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不要再賭博,因為這世上唯一能夠確定的事只有死亡。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為什麼人們明明知道十賭九輸,還要如飛蛾去撲火?

為什麼這樣愚蠢了幾百年、上千年從來未曾改變?

為什麼即使科學家發現了賭場永遠贏的秘訣,人們還是無法擺脫賭博的誘惑?

這些疑問已經無法用理性的數學解釋,似乎只能從人性和賭徒心理的角度探個究竟。

有老鐵可能會問,坤鵬論你怎麼對賭博如何花心思?

這是因為,太多人把股市當成了賭場,幾乎所有在賭場中犯的錯,在股市中都會重演。

甚至有些人就是在股市中染上了賭癮。

所以,瞭解了賭徒心理,股市中那些不可思議的現象也基本迎刃而解。

當然,寫這個最關鍵的還不是為了獵奇,坤鵬論希望知之後,在投資過程中如果陷入心理誤區,能夠還有一根弦緊繃著提醒自己。

一、人之天性就是喜歡冒險和賭

坤鵬論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賭徒。

因為,賭是人類的天性。

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歡冒險,也正是這樣的天性,讓人類從洞穴中走出來,最終主宰了地球。

而賭博就是一種形式化的冒險。

歷史學家告訴我們,人類的賭博史幾乎和人類文明史一樣源遠流長。

大約在公元前兩千年前,埃及人就用蹠骨畫成了四面的骰子,而五百年後中國人就有了類似的輪盤賭。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不論受到鼓勵還是壓制,人類對賭博的旺盛需求從來不曾改變。

冒險是人之天性,也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仔細想想,我們每天從睜開眼睛後,就開始冒險,就在賭,比如,吃什麼,穿什麼,說什麼,做什麼,去哪裡,建立、維持或者切斷關係……

對於人類來說,冒險是一種想法、感覺和情緒,讓人們藉此擁有機會、希望和一種活著的感覺。

而賭博是一種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形式,它可以讓人們有歸屬感、地位感和成就感。

想想看,光是賭博這個行為就讓人感覺很好,站在危險邊緣,做一件大膽冒險的事,把自己交給命運,向機會挑戰。

當恐懼退去,賭贏時,這種美好的感覺就會被放大,讓人覺得自己是多麼的與眾不同。

賭博還是一種文化。

我們在日常對話中常常會用到“賭”,比如:我賭你肯定能過;我賭明天下雨;我敢打賭……

“賭”字已經成為一個常用的加強語氣的詞彙,也可以用來表達自己的意見。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二、賭博能上癮,上癮就是病

都說中國人好賭,所以中國股市才會如此的賭性十足。

坤鵬論找到個數據算是個佐證,2013年,中國人在賭博中輸掉760億美元,由2012年世界第9升至第2,僅次於美國。

而第一名美國的成年人有3%患有嚴重賭癮,中國很難找到這樣的數據,坤鵬論看到有人說是1.5%,但沒有出處,也不能100%相信,不過,以咱們的人口基數算一算,絕對人數上應該大概率地排名世界第一。

美國的羅伯特·卡斯特博士創立了衝動性賭博治療計劃,據他統計,他的病人有20%是因為踏入金融市場後才患上了賭癮。

所以,投機買賣股票是不是賭癮的主要成因,這個貌似還沒有人研究過,但不得不承認,許多人在股市中的投機方式,本質上和賭博無異。

心理學家說,賭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嚴重的還會出現“病理性賭博症”。

賭癮也叫做“賭博上癮綜合症”,簡單說來就是一種無法停止賭博的病態表現。

多數患有賭癮的病人每次輸錢之後,心情都會變得很差,但只要一開始賭博,馬上就會顯得情緒高漲,興奮不已。

如果一段時間停止賭博,則會出現心煩意亂、緊張焦慮、睏倦乏力、失眠、食慾不振等。

賭癮屬於衝動控制障礙之一,它和偷竊癖、縱火癖等同在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群中。

據研究,賭徒開始企圖翻本時,最嚴重的心理墮落就開始養成了,這種情況下,賭徒所下賭注越來越大,不顧一切想撈回老本。

有的賭癮賭徒為了找賭資,還有可能行竊。

賭癮的病程發展上共有三個發展期:

第一,追高贏錢期

中國人說的“輸錢皆因贏錢起”,就反映了這個階段的重要。

在賭博中有幾次不預期的大贏,可能一次贏的錢就是一年的收入,從此賭徒心中便時時期待,並相信有大贏,甚至幻想中贏更多的大贏也是可期待的。

這通常發生在賭徒第一次認真賭的時候,早期贏錢經驗會提高其自我意識,相信自己天生運氣比較好、技巧好、很特別、是個成功者。

這個階段非常短暫,有的時候可能會連續性的出現,或者只是吊吊胃口而已。

第二,殺低輸錢期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放不下”。

剛開始只是慢慢地進入這個階段,讓賭徒誤以為有一種安全感,但這個階段會慢慢延長,吃掉賭徒的資源。

在此階段,賭徒會以過去贏錢的記憶支持自己,以為只要再來一把就可以翻本。

賭徒不可理解的樂觀支撐著他相信自己會贏,但實際上一連串的輸錢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

他必須把錢拿回來,賭得更大,更頻繁,同時帶著急促的感覺,這些使得他的技巧變差,導致更多的損失。

這時賭徒滿腦子都是賭博,已經無心其他,借錢更多,信用動搖,他只能越來越多的謊言和欺瞞;每當債務告急,求助親人時,謊言便破滅,更破壞人際間的信任。

第三,鋌而走險拼命期

通常在幾次財務告急後開始,特別是支付不出第一筆債務時,也許是跟親朋好友借的錢,也許是高利貸到期,或者有可能被發現有不正當的錢。

但賭徒仍然孤注一擲,相信自己能一舉贏回所有損失。

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賭徒身心俱疲,時有絕望感,感到與旁人的疏離,又多處於關係破裂邊緣,這個階段,賭徒更常見憂鬱,自殺念頭,甚至自殺行為。

這個危機的再下一步,就是犯法或者做出不道德的行為。

後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學副教授Dr. Timothy Fong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指出,研究顯示,賭癮有基因,病態賭博會在家族中“傳開”,如果家中有賭徒,其他家庭成員染上賭癮的機率更高。不過,據目前的研究,還無法確切地證實存在“賭癮基因”這回事。

那麼哪些人容易患上賭癮呢?

臨床上他們通常友善,好社交,多與自利者為伍,顯得聰明、成功及勤奮。

個性上比較喜歡競爭,容易感到無聊,且經常在尋找刺激,顯得過度自信,當立即滿足的慾望受阻時,變得要求多,焦躁,易怒。

他們這種高能量狀態,低挫折忍受度,追求心裡上的放縱等,使他們傾向於追求賭博的行動、挑戰及競爭。

坤鵬論發現,這幾年不少創業者中招以上特質,甚至90%以上契合,所以說創業就是一場賭博,還是非常形象、且有道理的。

而他們也逃不出十賭九輸的命運,更難以真正踏實地做事情,幹事業,那樣對他們來說,太過無聊,不刺激,不性感,不故事。

一些研究也已證實,賭博上癮較一般人具有較高的精神病質及神經質性格。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三、賭博激發多巴胺分泌,讓人快樂

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人在賭博時,大腦內會產生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該物質會讓人產生一種愉悅感。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嗜賭成性的程度越重,多巴胺的分泌就會處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樣 。

多巴胺是大腦分泌的一種化合物,負責激發愉悅之感,是人的快樂之源。

人類是趨利避害的動物,雖然本質上的利是食物與繁殖機會,但主觀上的“利”全都是愉悅感。

當人吃美食、進行性行為、使用精神藥物(毒品等)、運動、學習、捐錢時,都會激發大腦中負責獎賞的那部分組織,多巴胺開始分泌,你主觀上就覺得很開心。

於是眼前的行為與主觀上的開心聯繫到了一起,人便會實行更多這樣的行為,從而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自己變得更加開心。

為什麼美食、性行為會激發多巴胺的分泌,其實很簡單。

因為人類都是要覓食和繁衍後代的,演化出來的神經機制需要將覓食和性行為與開心聯繫在一起,促使人類實施更多這樣的行為。

那麼,具體到賭博,大腦什麼時候會分泌多巴胺呢?研究發現:

一是,大腦偏愛希望小而風險大的賭注,所選賭博遊戲的賠率越高,中的機會越小,多巴胺神經細胞就越活躍,分泌越持久。

科學家說,如果沒有這一機制,我們的祖先大概還龜縮在山洞裡,又或者我們會把錢藏在床墊下,不敢拿來投資。

其負面結果則會導致人們一些不合理性的做法,比如:買彩票、賭博等。

二是,多巴胺分泌類似條件反射,巴甫洛夫的著名實驗證明,只要餵狗的時候響鈴,時間長了狗就會形成條件反射——聽到鈴聲就分泌口水。

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的多巴胺分泌也有類似情況,只要收益和某種暗示掛上鉤,只要出現這種暗示(不用等到收益真正實現),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

也就是,當人們預期有好事情將要發生時,大腦就已經開始分泌多巴胺了,並不是真的要等好事情發生才開始。

所以,只要上一次賭博贏了錢,賭徒就能得到一種快感,很可能使其下一次賭博在時間上來得更快、下注變得更加大膽。

三是,所有賭徒都認為自己能贏錢,所以,在進賭場或是贏錢時,其神經系統就會分泌多巴胺。

對於人類而言,不確定的獎勵之所以格外誘人,是因為它能在關鍵時刻幫助動物們做出決定,人們要敢於冒險,才能獲得更大收益,而冒險就意味著不確定。

然而,一旦冒險未能如願,多巴胺就會迅速枯竭,這種急轉直下不用兩秒就能使人從欣喜跌入鬱悶、焦慮和憤怒,這時黴運就降臨了。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四、大腦中的扁桃體區也在發揮作用

人作為一個物種,幾乎整個進化過程都以打獵和採集為生,小群聚居,尋找配偶,種植作物,追逐野獸,躲避猛獸,未雨綢繆,尋找庇護之所。

相應的,人腦的進化也圍繞這些任務展開,最終它變成了一臺超級機器,能以閃電般的速度應付諸如辨識短期趨勢或激發感情反應這樣的事情。

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人類對辨識長期趨勢或同時關注多個方面的問題則往往力不從心。

所以才有了人類是短視生物的說法。

那麼誰來具體負責快速反應呢?

人的大腦下半部左右各有一個扁桃體區,這個扁桃形狀的結構負責激發腎上腺素的釋放,傳送恐懼和憤怒等快速而激烈的感覺,相當於一個早期預警系統。

比如:有人突然朝你扔過來一隻老鼠,你的第一反應一定不是琢磨它是真的還是玩具,而是立刻跳開,甚至趕緊跑遠。

這就是扁桃體區受到刺激而發揮作用的結果,和老鼠的真假毫無關係。

科學家發現,不僅有形危險可以刺激扁桃體區,賭博結果等無形刺激對其也有很強影響,贏錢的時候更甚,越是贏錢,人的扁桃體區就越活躍。

作為早期預警系統,扁桃體區的反應夠快,但問題是它不能分辨危險的真假。

科學家認為,這是物競天擇的結果,因為我們的祖先首要需求是快速反應,然後才是分辨危險的真假。

比如:扁桃體區只要能足夠快地使人們爬上大樹躲避一頭獅子就好了,至於上樹後他們發現所謂的獅子不過是一團雜草滾過,扁桃體區並不Care。

然而,對於賭徒來說,這個不辨真假的機制,卻會造成在賭場短暫贏錢的假象而激發其錯誤的行為,為陷入賭場埋下伏筆。

結果就和忽視危機一樣糟糕……

更何況辨別在賭場短暫贏錢是真相還是假象,可比分辨老鼠真偽不知要難多少倍。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五、“差一點就贏”

在學習和訓練一種技能時,“差點就成功”是一種很有用的反饋,讓你知道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已經十分接近目標了,鼓勵你繼續努力。

但是,到了賭博中,這種反饋就不那麼美妙了。

前面坤鵬論提到了多巴胺分泌的問題,在賭博中,“差一點就贏”也會引起多巴胺的分泌,程度只比“真的贏”稍差那麼一點點兒。

所以,賭得兇的人會因此繼續玩,希望可以回本,實際他們卻會繼續輸下去。

人類冒險的天性使得他們對於確定性的收益興致寥寥,偏偏對於不確定的收益充滿歡喜,甚至上癮。

如果賭博中每一輪都有固定收益,比如:拋硬幣,不管正面還是反面,都給你錢,你雖然也開心,但會覺得這是一個無聊有收益的遊戲,並且不會刻意地預期自己有沒有收益,更不能讓你為之興奮。

但是,只要讓收益變得不確定,例如,只有拋到正面才會給你錢,就是這麼簡單的不確定,你立刻會變得樂此不疲。

正面贏,結果是正面,你會開心,結果是反面,你會覺得“差一點就是正面了”,還是開心。

如果再讓你直接觸摸到賭具,讓你親自來拋硬幣,你會更進一步地產生一種自己能掌握遊戲的錯覺。

只要賭徒繼續賭,這種感覺就會持續。

於是,每次當你操縱賭具時,你會覺得很開心。

所以,不管是開始拋,還是結果被確定為正面,甚至結果被確定為反面,你的大腦都在分泌多巴胺。

聯想到股市,什麼長期持有,什麼享受時間的複利,像巴菲特每年20%多的年化收益,很多投資者根本就無法瞧不起。

只有一把開個大的,靠投機妖股幾天就賺個100%的賬面收益,這類風險大,成功概率小的遊戲,才能給他們興奮和滿足,才能拿到親朋好友同事間成為炫耀的話題。

你看,其實一切都不是因為錢,而是因為可以顯示出英明和正確。

你看,你看,我多麼智慧,技術多高超,英明的我不是靠運氣,而是真牛逼!

這就是賭徒的典型心理,促使他可以用自己所有金錢、財產,甚至生命來下注,以期獲得某種無形的、抽象的自尊。

不管是賭場裡的賭客,還是股市裡的賭客,他們所有觀點和行動,其實都在捍衛自己,試圖快速地增加自己的財產,以此換來自尊。

六、賭博讓人有平等感

人類不患寡而患不均,去年為什麼階層的話題會那麼熱,其實就是人們對平等所表達的強烈意願。

越是貧富差距大,人們就越容易焦慮。

而賭博會讓人全神貫注,賭博會讓人感到操縱的力量,所以,生活中壓力越大越焦慮的人,越能在賭博時獲得釋放。

甚至賭博還能給人一種天人合一,遠離塵囂俗世的美妙感受。

在賭博中,人們與外在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覺會消失,因為在這裡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同樣的不確定性。

公平的感覺可以給人帶來安慰,感覺跟外面那不公平的世界不同,這種情況在賭場更為明顯,在這裡你可以和那些不同族群的人平起平坐,擁有充滿力量的感覺,自我價值得到肯定。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七、有種正在解決問題的假象

人類需要有成就感,這種精神力量有時候比物質財富更讓人振奮,而成就感往往來自於解決問題。

一些賭徒特別容易被賭博中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贏過賭博系統的感覺所吸引。

比如:賭馬已經成為披上科學外衣的賭博,市面上有馬經、提供資訊的俱樂部,還有許多馬迷會花大量時間進行切磋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講,賽馬的確有些技巧,花費心思是有可能增加收益的。

但是,對於賭大小或輪盤這種純靠機率的遊戲,這些心思就沒有什麼用處了,可是,依然有不少賭徒試圖發現其中奧秘,其中可能的原因就在於,這樣的努力會提供了一種假象讓他們得以慰藉。

所以,研究和儀式的確可以滿足賭徒的某種心理需求。

贏的時候,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滿足感,覺得自己贏過這個遊戲。

這對於在生活中無能為力的人特別重要。

而賭博提供了這樣一個輕鬆可以觸摸的機會,讓賭徒感覺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做出決定,解決問題,擁有成就感。

八、賭徒的自卑心理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少賭徒存在源於小時候的自卑,這致使他們缺乏自信,自尊低落。

而賭博不論輸贏,都會讓人看起來比較優越。

當他們贏的時候,會看起來比輸的人和沒膽賭的人厲害。

當他們輸的時候,還是可以保持冷靜,以很酷的姿態贏得大氣、臨危不亂等口碑。

所以他們會越來越神秘,隱藏輸的情形,只希望每個人看到他們贏的樣子。

賭癮很大的賭徒看起來都有些過度自信,這種外在的信心,當然是為了圓謊和欺騙,好得到更多的錢,同時隱藏真實用途。

其實,與外表正相反的是他們幾乎沒有自信,而賭博可以讓他們不用面對這個部分,當然大輸的時候除外。

問題賭徒通常不喜歡自己,而且感到自我毫無價值,賭博可以幫他們隱藏這種想法,因為他們可以幻想自己會有錢,而且會成功。

而這樣的負面情緒容易形成憂鬱症,而這在問題賭徒身上很普遍。

所以,為了克服,賭徒會試著創造出一個成功和特別的形象。

這通常會體現為,吹噓自己的自信,並且要確定別人也這麼認為。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賭徒在贏錢的時候,會大發小費,並且買東西給朋友。

那些無法從贏錢中走出來的人,會希望賭場的其他客人知道自己能贏錢。

於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特別”,他們會在下一把的時候下大注。

可以說,賭博對於賭癮大且自卑的賭徒很重要。

因為賭博能滿足自己、逃離壓力、感覺有控制權和力量、因為贏錢而增加成就感。

而賭搏也代表著可能贏錢,雖然賭徒都知道自己一直在輸錢,但他們相信自己的特殊能力終會有一天賺到錢,這對於那時早期嘗過甜頭的人特別準。

就是這樣確信自己會再贏一次的夢,讓賭徒們奮勇向前越過無數的失敗。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九、賭徒效應

心理學在賭場做過一個實驗,並大量反覆實驗,最後得出了賭徒效應,或者叫賭場效應,再或者叫蒙地卡羅謬論。

賭場中往往有兩類賭客,以玩老虎機為例。

一類是看到別人從老虎機賺錢了,等人家一走,他馬上坐下來,因為他心裡相信,有些老虎機比其他更容易掉錢,這臺就是。

另一類則是發現在過去1個小時裡,沒人從某臺老虎機上賺到過錢,於是他會選擇坐下來,他的預期是,掉錢的概率是固定的,在別人身上沒發生,那麼接下來概率就要發大招了。

但是,真相卻是,這兩類預期全無道理,因為每次賭博,對於老虎機的設定來說,都是獨立的隨機分佈或隨機活動。

再比如:面對拋硬幣這種最簡單的賭博,假設之前投10次,5正5反,如果讓人們預測第11次的結果,大部分人會認為一半對一半。

再假設之前投10次,10次都是正面,再預測第11次,很多人會認為正面的概率更大。

而從數學的角度看,不管之前扔10次正面,還是扔5正5反,第11次的概率是一樣的,從理論上講,硬幣也好,骰子也好,既沒有記憶,也沒有良心,概率法則支配一切。

可是,人們的主觀感受和心理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裡面就有坤鵬論之前講過的代表性效應的原因,也就是人們總是喜歡簡單的線性推演,傾向於認為最近的趨勢在將來有可能延續下去。

即一個人看見昨天發生的事情,就認為第二天也會發生這件事,看見去年發生的事情,認為第二年還會發生這件事,以此類推。

賭徒效應在賭場中無處不在,比如:賭大小,賭單雙等。

當然,賭徒效應也是很多賭客信心大增的原因。

另外,一些對概率論有些瞭解的賭客,也會犯賭徒效應的錯,他們錯誤地詮釋了“大數法則”的平均律,認為大數定律適用於大樣本的同時,也適用於小樣本。

甚至,還有人把它當成了戰勝莊家的理論依據,並寫進“賭經”。

這就是特沃斯基提出的“小數定律”概念,它並不是什麼定律或法則,而是一種人們常見的心理誤區。

也就是將小樣本中的某事件的概率分佈看成是總體分佈,用錯誤的心理學“小數定律”代替了正確的概率論大數定律。

十、損失的痛苦比得到的幸福更強烈

在賭博中贏錢走比較容易,輸錢要走卻比較困難,這是多數賭徒的弱點。

美國行為金融專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人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存在厭惡損失的傾向,而且用實驗證明了失去一定財富給個人帶來的痛苦是得到同等財富帶來快樂的2~2.5倍。

這就是行為金融學中著名的“損失厭惡”陷阱。

卡尼曼和特沃爾斯基通過實驗發現,人們的視角不同,其決策與判斷存在“偏差”。

人在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好像不是取決於結果本身而是結果與設想的差距。

也就是說,人們在決策時,總是會以自己的視角或參考標準來衡量,以此來決定決策的取捨。

比如:賭客去賭場賭博,隨身帶了3000元,贏了100元,這時要求他離開賭場可能沒什麼;但如果是輸了100元,讓他離場則很困難。

贏100元,身上的現金是3100,輸100元,身上的現金為2900。

3100和2900相差只有6.9%,但這兩種情況下給賭客的感覺和3100、2900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和它們與本金3000之差100、-100,也即贏100還是輸100有關,即人們對財富的變化十分敏感。

而且一旦超過某個“參照點”,對同樣數量的損失和盈利,人們的感受是相當不同的。

在這個“參照點”附近,一定數量的損失所引起的價值損害(負效用)要遠遠大於同樣數量的盈利所帶來的價值滿足。

簡單說,輸100元所帶來的不愉快要比贏100元所帶來的愉悅強烈得多。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十一、面對損失,傾向於追求風險

行為金融學曾統計過賭馬中的賭徒行為,在一天的最後一場賽馬中,獲勝概率極小的馬的賠率會變低,這也就是說,有更多的人把賭注押在了最不可能獲勝的馬身上。

而這一現象的解釋為,人們面對損失時,傾向於追求風險,賭徒往往會願意玩概率很低的小賭注贏大錢的賭博,但不喜歡可能造成更大損失的大賭注,即使後者翻本的概率更大。

十二、僥倖求運心理

既然明知十賭九輸,為什麼人們還是喜歡去“搏一搏”手氣呢?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艾倫·蘭格針對這種“僥倖求運”心理,做了相當全面的觀察研究。

我們經常在電影中會看到,主角在賭場拋出決定命運的骰子前,會向手心裡的骰子吹一兩口氣才拋出去,似乎吹的仙氣,可以讓骰子心想事成。

其實這樣的小動作對結果沒有任何影響,只是人們潛意識認為自己這樣做更容易控制骰子,這樣做能夠讓骰子遵從自己的意願,得出自己想要的點數。

又或者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個重要決定或動作前,經常會雙手合十,默唸菩薩保佑之類的詞,或者重複以前成功時的某個動作。

這類求運的動作和信念行動比比皆是,大部分人都存在希望這樣會增加運氣的僥倖心理。

蘭格將這種心理為“控制幻覺”,也就是“大眾由於不明白實際情況,因而高估了自己對環境或事件結果的控制力,所產生的一種判斷偏差。”

當人們在日常生活裡遇到隨機而不可預知結果的事件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動與結果之間根本沒有直接關係,結果就產生了“幻覺”,以為通過這些行動會影響事件的結果,所以不知覺地做出了這類反應。

這類行為在賭博投注的過程中特別明顯,比如:專挑自己的幸運數字,或昨晚夢到的數字,想要一個大數字時會盡可能用力擲骰子,希望得到一個小數字時則擲得相對溫柔一些等。

這裡面的心理就是認為自己可以控制結果,感覺這結果是自己“精心設計和計算出來的”,而不是隨機出現的。

而賭場則專門利用賭徒的這種心理,在賭具、賭博方式或規則的設計上,加入了一些讓賭徒以為真的能夠用“技巧”增加控制度的元素,讓賭徒更加沉迷。

最典型的就是老虎機,它會讓人覺得拉桿的力度、快慢等會影響結果,又或者在賭大小的位置,展示各種結果的統計數字,讓自以為明白遊戲原則和數學原理的賭徒“控制”結果,增加“贏率”。

孰知這些其實不過是把賭徒“粘”在賭桌的小伎倆。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十三、自負心理和攀比心理

人生來脾氣秉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前後腳出來的雙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樣。

在每個人的潛意識中,“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自負心理每個人都有,上至皇帝宰相,下至平民百姓,販夫走卒。

所以,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要比平均水平優秀,別人可以做得到,自己一樣能,在賭場中,自負心理會讓人們更相信自己的技術,甚至是運氣。

這個世界上,最怕的是自負心理與攀比心理對對碰,特別是在賭場,這種情況屢屢發生,你次次輸,可是旁邊的人卻把把贏,當他喜不自禁,圍觀者羨慕驚呼時,你的心裡肯定充滿了嫉妒恨。

這樣的情緒,絕對不會讓你甩手就走,而是必須繼續賭下去,必須要贏個大的,讓他、讓他們瞧瞧。

客觀講,貪婪的負面力量很大,但它還有激勵人們積極進取的一面,但和別人攀比的負面影響更勝一籌,這是人類天生中危害最大的一個。

英國有調查發現,賭客容易對“戰績”盲目樂觀,覺得自己贏的錢多過輸的錢。

但這是不符合現實,因為賭場總贏。

專家指出,這是因為賭客的認知出現了偏差,總想著自己贏錢的次數,忽視了自己輸錢次數更多的現實,頻繁賭博的人更容易犯這種錯誤。

十四、玩莊家的錢

坤鵬論以前講過,行為金融學兩大基石理論之一就是心理賬戶,它的提出是行為金融學專家理查德·塞勒通過實證觀察發現的。

人們往往將其支出劃歸不同類別(住房、食品、服裝等),每一類別分別對應一個心理賬戶。

塞勒指出,心理賬戶更常被有限理性個體用於簡化金融決策制定。每個賬戶都有獨立的預算和參照點,這使賬戶間的替代性十分有限。

一個重要含義是,人們對一筆特定數額金錢的價值評價取決於這筆錢款的所屬賬戶,而這又取決於具體內容、框架和情境。

在賭場,心理賬戶的最突出體現就是玩“莊家的錢”效應,或叫”賭場贏利效應“,亦或者叫“雙兜”心理。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在贏錢後,人們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因為他們不認為自己賭的錢是自己的錢,那是莊家的錢。

他們將自己最近的收穫與財富分開,只在頭腦中承認這筆錢,把它專門用於賭博。

也就是,人們拿著易來之財或意外之財時更願意採取一些冒險的投資方式,對工作賺來的錢往往患得患失,不捨得花。

正應了那句俗話,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珍惜。

坤鵬論之前曾在文章中講過一個故事,為了本篇的完整性,再把它敘述一遍。

一對新婚夫妻到賭城拉斯維加斯度蜜月。

到了第三天,他們1000美元的賭本輸光了。

晚上,新郎躺在床上,突然發現梳妝檯上有一枚他們準備留下來當紀念品的5美元籌碼,而且它上面不斷閃爍著“17”這個數字。

他覺得這是個好兆頭,於是披上浴袍就到樓下去找輪盤賭檯。

他把5美元籌碼押在“17”這個數字上,結果小球果然落在”17“的位置,他贏了175美元。

於是,他再接再厲,繼續押”17“,邪門的手氣讓他贏了750萬美元。

賭場經理表示,您還是換場子吧,再這樣下去,我們實在賠不起了。

新郎又換到另一家財力雄厚的賭場,在這裡他贏了2.62億美元。

相信不少老鐵已經在高喊,見好就收吧!

但如果換做你,可能還會想著再來一把就收,新郎把所有贏來的錢押到了”17“。

結果小球停住時偏了一下,開出了“18”。

一輩子都夢想不到的天大財富,轉瞬間輸得精光。

他已經沒有賭資了,只好垂頭喪氣地走了幾英里路,回到了旅館。

他一進房間,新娘就問:“你到哪兒去了?”

“去賭輪盤了。”

“手氣怎麼樣?”

“還好,只輸了5美元。“

再比如:某個非職業賭徒帶了300元去賭場,結果贏了200元,他會將300元放在一個兜裡,認為這些錢是自己的,然後把贏得的200元籌碼放在另一個兜裡,更可能的情況是,這200元也放到賭桌上準備繼續下注,但是,兩個兜裡的錢花起來應該是一樣的。

吉姆·羅傑斯說過,在股市中很多人會犯類似的錯誤:“買了某隻股票,漲了,就以為自己聰明能幹,他們覺得買賣股票容易得很,他們賺進了很多錢,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尋找其他投資。”

這也就是越是牛市,人們越願意把所有的錢,包括賺到的錢再投回牛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十五、沉沒成本效應

在人生中,難以割捨已經失去的,只會失去更多,這裡“已經失去的”就是著名的沉沒成本效應。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將過去已經發生的成本計算到當下的決策中,從而影響了決策。

在賭博中的體現就是,已經輸了很多,還想再贏回來,不然太虧了。

沉沒成本這個現象最早是哈爾·阿克斯和凱瑟琳·布魯莫發現的,他們還專門寫了一篇名為《沉沒成本的心理學》的論文。

人在賭場一旦深陷沉沒成本之中,一般很難自拔,最後就是賭賭賭一直賭下去。

十六、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是著名的心理學實驗裝置,它是行為主義者斯金納在1938年在桑代克迷籠的基礎之上改造發明的,主要用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

斯金納的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操作性條件反射。

而他就是把小動物(比如:小白鼠或是鴿子)放這個箱子來進行多項實驗反覆驗證,結論都相當棒。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其中與賭博相關的實驗是:

把一隻飢餓的小白鼠放進箱子,只要它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也就是按多少下掉,不固定。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按鈕。

而且這種概率性地掉食物,小白鼠學習行為消失的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即使是到了40~60次按按鈕才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這個實驗模擬了為什麼賭博會給人以依賴感,或者是成癮。

如果你賭博一直輸一直輸,那你怕了,你就不會想去賭。

但如果是輸輸贏贏,即便輸大於贏?

你會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這個試驗,斯金納還證明了小白鼠會產生迷信。

也就是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養出了奇特的行為習慣,比如:裝箱子、作揖、轉圈跳舞等。

這是因為在掉落食物前,它們正好在進行這些行為,於是產生了迷信。

所以,不少賭客都可能會有自己的迷信行為,比如:穿哪套衣服、戴什麼首飾、坐哪個位置等,基本都是因為他上次贏錢所造成的迷信。

十七、代幣的魔力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拿著辛苦賺來的現金去商場買東西,總會猶豫不決,但在網上購物時,卻常常變成了不理性的剁手黨。

同理,還有刷卡行為,不管是信用卡,還是借記卡,只要不付現金,往往就會變得更衝動些。

而這其中的奧妙也被賭場所掌握。

所以,賭場基本都會用代幣(籌碼)來掩飾真金白銀的價值感,當賭客把鈔票換成籌碼時,則不用想太多就敢往桌上押。

如今,越來越多賭場開始使用智能卡,對外宣傳是方便客戶,但這一招其實源於商場。

研究發現,消費者用信用卡、借記卡的時候會花更多的錢。

專家指出,持卡消費不但操作簡便,而且在心理上的內疚感較低,當貨幣數字化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另外,智能卡不僅有以上妙用,它還可以提高賭博效率,而其更牛的功能就是收集賭客行為的大數據,然後就能看人下菜碟,藉此推出相應的各種玩法和“優惠”來吸引毒癮嚴重的人參賭。

近年來就連網上賭博都不直接賭錢,而改成點數了。

另外,賭博網站常常提供試玩功能,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賭博網站的試玩讓人贏的機會顯著高於真正玩的時候,經常讓你連贏好幾把,可是到了你真玩的時候才發現運氣其實沒有那麼好,但往往已經不能自拔。

英國的研究證實,在網上用“不玩真錢”模式賭博的青少年以後更容易沉迷於賭博。

坤鵬論:最全賭徒心理解析 防止在股市淪為賭徒

十八、檢驗自己在股市中有沒有中招

好了,到此,坤鵬論基本上把賭徒心理說得很全面了,大家可以對照來檢驗自己在股市中有沒有類似的表現。

比如:

當股票虧損後,你有沒有極力逢低承接,企圖攤平的習慣?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虧得“沒有道理”?

你有沒有可能像賭徒那樣,懷有迷信呢?

你有沒有憑第六感去買某隻股票?

如果答案為是,證明你已經開始和賭慢慢沾邊了,甚至從你開始在股市中投機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經在賭的邊緣徘徊了。

當然,也不用不好意思,就連金融專業人士也難逃非理性風險的致命吸引力。

十九、如何在賭場贏

許多賭場高手同樣也是心理學的高手,在與人賭博時,常常在觀察許久後才上桌,他們觀察每個賭徒的性格,看一下哪些賭徒越輸越壓的大,也看哪些賭徒越贏越少壓。

他們認為,只有懂的控制賭徒心理才能贏大錢。

曾有人問何鴻燊,如何在賭場贏,賭王說:“不賭即是贏。”

但是,人性無法改變,賭博生生不息。

既然你有緣看到此文,並耐心地看到了這裡,坤鵬論衷心希望,自此不管在賭場,還是在股市,你都可以堅定地——

不賭!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6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1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