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中国导演很少碰明朝戏?

独狼


说句公道话,以明朝为背景的历史剧在数量上并不少,质量上也不低,比如堪称神剧的《大明王朝1566》,除此之外《朱元璋》《郑和下西洋》《万历首辅张居正》也都有不错的口碑。

但是相对于清宫戏这些年的热播,明朝历史剧确实显得有些落寞,在我印象中清宫戏有着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九十年代初以《戏说乾隆》为代表的的”戏说剧“,大陆、香港、台湾三地联手耗费巨资,一上映就引起轰动,由于市场反映很好,随后《还珠格格》《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将这种快意恩仇、诙谐幽默的剧情方式推向了高峰。

第二阶段是根据二月河先生小说”帝王三部曲“改编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这些剧相对符合真实的历史背景,多以表达皇家政治斗争或者帝王的丰功伟绩为主,让人们认识到清宫戏的另外一面。

第三阶段就是以《甄嬛传》、《如懿传》等为代表的宫斗戏,这也是这些年最火爆的电视剧题材,基本上拍一部火一部。

清宫戏的受众群体培养了二十年,人们对于清朝的历史人物都很熟悉,所以很多人更容易接受这个历史背景设定,而且这些年”清宫戏“的制作确实比较精良,观众越喜欢看,拍摄的也就越多,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而在”清宫戏“的衬托下其他朝代历史背景的戏确实有些落寞。

再看明朝题材的影视剧大部分偏向于历史正剧,题材比较厚重,《大明王朝1566》虽然从制作,剧情,口碑等方面都堪称神剧,但是受众相对较少,加上种种原因长期无法上映,所以并没有起到轰动效应,也就错了培养受众观众的机会。

说到历史剧,宫廷戏、宫斗戏绝对是重中之重,基本上哪部历史剧都离不开皇宫,明朝相对缺少”戏说“杜撰的基础,比如清朝康熙、乾隆六下江南留下无数想象的空间,而明朝皇帝在这方面就逊色很多,大部分都”躲“在深宫素材少。而且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多资料不仅仅是史书上的记载,而老一辈口口相传下来的,相对来说题材比较多。

拍戏,是一种商业行为,需要投入和产出的回报,同样拍历史题材剧,明朝剧无论从市场效果和效益方面都不如清宫戏,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大家当然更倾向拍摄热门题材,所以就会造成题目中的现象。


一点点历史


在当代,明朝影视剧论数量其实不少,过去香港邵逸夫这样的巨头公司、大佬级导演如胡金铨、李翰祥等他们就喜欢搞明剧。只是,也许明清两朝真是生死对头,明剧一直很奇怪地和清戏呈现某种拉锯战状态,你强则我弱,此消则彼长。

过去,从晚清革命党人开始,对于满清,我们的舆论其实向来是恶语相向的,清宫戏也曾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只是,当1990年代《还珠格格》、《雍正王朝》等辫子戏适时而来以后,清宫剧才打了翻身仗,从此席卷天下,蔚然成风并占据电视屏幕半壁江山。而明朝戏的命运,则相应地,在近十年来也不再吃香,声光黯淡起来。

按理说, 拍历史剧,汉唐宋元什么的时间未免太远,观众不免隔膜,而明离我们不过几百年,也可称最具戏剧性的一代朝代,有太多好故事可渲染,搬上屏幕的概率应该要比清代的多吧,何至于会“满屏都是辫子戏”?这个至少表面上费解的现况,这些年其实也引发了公众不少疑虑,以至于主持电视台者多是北方遗老遗少的“阴谋论”都开始甚嚣尘上了。

要我的理解,中国导演很少碰明朝戏,核心在于主题、受众、过审、技术四大层面都不好搞定吧。


主题思想上,明朝剧可能是历朝剧中最不好描写的。虽然噱头可以做足,但是整体太暗黑、太戾气、太压抑、太负面,价值、审美与娱乐取向都不好琢磨。在中国,影视这东西,虽然是娱乐大众的软商品,但是你的思想导向不能像美剧《纸牌屋》、《绝命毒师》那样搞。

有明一代的历史记载,是不是清人抹黑先暂且不谈,至少我们就事论事,现在留给后世的材料就是非常黑暗的。文盲开国,二代篡位,残杀嗜酷,奸臣当道,忠良难存,宦官势大,厂卫遍地,土地兼并,总之是君不君臣不臣的,连带着诸如《金瓶梅》等记录下的国民都好像心理不大健康。明朝似乎没有一个完美的皇帝,大臣有担当的几乎不是被腰斩就是被掘尸,不是四处流亡就是不得好死。近三百年的历史,戾气太重,流血太多,这剧本根本就不好写,这题材完全就不好拍。说白了,不适宜如今太平时代的社会风气导向。

所以,我们看这些年的明朝剧,基本都是避重就轻:要么像《郑和下西洋》、《万历首铺张居正》等剧一样集中在前期,轻描淡写一些臣德帝功;要么像《秋香怒点唐伯虎》、《正德演义》、《上错花轿嫁对郎》等剧一样,完全拿“偶像剧”的套路处理,狗血到只不过借穿了几件明代服装而已,剧情早已和明朝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总之,明朝是个很压抑的年代,各种阴谋阳谋、砍砍杀杀的,不要太厉害,不仅电视前的观众不宜,甚至都有损编剧身心健康。这类剧,如实反映根本不轻松,若徒具衣冠则又不如搞搞其它讨喜的朝代剧。从导演到编剧,都不愿去碰,也是自然的逻辑。


还有,就是明剧的观众缘大体不佳问题。要知道,拍古装电视剧耗费巨大,不是导演自嗨就可以,它的考虑中心是受众接不接受。拍了没几个人看,哪个人傻钱多的老板给你投资,自己抱回家去祭天地敬祖宗么?

进入2000年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受众,基本为我娘这样的家庭主妇、我妹这般的女青年所包揽。而商业规则掌控一切,所有影视制作考量的重心不是艺术判断,而是收视率数据在裁决。女性观众看剧,多半就是图个轻松热闹,甚至单纯喜欢看一张小鲜肉的脸。明朝一代虽然离奇,但什么香艳动人的感情之类,本质上缺少这类元素;况且一般观众,经受辫子戏这么多年的洗礼,早已熟悉那些情节,对明史也陌生的多,往往看着懵逼。仅仅为讨好受众,导演也不敢轻易去尝试明剧。

明代历史,基本上,前期残酷,中后期混乱,多是有关政治、权力、军事、家国的演绎,通常都很揪心,尽是国仇家恨的什么的,太严肃、悲怆的东西一般观众没有兴趣。 像《大明王朝1566》是认真了,也备受好评,但是这样的主题太严肃,实际上论受众还是小众,除了对历史政治感兴趣的,基本没人回去看。还是《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延禧攻略》好,打情骂俏,嬉笑怒骂。

眼下的观众,包括我本人在内,生活太累,懒得自寻烦恼,有病才花钱费时间去买堵心,什么“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谁care嘛!大家就喜欢胡扯狗血的剧情,有时就是冲着去看帅哥美女的,明剧动不动一帮苦情老男人整天家国天下的,确实不感冒呀!


还次,就是明剧的不易过审问题。自五四起,中国文人就喜欢借明朝说今日事。明剧因为其历史的特殊性,分寸感的拿捏就是个天人感应的活,一不小心就容易搞成 “影射史学”,让所有投资、努力付诸东流,自然让多数导演噤不敢前。

所有电视剧,即便是古装剧,你也不是拍给墓木已拱的人看的,作为创作者,他的思维和理念,必然也映射的是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讲明朝,必难脱离这几个历史要征的描述:要么就是整个王朝官员内部斗争极剧,连东林党人都不是什么好人,搞特权不上税不说,最后还弄的国家破产;要么是一些知识分子硬气,就认死理,不懂妥协,热爱捐躯,整天和朝廷作对;要么就是皇帝老儿不管事儿,国家万年运转,还资本主义萌芽了呢;要么就是视民如仇,锦衣卫横行天下,特权不受管束 ......这些都是明代正剧所不能回避的,你要导演怎么拍,除开这些又还能排出什么东西来。你让编剧怎么编?


当然,明剧日渐稀少而清宫剧霸屏的原因,还有实际操作相对困难的自然逻辑:在如今的电视剧制作流水线,明剧比之清剧,好剧本更加稀缺、投资更加巨大,而收视率并不会见好,拍摄资源自然纷纷倾斜到清宫戏上去了。

如今的影视剧制作,不能说是艺术追求了,早已是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的时代。传播的方式日新月异,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影视制作公司拍剧不是做公益,而是图利。他们自然更趋向于选择更快速省时、成本回收预期更好、制作更方便的时代剧类型开发制作。而今,因为清宫剧的成功经验,还有大量拍摄,无论剧本、表演、服装、画面等等各方面,都是最便利的,明剧则还缺乏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像胡金铨那样史诗一般的明朝影视作品,是再难期待了。

明也好,清也罢,朝代本身,没有好坏的区别;可利益获取者,会合力暗中推动谁隐谁现。总之,讨上欢心者先吃肉,得利者得天下,这是永恒的真理。明剧的命运也一样。可以说,它的由盛转衰,也有太多我们看不到的规则在运行吧。

19,1,12,晚,闲敲


刘愚愚


明朝戏之所以很少有导演碰,原因其实特别简单,就是因为不愿意拍

详细阐释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原因


目前的电视剧市场,主流受众就是女性。而女性同胞的喜好与男士不同,男士喜欢权谋、商战之类,而女性则更专注于后宫的尔虞我诈。皇帝与后宫众嫔妃之间的爱恨情仇,众嫔妃之间的勾心斗角,无一不牵动着众多女性内心深处的熊熊八卦之火。

而明朝历史与清朝有太多的不同,清朝后宫之间的争斗远比明朝精彩,因为历史上的明朝,皇帝再无能,对后宫则拥有绝对的控制力,后宫也没有能力干政,受宠达历史巅峰的万贵妃终其一生都未能跨出那一步!因为拍不了宫斗戏,所以很少有团队会拍明朝题材,因为不能很好迎合市场潮流!


为投资回报考虑,他们不愿意拍!


第二:难度问题


明朝适合拍影视剧的人物和题材其实特别多,但是拍起来难度很高。因为明朝与清朝不同,明朝各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格局宏大,而且非常复杂。这样的情节如果要搬上屏幕,难度不是一般的高,光改编剧情就够编剧团队喝一壶的!


稍有不慎,就会拍糊。而同样的精力,少说可以拍出好几倍戏份的辫子戏,那么,吃力不讨好的事,自然做的人就会很少。

为创作难度考虑,他们不愿意拍!


第三:审核原因

比如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就特别适合拍成荡气回肠的大片。而且国内有这个能力的导演还有好几位!但是这个剧情冲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内部矛盾,能不能通过审核也是个问题。

明朝的战争不是汉蒙矛盾就是汉满矛盾,这个分寸很难把握!

为审核难通过考虑,他们不愿意拍!



但是还是有高手能把明朝这种高难度题材拍的荡气回肠,比如说张黎的《大明王朝1566》,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能力问题!


电影基本法


明朝戏应该不算少吧,最近几年我自己就看了几个很不错的。电视剧如《大明王朝1566》,电影有《大明劫》《绣春刀1》《绣春刀2》。这些都是上层之作,虽然比起清宫戏数量少,但质量碾压,我就分别谈谈吧。

1、《大明王朝1566》

朝廷财政亏空,南北方都有忧患。最高御前会议确定化解财政危机的方法,通过改稻为桑提高丝绸出口对冲危机。这个任务落到了浙江上,而皇帝、严嵩、裕王以及江浙地方官都有自己的私货,从一开始就是你中有我,显然没人希望慢慢来。

(君王也有私心)

代价就是各种事件,各种人免职,却依然没法解决问题。最为讽刺的是,首富只是个空皮囊,真正的收入到了皇帝、严阁老、江浙地方官那里。而他们又是推动改稻为桑的人。

没有人关心百姓,除了级别学历低的海瑞,也只有他去捅破了天。

2、《大明劫》

开封的被围,只会面、水来回加的崇祯皇帝把在监狱里的孙传庭放出来,让他带兵救援。除了狱的孙传庭回了家,然后上任先统一事权。

(孙传庭之问)

慢慢的,他发现最大的敌人不是闯军、不是瘟疫,而是系统内部的蛀虫。提出了孙传庭之问。

3、《绣春刀1》

说:你假传圣旨?

答:我找到你们的时候,你们就是死人了。蝼蚁一般的你们。

这个系统就是这么残酷,没什么道理可言。赵靖忠要借他们的手杀魏忠贤以保障自己安稳。皇帝要魏忠贤的钱解决辽东危机。

(绣春刀)

而压在这下面的是锦衣卫的三个基层军官,没什么选择,却被卷入旋涡,这就是宿命。

4、《绣春刀2》

要想不这么死,就得换个活法。

萨尔浒之战,西路军几万精锐就像割草一般的没了。陆文昭、沈炼侥幸活下来,都在锦衣卫当差。幕后的信王一步步把自己的人卖出去,自己获得了最高权力。

到最后,北斋明白了,陆文昭师兄妹也明白了,沈炼也明白了,魏公公也明白了。不过意义都不大了。在历史进程中,过客的意义过了就没有了。

(绣春刀2)

明朝的历史剧不算多,质量高的这几年主要是这几部。相信在未来应该有更多。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原因很多,重要的原因有几点:1:满清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遗留历史文献也比较全面,历史跨度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

2:近二十年左右一些清史专家对于满清的吹捧,什么这个千古一帝,那个十全老人,像二月河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等等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对公众影响也特别大

3:汉人民族被满清断章取义的以儒家糟粕统治二百多年,骨子里依然很喜欢那种满清特有的封建的奴才思想在作祟,幻想自己也能成为封建老爷,如果不是五四运动的激进文化改造,恐怕还要严重

4:明史是满人写的,贬低程度可想而知,汉族的朱元璋从要饭的成为大明开国太祖,永乐成祖,明朝这二帝,难道就真不如清史专家吹捧的康雍乾,明成祖的开明,文治武功,对于华夏的贡献就真的称不得千古一帝吗?

5:现在没有人真正的去从客观的角度研究明史,基本都采用满清遗留的明代文献做参考,满人通过文字狱留下的还能是些什么?

6:小结:满清一朝,满人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为什么满清不说量满清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此可见一搬),满汉大防,禁止满汉通婚,剃发易服,文字狱,愚民统治胜过历朝历代,完全是在开历史倒车,最终导致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绝对不应对其任何一个帝王进行美化,歌颂。


侠客1840


其实也还有一些明朝的大剧的,如豆瓣评分高达9.6分的《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不仅制作精良,而且演员演技高超,有过著名演员陈宝国,黄志忠,倪大红等。而这样一部大剧,却在最合适的时刻退出市场。


殊不知,这部剧早在2007年就已经拍摄完成,他已经拖了将近十年才进入大众的眼球中。这部剧是很难得的关于明朝历史的电视剧。平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大多都是清廷宫斗剧,像最近很火的《廷禧攻略》、《如懿传》。

这些剧基本都是关于乾隆,雍正,康熙康乾盛世时期的后宫争斗大剧。好像除了《大明王朝1566》,我们就很难再看到有关明朝历史的。那这到底会是什么原因呢?

一、利益

对于拍电视剧的导演来说,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商业价值,也就是它能够挣得钱。那么要得到经济价值,就必须要有非常高的收视率,而要有非常高的收视率,就必须要有许多的人来看。


而我们都知道,如今守在电视机旁边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同胞。而通过分析女性同胞的心里,就清楚她们大部分都喜欢看一些宫廷争斗剧。特别是在这些帝王、妃嫔、宫女、宦官之间无穷无尽的勾心斗角。

而明朝历史基本上都是大事件和战争,这些鸡毛蒜皮的后宫小事,根本没办法搬上银幕。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导演来说,更愿意去拍清朝的一些秘史,而不愿拍摄明朝那些事儿了。

二、拍摄的难度

明朝的历史却不像其他历史那样,明朝历史的权力斗争,都是围绕着皇帝,文官集团和太监之间展开的。明朝历史的权力斗争是非常之复杂,而且里面的所蕴含的计谋与策略都非常深奥。


如果导演和编剧的水平不够的话,很有可能在拍摄过程中扭曲原来的历史。没有将历史真实性和智慧拍摄出来,这样对于导演来说会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

所以如果想要拍摄明朝历史电视剧的话,对于导演和编剧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于是许多导演都放弃了明朝电视剧的拍摄,毕竟明哲保身。

三、作品审核

在我国电视剧文化中心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关于一些民族和政治性敏感的话题类的电视剧,审核都是非常严格的。而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介于元朝和清朝之间的朝代。元朝是由少数民族蒙古人所建立的,而清朝是由满族人统治的。

所以在整个明朝历史中,最主要的矛盾都是在汉蒙和汉满之间。而这些话题就对民族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话题过于敏感。如果拍摄的角度和分寸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影响民族关系,不利于我们多民族文化的团结。


而相比之下,清朝主要矛盾就是在和西方列强之间,所以只要踩住打倒列强这一点就能激发民众的强烈爱国心,得来很好的收视率。

四、缺乏创造空间

明朝至今已过三四百多年了,关于明朝的一些传说和具体的历史我们大多数民众知道的都太少,而且对其的兴趣程度也不是很高。但是相比之下的清朝,灭亡还仅仅只有百余年,有许多皇帝和妃子的故事在民间的流传还非常之广泛,甚至是家喻户晓。

而且清朝的秘史还有一种神秘感,有许多很有意思的话题,而在这些话题就为电视创作留下了许多空间。而且还会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像《还珠格格》就是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风情万种。


其实明朝历史上,还是有许多事件值得搬上银幕,像郑和下西洋,王阳明的故事。这些历史事件基本上也具有非常大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导演在拍摄电视剧时,不应该只注重电视剧所创造的经济价值。

作为一个影视剧人,他们更应该去挖取朝代中,那些具有正能量和体现当今社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来为当今社会弘扬正气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才是中国电视剧应该发展的方向。


史之策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中国导演碰明朝戏的不少,拍出来的明朝戏叫好又叫座的也不少,所谓的很少有人碰明朝戏,甚至臆想出种种汉满不和的理由,纯粹是带有偏见的看法,不足为信。

一、究竟有哪些为人熟知的明朝戏?

对于爱看穿越剧的年轻人来说,一定不会忘记这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恋》,以明代靖难之役为背景,讲述了建文帝朱允文与一位现代女子的爱情故事。

而像《大明王朝1556》、《郑和下西洋》、《万历首辅张居正》、《大明王朝1449》、《江山风雨情》这些正剧向的优秀影视剧,也是层出不穷。

《女医明妃传》、《永乐英雄儿女》、《怪侠一枝梅》、《天下第一》等,则是明代背景,偏娱乐性质的偶像剧。

综合来看,明代的剧一点不少,从正剧到娱乐剧,覆盖的观众范围广泛,属于各个年龄段都能找到嗨点的年代,题材也有战争、反腐、朝斗、宫斗、游历、武侠、搞笑各种元素。

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妍。

二、为何会有人觉得清朝戏比明朝戏更多?

与明朝戏相比,清宫戏确实不少,但清朝戏题材单一,近年来多数都集中在宫斗,而鲜少涉及时局和朝政。不过,十多年前,《天下粮仓》、《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等高品质正剧令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对政治题材的涉足,不比明朝戏少。

清朝戏多,主要得益于原著小说多,二月河的系列代表作,使得几个皇帝剧拍得如火纯青,从整体框架到人物塑造、细节补充都十分考据。

同时,晋江、起点等网站的清宫小说十分丰富,近年来,这些大IP都逐渐孵化,成为热播剧。

而明朝题材的小说,相对较少,因此影视剧及受众粉丝也较少。

三、部分明朝戏没有刻意点明背景,容易被人遗忘

其实,明朝戏除了正剧之外,武侠、言情、悬疑、传奇剧中有大量的涉及这一题材。

比如武侠剧《怪侠一枝梅》、《小李飞刀》、《白发魔女》等,就是以明代为背景的,但观众们提及这些经典剧目时,往往忽略这一点,这也导致了明朝戏看似不多的问题。


24帧半


第一点,我认为是中国的观众没有那么高的文化素养和历史常识,没有办法理解明朝的东西。

在现在的中国有很多人只看网上的伪历史,而不去认真的读一些真正的史书或史学著作。

众所周知,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在今天,有很多人依然抱着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是明朝执政到十九世纪,中国即使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也不会和清朝末年那样屈辱。我不否认一点就是,我之前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在初学历史的时候,我很佩服明朝皇室的气节,但是在读了很多史书之后,我明白了一点,就是没有实力,再有气节也没有用。

我平时也参加了不少历史群,历史讲座和历史沙龙,通过和很多人的交谈,感觉有很多人没有脑子,这些人包括皇汉、满遗、极端民族主义者还有那些所谓的“愤青”。这些人经历太少、没有大局观,不懂得怎样去看待历史、只会按照别人的路线去前进。

对于这些人来说,即使导演拍摄出再好的历史剧,你做的再认真,也只能让水军和这帮愚蒙的人毁了,还会无端受到谩骂,这不是没吃到羊肉,惹了一身骚。

明代的历史涉及到的大多数是男人的权谋和事业,不像清朝,可以拍一些女人的后宫剧,难以吸引到女性观众。

第二点,我认为是中国的大部分导演和编剧并没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功底。

不可否认,中国的好导演很多,而且也能拍出很好的作品,但是明朝的历史或者叫做文化太繁浩,制度太多,而且独特性太多。

这些特点决定了如果拍明代的东西,导演和编剧只选择一些简单的来拍,会被骂做是滥剧,选择的太复杂了,没有把握可以拍出精髓,会砸了自己的招牌,得不偿失。

第三点,就是明朝离我们不是特别远,很多历史都有清楚的记录,而且可以互相印证的资料也有很多,不少的编剧和导演不能去胡编乱造。

第四点,涉及到就是钱的问题,没有人不想挣钱,不少老板投资就是为了挣钱,明朝的历史剧拍的精细了,掏钱多,挣的不多甚至是赔钱,所以很少会投资明代的影视剧。





Maikeliu


大部分编辑做的工作,其实都是“改编”,也就是以一个故事模型为蓝本,加上观众朋友们爱看的因素,也就成了一个剧。

这时候,蓝本素材就变得尤其重要。如果我们把文献的背景放在明朝,可以编剧的戏就有:

三国、水浒、三言二拍……这些戏。有足够的资料让我们各种编。

说白了,明朝戏从编辑的角度说,更好的办法是改写各种小说。比如东西南北游记这类的。这些材料是现成的,加点自己的私货,就是个不错的作品了。

如果真的要写朝廷中的事情,就得翻明史了。这玩意工作量太大,本身入门门槛高,加上观众朋友也未必真喜欢看。毕竟我们嘴上说深刻,但都看电视剧了,也就不那么高雅了。

但清宫戏不是。

现在世界上所有的清宫戏,都来源于几本特别重要的文献:《清朝野史大观》、《我眼中的慈禧》等文献。

这些东西都是编的,比如乾隆是私生子啊,吕四娘刺杀雍正啊……这些东西,清朝野史大观里都有。而且这套书出版之后特别火,甚至以清朝为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也大段借鉴了这套书里的各种元素。

编起来是不是容易好多呀!

说真的,《清朝野史大观》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对一个没野心,只想圈钱的编剧来说,他只需要找到相关素材,拍个戏赚钱就好了;

对有野心的编剧来说,清宫戏拍来拍去,《清朝野史大观》这本书的东西也绕不过去。

那索性就不拍了。

一个有野心的编剧,如果想写朝堂上的各种争斗,必然会翻各种史料。所以我们看到,大秦帝国、大明1566这些剧,基本上出来了就是精品。毕竟编剧只能从史料里挖掘灵感啊!自然就显得非常真实。

所以,想看着玩,就看清宫戏;但是想看电视剧的时候深刻点,其他朝代的电视剧,或许相当不错。


酒骑风


明朝的历史是相当不可信的,一个几百年的王朝,几百年间就是这样?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是乾隆时期由最高层主持的由上而下篡改而来的。我们现在很多电视剧吹捧乾隆吹捧纪晓岚,你们知道一本《四库全书》是毁了多少经典而整理出来的一部所谓的精华吗?同样的明史,其实也是一样被篡改的。当然,篡改历史是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的现象,属于正常的。比如玄武门之变真的是那样吗?岳飞真的会因为全心全意打仗而被杀吗?这些都有部分事实夹杂着部分美化或丑化在里面。但是清对明的丑化得过于严重,清朝跟元朝不一样,清朝的统治者已经被文明同化多年,他们是文明人,文人是写历史的人,也是篡改历史的人。举个例子:袁崇焕就是乾隆时期被平反的,是个英雄。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清朝历史里的生活在明朝的袁崇焕,但是为什么前期没有人平反?为什么老百姓民间没有传说?为什么是袁崇焕?他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一切的一切,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清人说的,而明人说的被抹得一干二净。历史没了,怎么拍?怎么演绎?怎么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