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銀行:匹配優質金融服務 為民營經濟解憂紓困

紅網時刻4月9日訊(通訊員 王曦)紓解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始終是浙商銀行近年來的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浙商銀行一方面通過創新綜合金融服務,不斷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努力踐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經驗,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的市場主體活力;多措並舉實現民營企業貸款增速和增量穩步提升,從而更好地推動金融資源配置與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作用相匹配。

構築應收款鏈商圈 疏通資金流結構性“堵點”

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多處於供應鏈弱勢地位,往往會因上下游之間的延期結算引發流動性緊張。對此,浙商銀行運用區塊鏈技術開發了應收款鏈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和不可篡改的特性,解決應收賬款登記和確權難題,把企業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並通過轉化供應鏈核心企業的銀行授信,幫助上下游企業盤活應收賬款,降低民營企業負債率和融資成本,解決民企融資難題。

以浙江溫州的低壓電器龍頭企業正泰電器為例。作為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它的上游集聚著多家民營供應商;它們因為備貨生產往往會面臨季節性的資金波動,銷售回款又有或長或短的賬期,就難免需要臨時性資金調頭。

根據產業鏈現狀和結算特點,浙商銀行溫州分行基於應收款鏈平臺,利用“H+M”(核心企業+民營企業)授信模式創新,為正泰電器及其產業鏈上下游構築應收款鏈商圈。正泰電器可以像微信群主“建群”一樣,把上下游的企業拉進商圈;再利用自身商業信用簽發區塊鏈應收款,進行支付結算。其他企業收到區塊鏈應收款後則可以到銀行融資變現。例如上游主營電觸頭生產銷售的民企福達合金,就是通過這一模式將其與正泰電器間的應收賬款進行保兌,再轉讓給浙商銀行,以此盤活趴在賬上的應收賬款、提前獲得流動資金、降低外部融資成本。

除了“H+M”授信模式,浙商銀行基於應收款鏈平臺還創新了“1+N”“ A+B”等多種授信模式以及訂單通、倉單通、分期通等多個場景應用,以平臺化思維更好地幫助廣大民營企業盤活沉澱資產、提升流動性管理。截至2018年末,浙商銀行應收款鏈平臺共落地1400多個,幫助6000多家企業融通了1200多億元資金,切實疏通了各類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資金堵點。

踐行“最多跑一次” 優化企業營商環境

金融機構為民營企業解憂紓困,不僅要降低融資成本,還應該提升優質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作為唯一一家總部位於浙江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浙商銀行於2018年7月開始主動發力,深入開展櫃面業務“一次辦成、一窗辦理、限時辦理”。在政府機構“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撬動與引領下,浙商銀行原來80%以上的“非一次辦”業務得以成功轉化,目前絕大部分櫃面業務均有方案支持可“一次辦”,成效初顯。

2019年1月,上海某公司財務人員來到浙商銀行上海長寧支行辦理一般戶銷戶手續。經辦人員在受理過程中發現其賬戶資產池功能未關閉,無法當場辦妥。為避免客戶等待,長寧支行按照“一次、一窗、限時”要求,預審並留存全套銷戶材料。次日一早,待資產池功能關閉後,長寧支行第一時間與企業財務人員確認,辦妥銷戶手續後隨即將相關單證郵寄給客戶。這樣一來,企業財務人員就不用多跑一趟,對這樣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對方表示非常滿意。

與此同時,浙商銀行應用金融科技,著力解決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實施普惠金融服務流程2.0改造,破解小微企業融資“從前慢”。

具體而言,浙商銀行對傳統小微信貸業務進行線上化改造,以“大數據”挖掘“小信用”、以“數據跑”替代“客戶跑”,把申請、審查、評估、登記等繁冗手續,簡化為貸款“最多跑一次”。小微企業主只要掃描浙商銀行e申請二維碼,就能實時對房產的可貸額度進行免費預估,並在線提交貸款申請材料。後臺得到授權後會自動調取貸款人徵信記錄和經營信息,建模評估其還款能力,在短短1小時內迅速完成審批。

截至2018年末,浙商銀行小微線上審批貸款業務突破百億元。“通過把小微企業貸款‘搬’到線上,我們突破了時空限制,擴大了融資覆蓋面,降低了信貸作業成本;用‘最多跑一次’來打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浙商銀行普惠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