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腸道,要學會“四捨五入”

編者的話:如果把人體比喻成一家工廠,腸道就是這家工廠的“加油站”和“下水道”,主要負責體內的髒活累活,各種食物在這裡被分解、吸收,剩下的殘渣也從這裡被排出體外。要想保護腸道,大家需要學會“四捨五入”:舍,應該做減法;入,應該做加法。

四舍:減少危害腸道的壞習慣

吃得太油膩。長期高油、高脂飲食,吃太多肉,植物類食物吃得少,會導致腸道中的壞細菌增多、好細菌減少,腸道產生的毒素增加,保護能力下降,形象地說就是“腸子漏了”。此時,人體免疫系統就會介入,身體開始“發炎”。這種慢性炎症會引起脂肪異常堆積,首先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肥胖,進而誘發胰島素抵抗、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等改變,增加糖尿病、冠心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患病風險。油炸食品在高溫下還會產生各種致癌物質,臨床研究也證明,長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大腸癌及胃癌的發病率會升高3~5倍。

吃得太刺激。酒、過濃咖啡及茶水等刺激性飲料、過於辛辣的食物等都會刺激腸道,引起胃腸黏膜損傷,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吃鹽過多,容易使胃腸道內形成高滲透壓環境,使腸道內水分無法被吸收,從而引起腹瀉等腸道問題。此外,有一些藥物對腸道也有刺激作用,比如研究發現,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可能是永久性的,一旦破壞就很難再恢復。抗生素在殺死壞細菌的同時,也對好細菌造成致命打擊,腸道的保護屏障隨之被破壞,導致患感染性疾病、肥胖、1型糖尿病、腸胃炎、過敏性哮喘等風險增加。

吃得太精細。現代人吃得越來越精細,膳食纖維攝入普遍不足。要知道大腸主要是靠纖維吸水來填充體積的。如果膳食纖維長期過少,腸道動力不足,不僅排便速度慢,還導致有益菌缺乏繁殖所需的“糧食”,大大增加患腸癌的危險。此外,現在很多人通過少吃飯,甚至過度節食來減肥。調查顯示,80%的減肥者有過便秘症狀,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由飲食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最常見的情況是膳食纖維攝入不足。

喝水不夠量。很多人相信膳食纖維有助排便,因此便秘時就大量吃高纖維食物,但忽略了喝水。其實,糞便要在大腸內形成體積,除了需要膳食纖維之外,還要有水分幫助其膨脹,這樣才能對腸道產生刺激。所以如果補充很多膳食纖維,但是水不夠,纖維膨脹不起來,糞便體積小又密實、乾硬,在腸道中運送反而更慢。大腸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回收糞便中的水分,身體越缺水,糞便越乾燥,便秘越嚴重。許多人以為自己是“頑固型便秘”,其實只是喝水太少。此外,外界氣候乾燥、自己睡眠不足、過度操勞、情緒焦躁等,也會引起身體乾燥進而便秘。同時還有皮膚髮幹、眼睛發乾、身體燥熱等症狀。

五入增加保護腸道的好食物

雜糧。全谷雜糧中纖維素多,而且總膳食纖維多。在同等重量下,可以提供更多的膳食纖維和抗性澱粉,它們不僅能幫助清腸通便,對便秘的人很有幫助,並且在大腸中能夠促進有益菌的增殖,改善腸道微生態環境,有助於降低腸癌的風險。穀類和豆類按照3∶1或2∶1的比例混合,浸泡後蒸熟,還可以加一些枸杞、紅棗,用慢火熬成粥喝。

果蔬。大白菜、西蘭花、菜花、芥藍等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一種植物化學物質——異硫氰酸酯,不僅有助於清除腸道垃圾,還具有抗癌作用。蘋果、山楂、香蕉等水果中富含的果膠是一種非澱粉多糖,它可以延緩腸道對脂肪和糖分的吸收,降低膽固醇和血糖。

藻類。海帶、黑木耳等菌藻類食物。它們含有大量植物膠原成分,能有效促進體內廢物排出,減少便秘,清潔腸道,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好幫手。海帶不論煮湯、炒或涼拌,味道都不錯,烹調時放幾滴醋,不但可以調味,還有益於鈣的吸收。

大蒜。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是一種強大的抗菌物質,能活化細胞,加快腸胃蠕動,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疲勞。為了保證大蒜的保健功能,最好遵循“吃生不吃熟,吃碎不吃整”的原則,用生蒜拌涼菜、調製蒜泥等都是很健康的吃法。

好菌。腸道時刻保護著我們的免疫功能,功能正常的腸黏膜屏障和協調良好的腸道菌群生態是抵抗疾病的有力防線。腸道中好菌和壞菌共存,好菌就是我們常說的益生菌,是有益活性微生物的簡稱,它們可以產生一些特有的酶類,促進食物消化和吸收,並能抑制壞菌(致病菌)生長,維護腸道菌群的平衡,增強免疫力。當壞菌打敗好菌時,腸道菌群的平衡就被打破,可能導致便秘、腹瀉等多種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