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调的中国历史课本:暴君、刺客和滑头宰相

谈及历史,或说中国历史,首先讲的就是四百多位皇帝。其次是各种风流传奇人物,最终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构成历史元素,并最终和历史画上等号。

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心中,朝代兴衰、政治变迁,战争、动荡和权谋之术就是中国历史的全部。很多年轻人对中国古代缺乏热情,显然与这一阴郁印象有关。根正苗红如我,被灌输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知识”的我,那时对历史的认知也几乎和上面说到的年轻人一样。所谓作茧自缚,正好用在我们对自己的历史的认知上。

对物质文明史的研究,已经严重影响着今天中国人对自己过去的认知能力。

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们不能不说爱国,他们一直满怀豪情地想在影片中表现历史,借由的手段,却通常只是战争、君王和刺客——一根筋想着情节想着爽点,除了能从衣服看出来这是中国古装剧,和别的有什么差别吗?

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质文明?

比如这个

单调的中国历史课本:暴君、刺客和滑头宰相

金累丝蝶赶菊耳环

这个

单调的中国历史课本:暴君、刺客和滑头宰相

花草色轻裾纹样

“轻裾花草晓烟迷”,形容衣裾上纈染而成的花草纹,因为纈染法会在纹样的边缘形成烟晕,所以衣上的纈花就像是笼在清晨中的烟雾一般。

这个

单调的中国历史课本:暴君、刺客和滑头宰相

敦煌发现的唐蓝地六瓣花夹纈绢(现藏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

还有这个

单调的中国历史课本:暴君、刺客和滑头宰相

四蝶银步摇

采用结条工艺,几乎细柔如线结成流苏,末端饰以小银片,带上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如有微风吹过,它们就会随风轻颤。

篇幅原因就不继续比如了。

对于物质文化,实际上,已经有沈从文这样的智者为我们指出了走出茧缚的路径,因此像《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扬之水《奢华之色》这样图文并茂的书,为什么不能被定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呢?让我们的年轻人也在暴君、刁蛮公主、腹黑宰相和霸道王爷之外,还了解那一点被称为“文明”的东西。

诚然,这些东西大致无关精神、思想,更无关统治。但是,再举个例子。假如长此以往下去,除了“轻裾花草晓烟迷”,我们也许会有越来越多读不懂的古诗词,不知“银瓶乍破水浆迸”,不知“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不知“翠钿镇眉心,玉钗敲枕棱”。

如今,喜欢和提倡汉服复兴的姑娘越来多,我觉得,喜欢汉服,首先是因为美,而不是因为历史,或是因为九年义务历史教育。但却可能因为汉服,对某个朝代产生兴趣。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历史教育不单单是人文历史。

单调的中国历史课本:暴君、刺客和滑头宰相

有人可能会说,“大清都亡了一百年了,说那些已经过去,已经消散的东西还有什么意义?还要过古代生活不成?”

回答借用一下《国家宝藏》的文案:

我们看,唐人是何等的自信。他们无论是梳着这个回鹘的发髻,或者是用着丝路之上传来的胭脂,甚至穿着波斯纹样的这种唐锦,整体看上去,大唐依旧是大唐。我们为何花这样多的时间跟精力去复原这些,并不是说以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要穿成这个样子,而是我们要用这样一个笨功夫,一点一点地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挖掘跟整理去找到那份非常高级的对美的品位,在这个过程中,找回属于我们中国的审美精神

我想,这份精神,必定也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还可以举个和问题同样极端的例子——北京古城墙是怎么没的?

假如,领导一个民族走向伟大新生的知识分子群体,对于传统中国,不仅仅将其视为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而立意加以彻底取缔;假如。在面对先进文明的威胁和吸引的时候,我们能够没有那么惊慌失措,而能够更复杂、更冷静地进行应对;假如,假如我们能够经受住历史的考验,那么,也许事情是另外一个样子。

所以,历史课本不要在那么单调啦!

本文想表达的,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