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欣賞的20位作家和20本書

“我想,

我們應該只讀那些咬傷我們、刺痛我們的書。

所謂書,

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的大海的斧頭。”

——村上春樹

村上春树欣赏的20位作家和20本书|世界读书日·书单

村上春樹欣賞的20位作家和20本書

菲茨傑拉德作品

1、《了不起的蓋茨比》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二十世紀美國最傑出作家之一。他生於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192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人間天堂》,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1940年12月21日併發心臟病,死於洛杉磯,年僅44歲。

村上春樹談起菲茲傑拉德的偉大的之處時說:“無論被現實人生何等苛酷地打翻在地,都幾乎沒有喪失對文章的信賴。直到最後的最後,他都一直堅信自己能在寫作中得到拯救。”

村上還說:“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和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它們都是我人生(身為讀書人、身為作家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說。倘若只讓我從中挑選一本,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

在他最廣泛流傳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中,村上借主人公之口也多次向菲茲傑拉德表示敬意。

雷蒙·錢德勒作品

2、《漫長的告別》

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偵探小說步入經典文學殿堂,寫入經典文學史冊的偵探小說大家。小說的主角菲力普·馬羅,成了傳統冷硬派私家偵探的同義詞。

村上春樹曾自稱曾反反覆覆地一再閱讀《漫長的告別》——“錢德勒的小說,對自己的故事毫無不安或不信任感。他是渴望堅持寫作純文學的人,至少在讀他作品的時候,讓人覺得一部部都是豐滿的、完美的。”

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

3、《卡拉馬佐夫兄弟》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在俄羅斯的一個醫生家庭,是19世紀群星燦爛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

村上春樹少年時期接觸大量十九世紀的古典小說,談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他說:“《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世界已經滲入我的體內”。同時,這兩本書也是他的藝術標杆,《1Q84》就是以上為目標而誕生的作品。”

石黑一雄作品

4、《無可慰藉》

石黑一雄(1954——),著名日裔英國小說家。生於日本長崎,著名日裔英國小說家。曾獲得了在英語文學裡享有盛譽的“布克獎”。他的文體以細膩優美著稱,幾乎每部小說都被提名或得獎,其作品已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

石黑一雄與村上春樹屬於同時代的作家,“有那麼幾位作家,只要一有新作問世,我就馬上趕往書店買回來,哪怕別的書剛讀到一半,也會拋在一邊,不管三七二十一翻開就開。”顯然,村上春樹是石黑一雄不折不扣的“粉絲”。

保羅·奧斯特作品

5、《孤獨及其所創造的》

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1947——)生於新澤西州的紐渥克市, 集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譯者、電影導演等多重身份於一身,被視為是美國當代最勇於創新的小說家之一。他年輕時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不斷嘗試各種工作,只為了“觀看男男女女在空間中移動讓他充滿了陶醉感”。早年的創作深受一些法國詩人及劇作家的影響,而《紐約三部曲》(The New York Trilogy)則是他重新回美國文學傳統的轉折點。《布魯克林的荒唐事》是保羅·奧斯特最熱情、最有生氣的長篇小說。

村上春樹與保羅·奧斯特有過私下的交往,他說每次讀奧斯特的作品與其“說這是閱讀,不如說更類似康復治療”。並稱“能見識保羅·奧斯特是我此生的榮幸。”

傑夫·戴爾作品

6、《然而,很美:爵士樂之書》

傑夫·戴爾(Geoff Dyer)(1958——),生於英國喬丁漢,是英國當代最優秀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題材異常廣泛,對音樂、文學、電影、旅行、攝影、文化等都有獨到、深刻的評述;文字優雅、敏銳、風趣、靈動,擅以調侃之言以及精巧細節構架深邃主題。

村上春樹翻譯了他的作品,他說:“作為一個譯者,非常幸運還能享有這樣的喜悅:發現在日本還鮮為人知的作家。”

斯蒂芬·金作品

7、《閃靈》

斯蒂芬·艾德溫·金(Stephen Edwin King,1947年9月21日),生於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是一位作品多產,屢獲獎項的美國暢銷書作家,編寫過劇本、專欄評論,曾擔任電影導演、製片人以及演員。

村上春樹認為金在寫過《閃靈》之後,“成了貨真價實的現代恐怖小說之王,自那以來,金的小說我幾乎全部讀過。說是他的粉絲亦不為過”。關於恐怖小說,村上認為並不單在於恐怖的層面,而在於“理清潛藏於我的世界與日常中的內在恐怖”。

塞林格作品

8、《麥田裡的守望者》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 美國作家,1919年1月1日生於紐約。他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村上春樹是在高中時讀這本《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完感同身受。多年以後還重翻譯了這本書,因為——“優秀的經典名著多幾種譯本也不妨事,這就是我的基本看法……有幾種高品質的選項,通過多種面貌的累積,原文應有的姿態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這才是翻譯最理想的形態。我想《麥田裡的守望者》已經躋身這類‘經典’的範疇。”

雷蒙德•卡佛作品

9、《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1938—1988),1938年5月25日出生於俄勒岡州克拉斯坎尼鎮,1988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美國二十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小說家”和小說界“簡約主義”的大師。《倫敦時報》在他去世後稱他為“美國的契訶夫”。美國文壇上罕見的“艱難時世”的觀察者和表達者,並被譽為“新小說”創始者。

村上春樹對卡佛推崇至深,以至翻譯了卡佛所有的作品,因為“希望儘可能多的人閱讀他的作品”。而他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這本書某種程度上正是向卡佛致敬。村上春樹說:“雷蒙德•卡佛終其一生,拼命堅持寫作雷蒙德•卡佛的故事。由於他稍微拯救了自己,我們也會(在大多數情況下)稍微獲得拯救。這大約就是卡佛作品為全世界讀者熱心閱讀至今的理由之一。”

卡夫卡作品

10、《城堡》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奧地利德語小說家,猶太人。在逝世後,文章才得到比較強烈的迴響。文筆明淨而想像奇詭,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見仁見智,暫無(或永無)定論。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村上春樹曾獲頒弗朗茨·卡夫卡文學獎,在獲獎感言中他談到:“卡夫卡是我一生最鍾愛的作家之一。我15歲時第一次接觸卡夫卡的作品《城堡》,這是一部了不起的經典鉅作,帶給我極大的觸動,卡夫卡在書中描繪的世界既真實又虛幻,將我的心靈和靈魂同時割裂成兩部分。”而他的長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在某種意義正是向卡夫卡致敬的作品。

契訶夫作品

11、《薩哈林旅行記》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誕生於俄國羅斯托夫州亞速海邊的塔甘羅格,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村上春樹深受契訶夫作品的影響,《1Q84》的靈感來源之一是契訶夫的《薩哈林旅行記》,他這樣評論契訶夫的作品:“他(契訶夫)不太陳述意見。只是認真觀察細微之處,加以描寫。觀察後描寫,再觀察,再描寫。從這種姿態中,他的憤怒和悲痛靜靜地浮現了出來。不是憤怒或悲痛地在寫,而只是凸顯結果。契訶夫作為一名觀察者,真是非常出色啊。”

谷崎潤一郎作品

12、《細雪》

谷崎潤一郎(1886——1965)是日本唯美派文學大師。谷崎的小說世界充滿荒誕與怪異,在醜中尋求美,在讚美惡中肯定善,在死亡中思考生存的意義。他的散文世界則洋溢著濃郁的日本風,耽溺於陰翳的神秘、官能的愉悅與民族的風情。

村上春樹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曾獲得過谷崎潤一郎文學獎,這算是兩位作家的一種交集。村上談起本國作家很少像談卡佛、菲茨傑拉德那樣充滿讚美之詞,對谷崎潤一郎的作品《細雪》說過這麼一句:“我很享受這本書。”

卡森・麥卡勒斯作品

13、《心靈是孤獨的獵人》

卡森·麥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出生於喬治亞州府哥倫布,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二十二歲完成《心是孤獨的獵手》的創作。麥卡勒斯一生倍受病痛折磨,一系列疾病嚴重摧殘了她的身體,導致她在29歲時癱瘓。卡森·麥卡勒斯的作品多描寫孤獨的人們,孤獨、孤立和疏離的主題始終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並烙刻在她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

眾所周知,村上作品的重大主題之一是孤獨,不知道這是不是村上閱讀麥卡勒斯作品的原因之一,在《旋轉木馬鏖戰記》的序言中,村上春樹談到麥卡勒斯的作品:“卡森·麥卡勒斯小說中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失語青年出場,無論誰說什麼他都耐心地側耳傾聽,有時表示同情,有時一同歡喜。人們如蜂逐花一般在他周圍聚攏,紛紛向他一吐為快。然而最後青年自殺身亡了。他明白過來:人們只是將各自大凡所有的東西推給他,而體察他心情的人卻一個也沒有。”

杜魯門•卡波特作品

14、《蒂凡尼的早餐》

杜魯門·賈西亞·卡波特(Truman Garcia Capote,1924年9月30日-1984年8月25日),生於新奧爾良,本名杜魯門·史崔克福斯·珀森斯,是一位美國作家,著有多部經典文學作品,包括中篇小說《蒂凡尼的早餐》 (1958) 與《冷血》 (1965)。

杜魯門•卡波特也是對村上春樹深具影響的作家,村上春樹的處女作名為《且聽風吟》,他曾寫過一篇散文《去想想風吧》,裡面特別提到卡波特的短篇小說《關上最後一扇門》,這並非是一個巧合,他說卡波特的“美麗文章往往都是那樣,其間描繪了只有在某種韻味中才得以存在的心境”。

村上春樹評價《蒂凡尼的早餐》說:“真正優秀的童話,能夠以它獨有的方式,給予我們生活下去所需要的力量、溫暖與希望。而小說家杜魯門•卡波特則用《蒂凡尼的早餐》告訴我們,所謂優秀的童話到底是什麼。”

布勞提根作品

15、《在美國釣鱒魚》

理查德·布勞提根(Richard Brautigan)(1935——1984),美國小說家和詩人。1935年生於華盛頓州,1984 年加州家中自殺身亡。曾經參加垮掉派的活動,《在美國釣鱒魚》和《在西瓜糖中》為其在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名聲。主要詩歌作品收錄在《擱大理石茶》和《請栽種這本書》等書中。

村上春樹在《理查德·布勞提根之死》中如是說:“他描繪出來的靜謐、溫柔而又充滿幽默的個人世界,仍然是平凡的作家模仿不來的。”關於“村上春樹的藝術世界”這個賬號的朋友一定知道小站經常引的一句話:“人生的問題,有時可以歸結為一杯咖啡帶來的溫暖——理查德•布羅提根在哪裡這樣寫過。專門寫咖啡的文字裡,我最中意這句。”(村上春樹《某種咖啡的喝法》)

馮內古特作品

16、《五號屠場》

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美國黑色幽默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內容,在災難、荒誕、絕望面前發出笑聲。這種“黑色幽默”風格始終是馮內古特小說創作的重要特質。其代表作《五號屠宰場》、《貓的搖籃》抓住了他處身時代的情緒,並激發了一代人的想象。2007年4月11日,因病在曼哈頓逝世。

馮內古特和布功提根都曾給村上春樹帶來影響,村上表示:“因為知道了布勞提根和馮內古特,心想還有這樣的小說啊,我覺得這極大地影響了比如《且聽風吟》和《一九七三的彈子球》)。假如沒有他們,我想或許就不會有那樣的作品了。”

魯迅作品

17、《阿Q正傳》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後改為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浙江紹興會稽縣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醫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1921年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

村上春樹對中國作家談的非常稀少,關於魯迅作品,他如此評價:“在結構上,魯迅的《阿Q正傳》通過精確描寫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這一人物形象,使得魯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現出來。這種雙重性賦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蘊。”

安部公房作品

18、《牆——卡爾瑪氏的犯罪》

安部公房(1924~1993)日本當代著名文學家 。生於東京 。1947年自費出版《無名詩集》,次年他的小說《道路盡頭的標誌》獲商業出版,廣受歡迎。1951年他的短篇小說《牆》榮獲芥川文學獎,奠定他的名聲。

村上春樹在談日本作家時,有一次表達了安部公房作品的喜愛:“在日本,我前面一代的三個重要作家,是三島、安部公房和大江健三郎。他們當中,我必須說,我最喜歡安部,最不喜歡三島。我幾乎沒讀過三島,因此我想我與三島間沒有什麼相似點。”

約翰·歐文作品

19、《蓋普的世界》

約翰·歐文(1942-)是當代美國最知名的小說家之一。

在20世紀70年代,村上春樹一度感到美國文學停滯不前,這種情況下讀了《蓋普的世界》,感覺非常了不起。村上春樹談到歐文:“就我個人的領會,歐文是位本質上非常單純的作家。但由於太過單純, 以致和這個不單純的世界產生了齟齬,反倒令人覺得他的現代性更加明顯。這種獨特感真是不得了!如此的獨特與激進,希望有更多人能夠理解。”

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

20、《百年孤獨》

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獨》(1967年)《霍亂時期的愛情》(1985年)。

村上春樹在他的短篇小說曾設置主人公讀馬爾克斯的作品,在訪談中也談到對馬爾克斯的喜愛:“我很喜歡加西亞·馬爾克斯,仔細想來,馬爾克斯的小說幾乎從不寫自我。以南美的風土為舞臺,在土著風景中,也就是在外界環境的環繞之中,人物形象浮現出來,而不是從內部去描寫自我。”

關於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村上春樹覺得很自然:“我沒有對超自然的信仰,對我來說,那些都是自然發生的時。你看馬爾克斯,人們把他的作品稱為‘魔幻現實主義’,可對他來說,那些並不‘魔幻’,那是他雙眼中看到的‘現實’。我筆下所有的角色、發生所有的時,都來得很自然。”

世界讀書日期間,

森林工坊推出5折秒殺專場活動

長按識別二維碼可參與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也可參與

合作請諮詢微信:s527953132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