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進軍高科技行業,噱頭還是變革?

過去的一年間,碧桂園、恆大、綠地、華夏幸福等千億級房企,對高科技產業投入的決絕之態,讓很多人吃驚。行業巨頭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點,轉型高科技,絕不是為了拿地的噱頭,而是真刀真槍的革命。

過去的40年間,中國處於一個勞動力供給相對豐富的時期。人口紅利不斷轉化為勞動力成本優勢,加上巨大的消費需求,支撐了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減弱,未來我們能不能依靠科技紅利,繼續站在世界經濟的巔峰?這是改革開放40年後,最值得拷問的命題。

科技創新從來就不是一條坦途,企業高科技轉型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長週期的特點。而相較於許多其他行業,地產行業在技術投資方面已然遠遠落後,高科技的滲透仍然緩慢,很多繁重、危險的建築工作仍然主要依靠人力完成。房企巨頭的高科技轉型之路,能夠通往最後的成功嗎?

據新聞報道,1月21日在房地產企業龍頭碧桂園的年會上,集團創始人楊國強再次明確了公司高科技大型綜合企業的定位。他說:“我們現在要朝著一個高科技企業去做。我也曾經在工地做過建築工人,重複的高強度勞動應該得到改善。我們要迎接‘機器人建房子’的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絕對要做出來,這是我們未來強大競爭力的源泉。”

房企進軍高科技行業,噱頭還是變革?

在此前的一次集團內部會議上,楊國強也曾表示,“未來是科技創新改造和引領行業的時代。”“我夢想著那天——過去是工人在地盤走來走去,未來是機器人在地盤走來走去,我們像生產汽車一樣在工地生產我們的房子,我期待著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按照碧桂園的規劃,未來五年內將在機器人領域投入至少800億元,引入上萬名全球最頂級機器人專家及研究人員,加上不久前多位集團副總裁調入機器人和現代農業公司,這樣的大手筆,其投入的果斷和決絕可見一斑。

碧桂園的高科技轉型,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夢想來解釋,其背後更多是基於對國家發展大勢、行業未來前景以及企業自身資源優勢的深刻洞察,有著極高的現實性。

儘管研發投入不菲,但無疑機器人是一個處於風口當中、具有足夠想象力的行業。無論是用於建築行業使用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家用以及醫學等專業服務機器人,巨大的市場容量預示著極為旺盛的需求。

具體到建築行業,隨著社會老齡化趨勢加速,中老年勞動力逐年增加,體力、精力逐步衰退,導致工程質量無法保證,也一定程度上成為導致人身安全事故多發的重要因素。適齡工作人口的減少,還導致用工成本增加,施工方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的需求日益強烈。

考慮到行業亟待改善的現狀,哪個公司能捷足先登,最先使用機器人,就能取得顯著的行業優勢。

事實上,日本最大的建築公司清水建設株式會社已經在探索使用不同種類的建築機器人。焊接機器人焊接鋼樑,“機器夥伴”負責安裝螺栓和天花板。機器人搬運工能夠看到並且繞開障礙,而機器人焊工用激光測量形狀,精確把握被焊接物體的形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正研發的合作3D打印機器人“集群”,每個機器人都能按照電腦圖示打印澆注水泥。一個機器人學會做法,“集群”裡的所有機器人都能夠跟進模仿。類似的情景在位於中國南方順德的碧桂園博智林機器人實驗中心也在上演。

作為世界500強企業、房地產行業龍頭,碧桂園目前在全國有2000多個項目,服務超400萬業主,每年新增幾十萬套房子的建造量,對建築以及家用機器人有很強的內部消化能力。豐富的自有資源和應用場景,給了碧桂園投入高科技的信心和底氣。

所以,碧桂園的機器人夢想,聽起來似乎與主業相距遙遠,深入觀察卻能發現,其決策邏輯仍舊是一以貫之的楊氏風格,“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高科技轉型的決策是基於圍繞主業的務實判斷,因而有著縝密的商業邏輯和強大的內在生命力。

當然,高度成熟的應用場景、自有的市場基礎、雄厚的資金,這些最多給碧桂園的機器人事業提供了一個起步的基礎,卻不是其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在漫長的企業史上,沒有哪家公司僅僅依靠這些就能成功。最終決定一切的,還是誰能最先做出更好的、讓市場和客戶認可的產品。

正如楊國強曾經感慨的,“科技的進步不可想象。”如果碧桂園能在高科技的道路上一路馳行,開啟的或許將是碧桂園下一個30年的宏偉征程。

然而,高科技的夢想距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撲面而來的高科技浪潮正衝擊著、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許過不了幾年,我們的建築工地、生活社區,將會滿目行走的機器人。

所以,當你開門看到一個“鋼鐵俠”來敲門,千萬不要大驚小怪,它可能就是來為你清潔空調的工人。到那個時候,世界頂級機器人公司的行列,一定會有中國企業的身影。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