲特自己的話叫“從猩猩進化成為人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有了根本性的飛躍。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費雪和芒格的思想結合起來,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這個階段巴菲特投資的顯著特點是,減少套利操作和廉價股票的投資,增加優秀業控制,並利用保險浮存金進行優質企業普通股的長期投資。

與第一階段單純的投資經理角色比,第二階段,巴菲特轉型為企業家和投資家的雙重角色的合二為一。

他說“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是個企業經營者,所以我成為更優秀的投資人;因為我把自己當成是投資人,所以我成為更優秀的企業經營者。”

第三階段(後期)

1990至今(60歲以來)

即90年代以來,還可以有一種更加精確的劃分方法——1995年(65歲)至今為巴菲特後期。因為芒格曾說過:“過了65歲之後,沃倫的投資技巧真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後期的巴菲特,思想更加開放,技術更加全面。在常規投資的選擇技巧上更加爐火純青,更加集中投資,而且開始加大了海外投資和購併的力度;在非常規投資上則更加多樣化,更富進攻性。

當專家學者把大師的經典策略總結成教條時,大師又進化了。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