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譎雲詭的五代十國

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五十三年時間裡,群雄競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個又一個短命的中年王朝在血泊中登場,史稱五代,其他地方政權也不幹落後,形成十個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史稱十國。兵變不斷,戰亂連綿,在這樣的烽煙瀰漫中,歷史的車輪進入了一個混沌不明朗的歷史謎團當中。

公元884年,汴州驛館上源驛,一場盛大的宴會正在舉行,就像秦漢之際的鴻門宴一樣,這場晚唐的宴會,也改變著中國的歷史,被記載在許多史書當中,不僅如此,還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一個令人感慨萬千的傳奇。宴會的主角一位是宣武節度使朱溫,另一位是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朱溫原是唐末黃巢起義軍的大將,後投靠唐政權,以治軍嚴酷著稱,成為圍剿黃巢的重要力量,他據守汴州,形成強大的軍事集團。李克用,沙陀人,驍勇善戰,軍中稱為飛虎子,他一隻眼睛有問題,人送綽號獨眼龍,在圍剿黃巢的戰爭中,李克用的力量迅速擴大,以太原為中心形成強大河東軍事的集團。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在圍剿黃巢的戰爭中相遇,他們合力夾攻,大獲全勝,朱溫特地擺設隆重的慶功宴款待李克用。李克用年輕氣盛,宴會上處處逞強,言辭間多有不敬,朱溫內心憤懣,但在宴會上沒有表露出,他把重頭戲放在了宴會之後。

李曉:那麼這件事,當然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做鴻門宴,延續100多年藩鎮割據的局面,在這個黃巢起義失敗以後可以說是愈演愈烈,其中兩個發展最快、勢力膨脹最迅速的就是朱溫和李克用,他們是當時的兩強啊,坐在一起,表面上是把酒言歡,實際上是暗藏殺機。

李克用的驛館危機四伏,朱溫大軍已秘密包圍驛館,就等著合適的機會,夜幕降臨,朱溫大軍縱火放箭,李克用所帶的三百名親兵全部被殺,李克用危在旦夕,偏偏此時雷雨交加,火箭的威力大減,在幾名親隨的拼死保護下,李克用狼狽逃走,昔日的戰友頓時成為仇敵,兩大軍事集團的爭鬥從此拉開序幕,他們的爭霸將左右五代時期的政治格局。9世紀末期,唐帝國已病入膏肓,在圍剿黃巢起義的過程中,藩鎮勢力進一步增強,唐王朝已奄奄一息,朝臣與宦官們卻仍在進行激烈爭鬥,他們紛紛與藩鎮勢力結盟。

公元900年,宦官勢力不僅殺戮朝臣,而且打算廢黜唐昭宗,要想制服宦官,不管是皇帝還是朝臣,他們都必須藉助地方的力量,他們不約而同地將希望寄託在了朱溫身上,由宰相崔胤秘密致書朱溫,請其出兵討亂,接到宰相崔胤的書信,朱溫喜出望外,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率大軍出發,目標長安城。宦官韓全海等人情急之下劫持唐昭宗,投靠鳳翔節度使李茂貞,但李茂貞根本不是朱溫的對手,交戰失敗後,被迫交出昭宗,此時的朱溫已經完全控制了唐朝的中央政權。殘酷的大屠殺迅速展開,七百多名宦官被朱溫統統殺掉,長期被宦官控制的中央軍隊神策軍被解散,緊接著,這位被大家公認為忠臣的朱溫,迅速露出了他的另一面,他向朝臣展開了殺戮,甚至殺害了接應他到京城的宰相崔胤,他強迫唐昭宗遷往洛陽,臨走前還將長安的宮室、百司、民間廬舍全部燒燬。不久,唐昭宗在洛陽被殺,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公元907年,朱溫代唐稱帝,改國號為梁,這就是五代第一個中原政權—後梁,唐朝長達289的統治終告結束。

但是唐朝的影響果真就此完全消失了嗎,後梁建立後,儘管許多藩鎮被朱溫消滅,連中唐以來最強藩鎮魏博、成德也因戰敗歸附朱溫,但是,只有一個重要人物,他始終認為唐朝的歷史沒喲終結,他就是與朱溫接下深仇的李克用。此時,距上源驛盛宴已經過了23年,李克用也已經從一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變成了成熟的、雄踞河東的軍事霸主。此時,真正對後梁構成重大威脅的也只有李克用的河東軍事集團,接下來的中原爭霸也正是在這兩個軍事集團之間展開。朱溫弒殺唐昭宗的消息傳到太原時,李克用南向慟哭,發誓要誅兇討逆,恢復唐朝,李克用仍自視唐臣,以勤王討逆為旗號,與後梁軍隊不斷攻殺。

張明華:從軍事力量上來講,朱溫集團佔據著軍事上的絕對的優勢,但是從道義上來講,李克用是打著、也就是為唐朝復仇的這麼一個旗號而來的,所以說在道義上,擁有更大的一種支持。

朱溫的軍隊有嚴酷的紀律,十分剽悍,他曾下令規定,如果有將校在戰爭中被殺或逃走,他所率的全部士兵都要斬殺,這就是有名的跋隊斬,對自己的軍士尚且如此,對敵兵則更為殘酷。李克用則以義氣相勾連,以他的義子十三太保為核心,組建了強大的義兒軍,然後又以義兒軍為中心,組建起強大的軍事集團。就是山西省晉中藝校,為了今年的演出,學生們又開始了緊張的排練,排練的劇目晉劇雅觀樓,講述的李克用與他的義子一起征戰的故事。在故事中李克用的義子李存孝,這位年僅十幾歲,卻武藝超群的義子,在陣中生擒黃巢大將孟覺海。在戲劇盛行的年代,描述李克用父子征戰故事的沙陀國、雅觀樓、飛虎山、太平橋等劇目眾多而且十分流行,成為了一個個經典劇目,由此而演繹出了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李克用與十三太保。據說李克用有十三義子,他們個個武功非凡,皆有一時雄傑暴武之士,幫李克用立功名,打天下,太保李存孝稱的上是天下最驍勇的武將,在千軍萬馬中往來衝殺,如履平地,李克用與他的義子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他們共同浴血奮戰,不斷取得重大成果。

李彪:李克用的這些所謂的義兒,實際上就是說,他是在這個中原地區,因為他是少數民族的這種血統,所以他在中原地區要形成自己的這種勢力,他必須要,就是說招納中原地區的很多的所謂的義子們,那個時候的這個義,更多的反倒是利,它這個義字只是一個名頭。

在二十餘年的時間中,朱溫與李克用一直展開著不間斷的鬥爭,後梁建立後,雙方的戰爭更趨激烈,馬上到了一決雌雄的最後關頭。公元908年正月,然而李克用暴亡,直到李克用用臨終的時候,他仍在軍營中籌劃著軍事計劃,他把兒子李存勖立為晉王,取出三支箭,囑託兒子完成三件大事。第一支箭,直指北方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他們正佔據幽州;第二支箭,指向了中原王朝之外的契丹,第三支箭是最重要的,就是消滅世仇朱溫。

李曉:首先去攻打朱溫呢,還是首先穩定自己的後防,把北方的劉仁恭以及一直對中原構成強大威脅的契丹的勢力加以削弱,這是當時的一些政治家和軍事家需要作出一個重大的戰略選擇。李克用把首先討平幽州,也就現在的北京,和抵禦當時的勁敵契丹放在第一位,那麼表明他是把穩定後方作為自己的首要要務。

劉仁恭劉守光佔據的幽州,正是中原王朝與契丹的交界處,此地為軍事必爭之地,李克用將第二支箭指向契丹,只有不受契丹的強大入侵,才能夠無後顧之憂,李克用最終的目標是朱溫,只有消滅了朱溫的後梁軍隊,李克用的軍事集團才能真正雄霸中原。李克用死時,外面黃沙漫天,真正的大戰將在李克用死後全面展開,自從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南方各節度使也紛紛獨立,先後建立起九個國家,再加上北方的北漢政權,這就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

這裡是揚州,早在隋唐時期,揚州就十分繁榮,是當時東南的第一大都市,五代時,以揚州為中心,先後建立起兩個國家,吳國與南唐。合肥人揚行密曾任唐朝的淮南節度使,封為吳王,中原戰火瀰漫時,楊行密果斷出兵,強力遏止了朱溫的南進步伐,是南方經濟免遭破壞。公元937年,吳國的權臣徐知誥代吳自立,徐知誥自稱是唐朝的後裔,改名李晟,他將國號改為大唐,史稱南唐。南唐以保境安民,息兵安民為基本國策,農業開發的力度超過南北各政權,多種經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南唐的手工業和商業十分繁榮。這裡更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兩代國主李璟、李煜都是江南才俊,在他們的帶動下,南唐的文學、美術、書法、音樂都取得卓越成就。

李曉:五代十國的南方地區,如果跟北方地區相比,那麼突出表現為這樣兩個不同,第一是相對比較安定,第二社會經濟有非常大的發展,為了在彼此競爭當中取得勝利,這些割據南方的地方政權,他們競相採取了這個發展經濟,保境安民這樣的的一些政策,這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啊,還有持續發展是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這是聞名天下的蘇州、杭州,吳越國王錢繆發展農桑,興修水利,使吳越的富庶甲於東南,蘇州、杭州得到大力修建,杭州的六和塔、寶椒塔、雷峰塔,蘇州虎丘的雲巖寺塔,其建築技術之高,在當時世界堪稱一流,自然之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令人羨慕的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從此傳遍天下。

吳越國向南,由王潮、王審知建立的閩政權,正蓬勃發展,海洋經濟被大力發展起來,甘棠港自開闢後一直長盛不衰。十國中,地處西南的蜀地以成都為中心,山川險固沃野千里,被稱為天府之國,朱溫建立後梁時,蜀王王建也自稱皇帝,建國號蜀,史稱前蜀。

胡蔚:唐末的時候,由於戰亂,中原的很多官宦和士人,紛紛避難來到前蜀王國,然後王建在他們的幫助下,就模仿唐代的官制建立了一套政治制度,這也是很完善的一套政治制度,由於這個蜀地它有很多天險,可以說是據險一方,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前蜀的經濟得到很大的發展。

王建堪稱明主,他的繼承人卻殘暴昏庸,前蜀滅亡後,後蜀建立,後蜀第二任皇帝孟昶,在位初期,勤勞國事,與民休息,後蜀國勢因此強盛,孟昶還是有名的文藝青年,他對戲曲最為痴迷,有些戲班至今仍奉他為守護神,謂之孟郎君。在成都,蜀繡女馮玉英是這個城市中為數不多,但仍固守傳統工藝的藝人之一,作為傳統工藝是蜀袖的民間藝人,已在自己的家裡開班傳藝十餘年,在前蜀、後蜀時期,儘管中原戰爭不斷,但四川卻偏安一隅,經濟繁盛,這種產生於成都的民間工藝蜀繡,在那時也開始發展流行。

如今,馮玉英的蜀繡作坊腹,已經小有名氣,顧客最為喜愛的作品,還是這幅美麗的芙蓉花和花蕊夫人花蕊夫人。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寵妃,她也是絕代佳人,而且是著名的女詩人,著有花蕊夫人宮詞,成都又叫蓉城,很少有人知道,蓉城的名字與花蕊夫人有關,相傳花蕊夫人最喜愛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命百姓在城內遍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繡,人們驚歎其為芙蓉城簡稱蓉城,後蜀宰相毋昭裔等人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後世影響很大,毋昭裔處私財百萬營建學館,發展教育,並奏請雕刻印刷九經,由是蜀中文化復盛,這是一個浪漫的國度,也是一個文化聚集的國度,中原地區戰火瀰漫之時,後蜀一度成為人們嚮往的文化國度。

中南地區的長沙,是五代十國時是楚國的潭州,當時它是南方最大的茶市,茶稅成為當時楚國主要的稅收來源,每年所得,凡百萬計,南方國家中,地處湖北的南平,在各國的緩衝地帶,得到生存發展,偏居嶺南的南漢,也能興辦學校,提倡文教,使昔日的蠻荒之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十國中唯一的北方國家—北漢,在與遼國結盟後也能割據一方安民保境。

李曉:這樣一種城市經濟的這個新的面貌,新的格局,應該說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時期,像城市生活當中的很多,內容比如說,勾欄瓦舍這樣一些民間的一些文化活動,還有文人士大夫的一些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甚至整個社會上的價值觀念,人們商品意識的這個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得益於這樣商品經濟的發展,那麼如果沒有北方地區的舊格局的打破,加上南方地區商品經濟發展的這麼一種潮流,可能就不會出現清明上河圖,那樣令人神往的商業貿易非常繁榮的景象,這就五代十國的她對後世影響。

此時的中國,南方割據政權雖然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但他們都無力改寫歷史,真正的歷史大戲還是在中原上演。李克用去世後,他的繼承者李存勖正按照他的臨終遺囑,展開強有力的中原爭霸,李克用臨終前留下的三支箭,被供奉在家廟中,每臨出征,李存勖都鄭重地取出放在錦囊裡,打了勝仗又放回家廟,這三支箭成為李存勖積極進取的指南針。公元913年,李存勖的軍隊攻陷幽州,完全控制的河北地區,劉仁恭父子被擒,李存勖用劉仁恭的血來祭奠李克用之墓,徹底完成了第一支箭的任務。公元922年,李存勖率部大戰契丹大軍,將其驅逐出境,李克用交代的第二支箭也得到了很好的結果,公元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起五代的第二個中原王朝,史稱後唐,李克用交代的三支箭只剩下最後一支了,真正的最後的決戰即將展開,此時的後梁已經走了下坡路。公元912年,朱溫被他的次子所殺,後梁進一步衰敗,至公元923年10月,李存勖的軍隊攻破後梁首都汴梁,曾經不可一世的後梁軍隊灰飛煙滅。李存勖志得意滿,真正達到了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正執的地步,也許唯一遺憾的是,朱溫已不在人世,李存勖無法親手將朱溫殺掉。

而這位登上帝王的武士,卻開啟了他更富有傳奇色彩的戲劇人生,李存勖自幼精於音律,能譜曲填詞,平定中原後,李存勖經常和憐人們一起演戲,還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李天下。憐人一詞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期,史載皇帝時憐倫造音樂,後稱樂官為憐官,後來也將以演戲為生的藝人包括進來,將他們統稱憐人。在古代傳統觀念中,憐人的地位是很卑下的,李存勖非常重要憐人,讓他們當官擔任重要職務,這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道空前絕後的奇特景觀,憐人的地位突然間逆轉直上,在現實政治中粉墨登場,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幫著李存勖打天下的功臣卻被忽視了。憐人中也有正直之士,但更多的憐官仗著皇帝寵信肆無忌憚,官員們敢怒不敢言,憐人景進,專門替唐莊宗刺探外面的情況,只要有人得罪於他,他就在莊宗面前進讒言詆譭對手,大禍馬上降臨,宦官也重新得到重用。

公元925年,宦官和憐人採擇三千民女填充後宮,公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將功勳卓著平定前蜀的西平王郭崇韜殺死,兵變再起,魏州等地發生兵變,京城中也出現叛亂,憐人出身的親軍將領郭從謙,平日把郭崇韜當成自己的叔父,關係親近,郭崇韜死後,郭從謙率部攻打城門,李存勖親率近衛騎兵出擊,但他已眾叛親離,調動不了附近的軍隊,身邊的人也紛紛離開,這個曾經叱吒風雲的武士,現在卻孤立無援,獨自拼殺,在無比的失落和痛苦中,李存勖被一箭射中,稱帝僅三年便死於非命。當時只有一個憐人撿了些丟棄的破爛樂器放在李存勖的身上點火焚屍,李存勖編戲演戲都是高手,甚至被許多戲班奉為戲曲之祖,而在戲外的真實世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編寫了一場無與倫比的悲喜劇,憐人、樂器和弓箭,裝宗一生中激情和魅力的代表,參與了他戲劇性的終結,用歐陽修引用左傳的話來說,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義子,是十三太保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先後隨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戰三十餘年,屢立奇功,兵變爆發時,李嗣源受命到魏州討伐叛軍,但平叛沒有多久,手下的將士策動譁變,且與叛軍合併一處,擁戴李嗣源為新皇帝,這是又一次成功的譁變,李嗣源是兵變的獲益者。但他登臺後必須強力遏制兵變,否則下一個被殺可能是他自己。

鄧小南:實際上在五代的時候,禁軍其實是指那種精銳部隊正規軍,那這個禁軍呢,一方面他們的這個兵勢相對來說的是戰鬥力比較強的,另一方面呢,這個禁軍的統帥呢也都是在多年這種嚴酷戰爭裡面摸爬滾打打出來的,相對的比較有人氣,像這些皇帝也不敢輕易的動他們,所以當時儘管有很多防範這個兵變的一些措施,比方說這個嚴明紀律,整飭一些有反叛心的這樣的一些軍閥、將領了,但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這樣的問題。

李嗣源要想突破兵變格局,即位首先要做的就是鎮壓和整頓,對於驕悍難制的將士,李嗣源悉數誅殺以絕後患,幾次大規模的屠殺,驕兵悍將動輒作亂的局面被初步改變。李嗣源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重新組建了侍衛親軍,著手建立新的禁軍體系,禁軍除捍衛京師外還被派駐各地,牽制和削弱藩鎮勢力,節度使被頻繁調動以防止他們形成割據勢力,實力強大的藩鎮被一再分割,實力大減。李嗣源還力圖徹底消除產生兵變的土壤,他整肅吏治,使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原民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養生息,這些措施無疑穩定了政局,也使兵變失去了基礎。然而李嗣源有無法克服的缺陷,他即位時已經六十歲,年老力衰,完善的制度依然無法建立,只好將大量的權力分給家屬、親信,由親近的人替代原有的軍閥成為新勢力。

李嗣源試圖以情義相勾連來彌補制度的缺陷。但是,他能夠成功嗎,李嗣源晚年患病時,宮廷政變再度發生,次子李從榮率兵攻打宮門,妄圖篡位,事敗被殺,李嗣源本人驚悸悲慟,悽慘死去,一連串的宮廷殺戮之後。

公元934年,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自立為帝,剛剛即位,李從珂對太原的石敬瑭十分忌憚,石敬瑭不僅是擁有軍隊的一方諸侯,而且是李嗣源的女婿,為了解除石敬瑭的威脅,李從珂決定先下手為強,迫令石敬瑭離開巢穴。但這一次決定,不僅使李從珂很快死去,而且引發了一道令中原王朝幾百年都無法破解的難題,為抵禦李從珂,石敬瑭面臨的艱難抉擇,最終不惜採取非常措施,主動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契丹國內經過一系列改革,此時已強大起來,為了獲得契丹大軍的幫助,石敬瑭主動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一方式完全改變了中國北方的政治格局。

燕雲十六州,東西綿延約六百里,南北約200公里,歷史上這裡不僅是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的自然分界線,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分界線。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和趙國就不惜耗費大量國力,在崇山峻嶺之上修築長城,秦朝建立後,更是將長城連接起來,此後各朝各代的中原政權無不派重兵把守,唯恐有失。因為一旦失去,北方再無險可守,強國鐵騎便可在中原大地縱橫馳騁。

遊彪:對於任何一個朝代來說,他都必須要控制燕雲地區,控制了燕雲地區以後,他基本上就能夠能夠保證,就是說中原王朝的這個安全,而如果失去這到安全屏障,就很容易被少數民族的騎兵南下,對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很大的影響。

鄧小南:那麼把這個地區割給契丹以後呢,契丹他原來是一個遊牧民族,那麼他基本上都是以遊牧作為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得到了燕雲16州以後呢,就開始有了一片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這樣一個地帶,這種情況其實對於契丹民族它本身的發展是有刺激的,而且對於他的這個社會結構、包括這個遼朝的統治方式,實際上都有一種啟示或者說一種帶動的作用。

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建立五代時期的第三個中原政權後晉,但是石敬瑭雖然當了皇帝,對契丹卻只能卑躬屈膝,石敬瑭的繼承人石重貴試圖冒死一變,要從契丹人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徹底改變被動局面,但此時形式已經不可逆轉。公元944年到947年,契丹大軍三次南下,後晉滅亡,契丹人雖然打進中原,但他們的劫掠和暴行激起了中原民眾的反抗,契丹人被迫撤退,中原出現了政治空白。

太原留守劉知遠趁機發兵,建立後漢政權,他在位僅一年就去世了,次子劉承佑繼位,兵變再次發生,劉承佑被殺,公元951年正月,正率大軍抵禦契丹的鄴都留守郭威,被將士們擁立為皇帝,大軍返回東京建立了新政權,這就是五代時期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後周,郭威和他的繼任者周世宗柴榮,都是五代時期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們大刀闊斧地革除著弊病,消除病變也成為他們治理國家的重中之重,郭威的繼任者柴榮是他的內侄和養子,為防止兵變,柴榮在侍衛軍之外又組建了殿前軍、使殿前、侍衛兩司構成中央禁軍,乃至全部武裝力量的核心,從根本上改變了晚唐以來外重內輕的局面。

鄧小南:在這個柴榮他整編這個禁軍的過程中,把一些精銳的力量補充到了殿前司裡邊,所以這樣,殿前司的力量它的這個作用,在當時的禁軍結構裡邊就明顯的上升了,那這樣呢,幾乎成為和侍衛司可以並駕齊驅的這樣的一支力量,所以禁軍的兩司,這樣的一種統帥結構,或者說一種領導的結構呢,就使那個時候的這個禁軍的兵變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其實除了兵變難題外,燕雲16州也始終是後周政權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題,柴榮的大軍先後征討後蜀、南唐,取得重大戰果。但燕雲十六州始終如骨鯁在喉,柴榮迫不及待的想要從契丹人手中奪回來。公元959年,柴榮下決心親征北方,與契丹軍征戰,收復了遼國佔領的莫、瀛、易三州,但沒想到就在柴榮準備乘勝進取幽州時,病魔突然降臨,他留下了一個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他的繼承者,他的兒子柴宗訓卻只有七歲。死神即將到來,柴榮仍強撐最後的力氣安排後事,他對軍隊的人事,做了最後一次大調整,但沒有想到這樣的調整,仍然未能擺脫可怕的兵變困局。

五代即將結束,慢慢長夜中,一個又一個統治者粉墨登場,又轉瞬消失,無論是狡詐嚴苛的朱溫,痴迷戲曲的李存勖,還是年老體弱的李嗣源,命運不濟的柴榮,他們都無力破解中華大地的政治困局,更何況七歲的柴宗訓,但歷史的車輪已迫不及待的向前推進,中原大地正呼喚一位偉大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