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世界是不確定的、是無法預測的,會出現很多黑天鵝事件,我們如何生存?怎麼發展?該怎樣立於不敗之地?需要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加強大。



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就像每個精彩的恐怖故事一樣,金融市場同樣也有惡魔隱藏其中,它很少公開露面,大部分時候隱藏在市場平靜的表面之下,靜靜地觀察、等待、忍受寂寞,甚至就像不曾活過。

如果你小瞧它,或者堅信,繁榮永存,當它已經不存在,又或者你認為這次和以前不同,它已無法戰勝強大的當下,那就大錯特錯了,而錯誤的代價是財富損失大半,甚至隨風直接煙消雲散。

自從有了金融,它也應運而生,在不算漫長的金融歷史中,它總是不時從黑暗中衝出來,捕食獵物,就連人類最聰明的智者都無法說出它的行蹤,更不可能預測它何時會出現。

但是,每次當它肆虐之後,誰都毫不懷疑地承認,只有它才是金融市場真正的主宰。

從歷史上看,股市大崩盤都是一種自發的、集體性的恐慌,就像惡魔突然出現在人們眼前,所有人一下子變得不知所措,然後就是瘋狂地拋售手中的股票。

坤鵬論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歷史上的牛轉熊大多來得那麼突然,沒有任何前奏,也沒有絲毫規律,就在那個普普通通的一天,突然股市大跌下去,然後是第二天、第三天......

最終熊先生蹣跚而至,向市場宣告它已經成為主宰。

而且世界所有主要股市全都難逃魔掌,不管是歐洲,還是澳大利亞,亦或者亞洲,熊市就像強大的傳染病般,迅速傳遍全球。

今天,坤鵬論就來聊聊到底誰是牛轉熊的罪魁禍首。

一、是新聞媒體或是重大事件嗎?

為什麼要把它們兩個連在一起,這是因為近現代以來幾乎所有重大事件都是由新聞媒體傳播出去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牛轉熊是新聞媒體引發的,導火索就是它們所報道的重大事件,比如:政治出現問題,經濟發生危機,國際有了爭端等等。

但是,有個叫維克托·尼德霍夫的美國人做了一項研究,將這個普遍認識給徹底顛覆了。

1971年,他發表了一篇文章,試圖說明世界大事是否和股市價格的重大變化相一致。

他把1950年~1966年《紐約時報》上所有大號字標題的重頭文章編製成表,一共整理出432條。

通過對比,尼德霍夫發現:這一時期的標準-普爾指數表明,每日價格發生重大上漲(漲幅超過0.78%)的天數只佔所有交易日的10%,每日價格發生重大下滑(下滑幅度超過0.71%)的天數只佔所有交易日的10%,在432個世界大事日中,發生了78次、佔18%的重大價格上漲,56次、佔13%的重大價格下滑。

以上數據充分說明,這些發生大事件的日子和股市重大價格變動只有輕微聯繫。

在閱讀了這些標題下的報道後,尼德霍夫認為,它們所報道的許多世界大事似乎不可能對股市產生太多影響,同時媒體所認為的重大國內新聞貌似也對股市顯得並非那麼重要。

因此,他繼續推測,反映危機的新聞事件可能對股市更會產生影響。

於是他把危機定義為7天內出現5個或5個以上大標題的時間,結果在統計樣本區間一共有11次危機,比如:1950年朝鮮戰爭開始;1956年前蘇聯軍隊威脅匈牙利和波蘭;1963年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刺等,但是尼德霍夫的統計結果顯示,危機時期可能伴隨著重大的股市價格變化,但並不那麼顯著。

而如果從他樣本跨度整個16年來看,只有11周的“危機”,那隻能證明股市的整體價格變化幾乎沒能顯示出與標題有意義的聯繫。


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1989年10月13日,星期五,美國股市發生了一次暴跌,媒體認為,這次暴跌是對新聞報道的反應。

當時媒體都說暴跌的原因是一家聯合航空的母公司UAL的一個槓桿收購交易失敗造成的,在這一消息公佈幾分鐘後,發生了股市暴跌,導致當日道·瓊斯指數下降6.91%。

這個解釋看似合情合理,但細細琢磨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因為UAL只是一家公司,只佔股市整個價值的1%,它怎麼可能會對整個市場有四兩撥千斤的衝擊力呢?

後來有人又分析稱,股市將這次交易失敗看做分水嶺,預示著其他許多即將進行的類似收購行動也會失敗,所以整體大跌了。

但這一觀點並沒有具體的論述可以支撐,甚至更像媒體在為其前面的論調自圓其說。

美國行為金融學專家羅伯特·希勒和他的助手專門對此進行了調查。

他們在此次暴跌發生後的星期一和星期二對101位市場專業人士進行了電話調查,詢問對方在10月13日下午聽說股市下跌之前:

有沒有聽到過UAL公司的新聞?

或者後來聽說過將UAL公司的新聞作為此次股市暴跌的原因嗎?

結果,只有36%的人說在股市暴跌發生前聽說過該新聞,而53%的人在事後聽說UAL公司的新聞是這次暴跌的原因,其他人還不確定是什麼時候聽說的。

這一鮮活的調查證明了新聞都是緊隨暴跌,而並不是直接導致暴跌的,新聞報道的作用顯然不如媒體描述得那麼顯著。

不過,希勒接下來的調查對新聞媒體的推波助瀾作用予以了肯定,他們發現大多數人都將新聞看做對投資者行為的解釋,因此,說新聞事件對這次市場暴跌十分重要是正確的,因為新聞報道導致了從股價下跌到進一步下跌的反饋,使反饋效果比其他情況下持續的時間更長。

然而,它真的不可能是最初股價下跌的原因。

另外,自從1929年發生了大崩盤後,人們就一直討論新聞媒體在這次崩盤中所起的作用,但令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困惑的是,在那次崩盤前根本沒有重大新聞。

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問,這種創紀錄的股市崩盤怎麼能在沒有新聞的情況下發生呢?也是從那時候起,大家開始把焦點集中在拋售者的心態上,研究是什麼促使那麼多人同時拋售股票呢?

1929年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那天創造了1987年10月19日股災前,道·瓊斯指數最大的一次單日下跌,高達12.8%,當日最低點和最高點相比下跌了13.1%,接著在第二天,指數再次下跌11.7%,當日最低點和最高點相比下跌了15.9%,這兩天的收盤價格總體下降23.1%。

那時候,新聞媒體到底說了什麼?

希勒翻閱了從週末到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的主要報紙,結果沒有任何對市場基本面有重要影響的報道,都是些和其他普通日子一樣的新聞,後來媒體自己也表示和自己沒有毛關係,《紐約時報》將這次崩盤歸因於“普遍失去信心”,《華爾街日報》報道說,“下跌是由於對壞賬進行了必要清理。”

甚至就在那幾天媒體還在報道一些利好消息,比如:星期二早晨,有報道稱知名金融家斷言,強大的銀行資金為了尋找好的交易機會當天就會進入股市。

希勒基本遍覽了當時的重要報紙,他發現在那些天,包括股災的前一週,沒有任何重要的新聞報道能夠影響股市或對股市前景的變化進行預測。

希勒的結論是,沒有理由認為,1929年的股市崩盤事件是對真實新聞報道的反應。

不過,在崩盤發生後,新聞媒體的報道加深和擴大了崩盤的廣度和深度,而這就牽扯到注意力連鎖反應的名詞,也就是媒體連篇累牘不斷報道,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力,投資者被引導更多地關注那些不利於股市的悲觀因素,從而引起了連鎖反應,使得下跌或崩盤更快、更猛、更劇烈。


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當然也有個案,1995年1月17日凌晨,日本神戶發生了里氏7.2級地震,這是自1923年以來,在日本城市發生的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東京股市當天只是輕微下跌,和建築相關的股票普漲,但一個星期後,股市對地震的最大反應出現了,日經指數下跌5.6%,在震後的10天內,日經損失了8%的價值。

而在此其間除了不斷被報道的地震新聞,再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件,只是東京有可能面臨一次大地震的老生常談被再次翻出來炒作,但人們注意力還是被大量吸引過來,有家諮詢機構甚至計算出,如果東京發生程度和1923年一樣大地震,會給如今的東京造成12500億美元的損失。

但是,令人迷惑的是,就在日經指數下跌2.2%的當天,倫敦、巴黎、德國、巴西、阿根廷的指數也紛紛顯著下跌,而這些國家並沒有遭受地震損失。

所以,有人猜測,日經指數下跌是因為地震,特別是地震後媒體的不斷報道產生連鎖反應,使人們的悲觀情緒上升,不過,對於為什麼其他國家也跟著跌,沒有解釋。可能這隻能用數學家的混沌來說明了。

儘管有個例,但還是太少,還不足以支撐論點,所以,總的來說,公共信息或許有解釋價值,但很少或根本沒有新聞價值,靠盯住財經新聞是不可能賺錢的,我們每天所關注的大量信息,其實不過是無用的噪音。

二、是少數人的陰謀詭計嗎?

坤鵬論注意到還有一種說法被人們廣為認同,那就是在牛市後期,市場主力察覺到有些事情不對勁,他們或許認為價格相對基本面而言顯得太高,或者他們的情緒指標發出警告,或者他們的變化率指標達到極值。所以,他們開始大肆清倉,結果導致市場劇烈波動。

而新手認為這是絕佳的買進時機,他們紛紛搶購,純純地當上了接盤俠,而有些職業投資者則利用這次新的上漲機會賣出,反正市場開始呈現上上下下的劇烈波動狀態。

連續的上下震盪加劇了市場的不安心理,懷疑心理使得越來越多的新手最終也加入到了毫無理性的拋售大軍,最後的最後再也沒有買主,市場崩潰,熊市降臨。

從這個說法上看,主力儼然是牛市的最後贏家。

當然,主力雖然有錢任性,但他們必須是股市中的極少數,金融本身就是一場財富轉移的遊戲,如果我們把“轉移”換成“搶劫”也不為過,話說,如果你準備去打劫別人,會提前高聲嚷嚷,四處通知嗎?

所以,主力在準備收割撤退前,總是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他們會在價格被推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水平,直到某個價位時,開始清倉,這種清倉過程要持續一段時間,當有一天高於現價的賣盤不存在時,意味著市場大鱷已經徹底清空了手中的股票。

接下來,牛市轉熊市的大戲即將上演,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開演的準確時間。


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雖然幾乎每次崩盤都在一瞬之間,其實,真正的牛轉熊趨勢反轉都需要較長時間。

這個過程就像一場戲耍散戶的遊戲,市場沿著一條美麗的通道上行,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絕對大多數參與者都賺到了錢,有些人出來的太早,但又衝了進去,另外一些人堅守,幾乎人人都賺錢,在異常大的成交量支持下,市場創下特別的新高,隨後出現一定程度的下跌,之前後悔的人像是趕上了商品折扣季,趕緊買進。

然後市場又上升,創下新高,同樣伴有很大,甚至比前期更大的成交量,這其中有些人賣出他們的股票為的是落袋為安。

接著,再次回落,這次幅度有點大,回到了前一個底部附近,但再一次的上升又來了,但這次成交量大幅萎縮。

接下來,新低不斷出現,形成了下跌趨勢,在最後成交密集區進來的投資者都面臨虧損境地,市場心理糟糕透頂。

這時已經到了牛市最後的心理防線,很快這條線也跌破了,強烈的賣出信號紛紛發現,市場嚴重超賣,大量投資者被套牢。

經過這樣的蓄勢和積累,市場不斷上下波動,隨著時間的流逝,投資者的信心逐漸消磨,有時候基礎突然崩潰,至少是一陣子,比如說某一天,熊市突然降臨。

但是,牛轉熊的轉換很難預測,就連老到的技術派都表示,這需要一種特殊的直覺,交易機會就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

比如1987年10月19日那次崩盤中,許多專業的交易商,他們根本不知道當天會發生什麼,只是因為上一個週五道·瓊斯指數下跌108.35點,讓他們一早就感覺到出奇地不自在。

到了下午4點,收盤鑼聲終於響起時,一位交易商絕望地痛哭道:“這就是世界末日!”

7個小時的交易中,美國股票指數下跌23%,跌至1739點,成交量達到了難以致信的60400萬股。

當然,將牛轉熊全部歸罪於少數人並不客觀,因為蒼蠅不叮沒縫的蛋,不管是人,還是企業,亦或者市場,出問題的最大原因都在於其自身,再推演的話,最終都是人類惹的禍。

上天讓誰滅亡,總是先讓他膨脹。

泡沫越大越美麗,但它的外皮卻會越來越薄,最終,輕鬆一戳,就破。

主力們之所以能成功,也在於股市看似無比繁榮,但由於亢奮過久,即將病入膏肓,只要稍加些猛藥,就可將其擊倒,他們比別人更早清醒過來,甚至從牛市開始的那一刻他們就一直清醒著,並且他們有龐大的資金可以支配,而之前的牛市又為他們賺取了更多彈藥,使他們能夠順利完成吸籌、派發這樣的割韭菜操作,讓自己可以全身而退,同時,他們強大的銀彈之下,分析師、專家、金融媒體都會心甘情願匍匐著為他們搖旗吶喊。

三、為什麼會崩的那麼驚天動地

仔細想想,知道牛轉熊背後的真正罪魁禍首,對於我們小散來說,意義並不算太大,因為我們自身和金錢的能力太有限,最終也只能是無能為力地眼睜睜看著。

所以,坤鵬論認為,提前發現苗頭,做好籌劃,在牛轉熊最猛烈的那一天,冷靜處之,可能才是散戶最佳良策。

市場即將轉勢的兩個最重要信號是:

價格處在極端水平,極端又代表著拐點,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貨幣政策的關鍵變化,也就是從寬鬆走向緊縮。

當然,經歷過一輪又一輪的股民也總結不少寶貴經驗,比如:

當最後一個希望成為買家的人成為買家的時候,市場就會到頂;

大媽紛紛進場,並開始向別人推薦股票時,實話說,不太炒股的人等想炒股的時候已經很晚了,而很晚進入後想及時脫身太難了,最終往往是趕了個魚尾,魚刺全卡住了;

不管去哪個飯館吃飯,你的鄰桌都在討論股票時;

過度樂觀,大家普遍接受市場上升趨勢永遠不會改變的觀點;

股市中加速、無規律的波動和異常大的成交量;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槓桿炒股,並且人們的情緒高昂,大規模的投機熱出現;

……


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其實,在牛市後期,很多投資者都知道股市處於泡沫,但是人們都希望可以在泡沫破滅之前獲利離開,而人類固有的自負情結,也讓他們安心一直堅持守候,因為他們自認為可以提前察覺牛市轉熊市的反轉,然後在最高點跳頂,成為人生贏家。

現代經濟學把人視為理性生物,但歷史卻總用一個個事實嘲笑它。

不管是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還是18世紀的南海泡沫,再到20世紀60年代初的新股狂熱,70年代的最優50股熱,80年代的生物技術泡沫,日本股價和地產暴漲以及90年代初的暴跌,還有90年代後期的互聯網狂潮......

它們都在證明著,不管科技多麼昌明,人性從來不會改變。

即使是許多經驗豐富的機構和投資專業人士也同樣會捲入投機,市場的所有參與者都會被貪婪所左右。

就像希勒在1987年10月19日後做的調查顯示,對於讓受訪者對崩盤的原因進行解釋這道開放題,個人投資者中有33.9%的人提到價格過高,機構投資者中有32.6%提到價格過高。

儘管,這兩個數值並未佔到大多數,但是三分之一的比例也相當可觀。

而在直接問是否覺得在崩盤前市場價格已過高時,71.7%的個人投資者和84.3%機構投資者回答是。而這些早就認為價格過高的投資者,前者有91.6%在10月19日出售股票,後者則有88.5%在10月19日出售股票。

這裡面可能有在事情發生後,人們卻固執地認為自己早就預料到的事後偏見心理在做怪,但也可能有不少人確實早就認為價格過高,不管怎麼樣,事實是他們都在大跌的那天才拋出他們早就認為價格過高的股票。

另外,受訪者多數認為股市崩盤和投資者心理更有關係。

有智者說,大眾心理積累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每每想到凱恩斯所創造的“空中樓閣”,都會覺得這個比喻是那麼貼切,沒有根基的樓閣,再怎麼華麗,當它越蓋越高時,其瞬間崩塌的風險同樣也會越來越高。

因大眾心理而火箭般飆升的股市,最終也擺脫不了地球引力一樣的金融規律作用。

不正常的股價終究會走向迴歸,突如其來的價格迴歸會像地震般不期而至,升得越高,跌得越狠,讓所有人根本來不及逃亡就被直接熊市掩埋。

崩盤為什麼會崩得那麼迅雷不及掩耳?甚至在一天內就急轉直下,一瀉千里?

為什麼在沒有什麼特別的新聞或大事的前提下,價格突然崩潰?起先股價慢慢下跌,然後突然加速,最後變成歇斯底里。

近百年來,許多經濟學家都在苦苦思索其中的答案,最後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百思不得其解下,經濟學家向數學家去尋求幫助,數學家告訴他們,這叫“確定性混沌”。

而著名的蝴蝶效就是“確定性混沌”中最膾炙人口的案例。

具體到股市中,布魯塞爾的一個老太太賣掉一些國債,都有可能引發日本股市崩盤。


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後來,越來越多的專家意識到,股市運動的主角是人,而不是股票本身,市場是由人組成,那麼研究人可能離真相會更近些,於是經濟心理學、行為金融學誕生了。

終於,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像樣,並能夠讓人信服的解釋。

當然,就像火山驚天駭地的爆發,看上去突然,但之前積蓄力量的過程則相當漫長,大家都說厚積薄發,股市的大崩盤也一樣,我們前面提到了,牛轉熊並非看上去那樣一蹴而就,它同樣也需要時間積累,積累投機、積累狂熱、積累不安,積累懷疑,積累脆弱......

而崩盤的那一天,就是所有積累的集中釋放,而人們在這一天的心理現象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肉體心理理論

強烈的威脅產生身體反應,反過來又強化了持續的恐慌,這可能出現在價格大幅下挫期間,因為崩盤時的恐慌導致個人態度的迅速轉變。

這裡面要提一下注意力,它是人們智力和判斷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會犯很多錯誤,不是我們不知道風險,而是我們沒有注意它。

注意力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很多研究表明,人們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受周圍人的注意力影響,如果市場下跌,那麼它告訴我們其他人更注意風險因素,而不是關注對牛市的爭論。

因此,看到股市下跌,我們也開始注意那些風險因素,由此產生了認知失調,也不知是什麼樣的原因,我們也開始覺得這個市場可能有點偏高了,或許是太高了,反正是感覺真的不再那麼好了。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下跌,這種不安逐漸加強,人們開始產生焦慮。

焦慮是人類面臨危險時的一種很自然、常常也是必要的反應,地球上大多數動物都有焦慮的感覺,焦慮有時也有助於動物和我們的生存。

焦慮再進一步就是恐慌,它是恐慌的基礎,焦慮使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緊繃繃的,這時股市只要繼續下跌,再加上一些傳言刺激到我們早已產生的懷疑,讓它變得似乎越來越真實,大部分人就會從焦慮變得恐慌。

股市每秒的不斷變化會加劇人們的焦慮和恐慌,當這種狀態持續一段時間,並與肉體和精神之間產生一種反饋,那麼人們就更難擺脫它們的束縛,身體上開始有諸多不適,精神上倍感壓力。

巨大壓力之下,人們之前的堅信開始土崩瓦解,對事物的態度也漸漸轉變,這種轉變在平常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但此時可能只要幾小時、幾分鐘,甚至是幾秒。

當然,這也不奇怪,當人們面臨巨大威脅時,任何人都必須做出快速反應。

於是,越來越猛烈、越來越瘋狂的拋售開始,人們此時的念頭似乎只有一個,跑,趕緊跑!

2.社會比較和群體思維

科學家們發現,群體思維主要出現在精神高度緊張或情況非常複雜的時候,當人們對某一件事難以理解時,便會使用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信息來源,群體性恐慌發出了別人對於市場和經濟看法的非常明確的信號,於是,就像羊群一樣,大家開始盲目地埋頭緊緊跟隨,生怕自己跑慢了成為股市的犧牲品。

3.框定

我們的決策容易受到外界輸入信息的影響,如果這種輸入看起來像是正確答案的話,如果輸入的信息是價格正在迅速下降,我們很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經濟正在衰退,或即將以和股市一樣的方式崩潰。

4.事後聰明偏見

人類往往會過高地估計了從過去的事件預計未來的可能性,在暴跌的時候,人們認為自己早就預計到崩盤了,所以這使得他們更急於修正自己的錯誤,那就是拋拋拋!

牛市下,金融惡魔先是幻化成天使,人類只要給她一點,她總會還給很多。

漸漸地,就連給她石頭、土塊,他也點石成金。

人類心中的貪婪之魔慢慢被其吸引,紛紛走出來,並緊緊地聚攏在它的身旁,甚至最終和它融為一體。

有一天,這位已經無比強大的巨魔突然撕扯掉天使外衣,露出猙獰的面孔,無情地、迅速地吞噬掉幾乎所有財富,心滿意足後,它和所有貪婪之魔迅速回歸,靜靜地蟄伏下來,等待下一次機會。


坤鵬論:為什麼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


四、如果遇到崩盤,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避免在崩盤中賠錢的關鍵是,當貪婪和人為錯誤導致積極因素被高估、消極因素被忽視時,拒絕跟風,也就是牛市什麼最熱,基本就是你應該遠離的,因為你不是莊家,更不是主力,你沒有能力,也沒有定力在合適的高點徹底將其拋售獲取暴利。

但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就像互聯網泡沫時代,抵制不買科技股的誘惑很難,因為你不是巴菲特。

其次,在暴跌中避免賣出,甚至更恰當的做法是買進,買進那些被市場拖累的優質股票。

但是,這個更難,那時候幾乎所有人的腦子裡除了逃之外,已經裝不下任何東西,更難以接受逆向買進。

當然,如果你手裡持有的是PE高達幾百、幾千倍的股票,坤鵬論真的無話可說了,這樣相當於幾百年、幾千年才能回本的股票,只能等下次牛市,再轉手賣給其他菜鳥韭菜了。

最後,引用一段橡樹資本管理公司行之有效的方法,供你參考:

1.對內在價值有堅定的認識。

2.當價格偏離價值時,堅持做該做的事。

3.足夠了解以往的週期——先從閱讀和與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交談開始,之後通過經驗積累——從而瞭解市場過度膨脹或過度萎縮最終得到的是懲罰而不是獎勵。

4.徹底理解市場對極端市場投資過程的潛在影響。

5.一定要記住,當事情看起來“好到不像真的”時,它們通常不是真的。

6.當市場錯誤估價的程度越來越深(始終如此)以致自己貌似錯誤的時候,願意承受這樣的結果。

7.與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可能你會覺得這些建議有些虛,甚至有雞湯的味道,但每個經歷過牛市和熊市的股民,都會有深切體會。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