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暴君+美人”:揭秘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你怎么看?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不知道是历史自身带有的逻辑,还是后来的人们总结历史有意总结教训而已。追溯中国历史兴亡的源头,笔者发现了一个特别美丽奇特而又略带些讽刺意味的现象——一个王朝要想走向覆灭,必然具备两大历史条件或者因素:君主昏庸残暴,溺爱女人;被君主宠爱的女人面若桃花,心如蛇蝎,且极端的不爱笑。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这一现象,这一规律,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的适用于中国从古到今的所有王朝,或者政权。但是从大多数王朝的兴衰更替来看,还是可以一说的,比如从中国最初的奴隶制王朝夏,商,西周的兴衰存亡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晰。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夏朝的末代君主昏庸残暴,身边有一个绝色的美人儿妹喜;商朝的末代君主昏庸残暴,身边有一个绝色美人儿妲己;西周的末代君主昏庸残暴,身边有一个绝色美人儿褒姒。从中国历史的上三代开始,中国王朝更迭的基本逻辑就是“暴君+美人”。虽然这一规律我们套用在以后所有的王朝兴衰中,并不是那么确切!但是,针对大部分王朝兴衰历史存亡的经验教训,用这一规律总结还是挺能恰如其分的;基于此,无数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政论家,政治家对于“暴君+美人”这一历史“规律”,进行了深刻而又精辟的总结和阐述。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商朝末年周国首领周武王在隶书,商纣王暴虐无道的罪状之时说:“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惟妇人言是用。”这应该是红颜祸水言论的最早源头,自从周武王说出这样一番话,后是无数的文人学者,常常加以引申,到了唐代这一论调堪为大观。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询引三国学者程晓之言曰:

若夫丽色妖容,高才美辞,貌足倾城,言以乱国,此乃兰形棘心,玉曜瓦质,在邦必危,在家必亡。”

这段论述中所说的“兰形棘心”,就是指的那些“面若桃花,心如蛇蝎”的女人们。无独有偶,与欧阳询处同一朝代唐代大诗人,著名文学家元稹,则有更完整的论述,而且论述的更加直接,他在自己的传奇小说名作《莺莺传》中借张生之口直接说了这样一段话: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虽然元大诗人的这段话是小说家之言,但其直接就说出了商朝的纣王,周朝的幽王亡国灭家的原因,就是因为“一女子败之”。他对“美人+暴君”这一规律的态度也就可见一斑。到了宋代文人学者,历史学家们对这一规律,就总结得更为直白。宋代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编撰修订唐朝的史书时,就就直接写下了“女祸”一词。在修完唐玄宗李隆基的本纪之后,他不无感慨的发出了这样一番议论,他说:


 “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自高祖至于中宗,数十年间,再罹女祸,唐祚既绝而复续,中宗不免其身,韦氏遂以灭族。玄宗亲平其乱,可以鉴矣,而又败以女子。”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从这一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老先生不仅认为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的基本逻辑是“暴君+美人”而是“君主+女人”。在他看来,只要是沉溺于女色的温柔乡之中,拜倒在美人的石榴裙下,即使像唐玄宗那样的圣明皇帝也依然会导致国家衰亡的惨祸——由此引出了主导中国社会历史一千年的主流论调——“女祸论”。由此诗人们发出了:“自古佳人能倾国,可怜君王多不知。”的喟然长叹。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经过无数文人学者的延伸论,述从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再到成为一种历史学说的女祸论,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政权,一个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简而言之,“暴君+美人”这一亡国现象,也就成为了中国大多数政权,王朝兴衰更替的基本历史逻辑。

“暴君+美人”:中国大多数王朝的兴亡逻辑。对吗?

参考《艺文类聚》《莺莺传》《新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