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園·風味燕趙|山野奇珍話“口菜”

青園·風味燕趙|山野奇珍話“口菜”

1

歷史悠久,食材豐富

探尋張家口菜系的淵源,需要追溯當地的歷史。張家口有600多年的築城史。《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餘丁充之”。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使“口”與“張家”有了聯繫。久而久之,隘口被人們冠以張姓,稱作張家隘口,後來簡稱張家口。

明朝為鞏固邊防,對遊牧民族採取了“守”的態勢,在北方大興土木,修建軍事設施。宣德四年(1429),萬全右衛指揮張文在張家口南面修築了一個軍事城堡,命名為張家口堡,由此,張家口的名字從山口之名擴展到城堡之名。據《萬全縣志》載,張家口堡“高三丈二尺,方四里有奇,城鋪十,東南二門”。因為最初是以軍事城堡的面目出現的,所以它又被稱為“武城”。

清代,商業大繁榮給張家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福建到恰克圖的“萬里茶道”是一條聞名遐邇的“世紀動脈”,張家口是茶道上重要的中轉站,當時大量貨物運到張家口,轉駝隊繼續北上。“萬里茶道”的興盛,使之成了一個南北交通發達、豪商巨賈遍佈、店鋪酒樓密集的商業重鎮。

金庸的小說提到了張家口,“乃塞外皮毛集散之地,人煙稠密,市肆繁盛”。往來的客商、火爆的交易帶動了當地飲食業的繁榮,“口菜”由最初單調的品種發展成集南北菜系之長、融各地口味之精華的特色菜系,它既有川菜的麻辣,也有魯菜的鮮脆,講究色、香、味、型俱佳。張家口地形複雜,豐富的山地、草原盛產野味山珍,有草原的香菇、口蘑、蕨菜、地皮菜、髮菜、黃花菜、黃羊、狍子、野雞、野兔、沙雞,壩上盛產羔羊、莜麥、燕麥、胡麻、土豆、枸杞,蔚縣的黃米、小米極負盛名,還有崇禮的大豆、雜糧,閃電河中的鯰魚、鯉魚,懷來官廳水庫的鯉魚、大銀魚,宣化的葡萄,涿鹿的蘋果,陽原的狗肉,桑乾河畔的驢肉,等等。這數不盡的土產山珍,讓“口菜”製作從不為選材發愁,食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豐富多樣。所以說,“口菜”有著別於其他菜系的獨有資源。

張家口這座美麗的古城,不僅有宣化老城、暖泉古鎮、雞鳴古驛、大境門、草原天路等名聲在外的風景區,也有地方特色菜——口菜。“口菜”以張家口、宣化菜餚為代表,包括蔚縣、懷來、張北、沽源等地的名吃,歷史悠久,技藝獨特。加之當地高山、草原、丘陵遍佈,地理環境特殊,物產豐富,為口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食材,菜品如“柴溝堡燻肉”“燒南北”“莜麵窩窩”“烤全羊”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青園·風味燕趙|山野奇珍話“口菜”

2

源於鄉野,健康純正

著名作家汪曾祺對張家口地方菜有深厚的情感。1961年,他來到了沽源,在農科所繪製馬鈴薯圖譜。多少年後,他對當地的美食仍然念念不忘。這其中,一種是羊肉口蘑臊子蘸莜麵,其味“三者相得益彰,為平生難忘的一次口福”。另一種是野生的口蘑。有次他在草原上採到一隻白蘑,很是珍惜,“年底探親,我把這隻親手採的白蘑帶到北京,一個白蘑做了一碗湯,孩子們喝了,都說比雞湯還鮮”。

汪曾祺文章中提到的莜麵與口蘑,一直是“口菜”製作中最重要的食材。莜麥又叫燕麥,在壩上種植廣泛,生長期短,因收種需靠天吃飯,所以產量和價格極不穩定。用莜麵製作特色麵食,是“口菜”的一大特色。當一籠熱氣騰騰的手工莜麵卷端上來,凝視細看,只見它們晶瑩剔透,模樣宛若石榴嘴兒一般。這時你不禁食指大動,立刻蘸少許羊肉丁、蘑菇丁、黃花菜勾的滷,接著把它送到口中,頓感脆、爽、鮮香、筋道,鹹香鮮醇,滋味濃厚,吃過讓人難忘。

可用莜麵做的食品花樣繁多,如餄餎、貓耳朵,也可用它做蒸麵魚、燙麵餃等。

口蘑一般生長在海拔800米到1500米的草原與山地,黑蘑最常見,價格便宜,香氣甚濃,往往用作涮羊肉時搭配的素菜。口蘑清燉、吊湯、紅燒均可,葷素烹炒風味更佳,歷來是塞外席面上的珍饈。

“口菜”選擇天然優質的食材烹製,符合了當今崇尚健康的飲食理念。清人顧仲對美食頗有研究,他在《養小錄》序中談道:“飲食之道,所尚在質,無他奇譎也。”意思是說飲食的根本在於追求食材質樸自然的本色。這個觀點與“口菜”的選材不謀而合。

青園·風味燕趙|山野奇珍話“口菜”

3

兼收幷蓄,精彩紛呈

孔子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口菜”在烹調技法上追求精湛,代表菜有宣化涮羊肉、燒南北、香菇牡丹蝦、張垣烤全羊、金翅撈莜麵等數百道。

平淡中見新意是“口菜”的本色。拿一道簡單的“燒南北”來說,主料取南北素菜中的雙珍——塞上口蘑和南方竹筍。把它們切成薄片,大旺火油鍋煸炒,加調料鮮湯,燒開勾芡,淋上雞油即成。此菜色澤銀紅,鮮美爽口,香味濃烈。竹筍是盛產於中國南方的時蔬,雅稱玉蘭片,口味清新爽口。口蘑是當地土產,香味濃郁。兩者共同燒製,旺火出鍋,最大限度保持了食材各自鮮明的特點,是“南料北烹”的典範菜品。食客只要品此一菜,就能飽嘗祖國南北兩大名味,可謂:“美餚佳饌一盤,江南塞北二味。”

化平庸為神奇是“口菜”傳承的絕活兒。豬肉、羊肉、魚都是大眾化食材,在“口菜”體系中化成了享有盛譽的柴溝堡燻肉、宣化涮羊肉、懷來魚宴。柴溝堡燻肉傳承了200多年,柏木燻成,色澤鮮豔,爽淡不膩,瘦不塞齒,味道醇香,當年被慈禧老佛爺親點為貢品。宣化朝陽樓的涮羊肉據傳有500多年的歷史,所用鮮肉取之羊尾、腿部和脊樑,肥瘦相間,切片薄,調味全,外觀美。懷來是京西有名的魚米之鄉,官廳水庫盛產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團頭魴、銀鯝、馬口魚、鱔、黑魚等30多個品種。當地的全魚宴,一桌數十個菜全是魚,做法精細,花樣繁多,近年來吸引了大量京城食客前來品嚐。

此外蔚縣八大碗、陽原狗肉、黃糕也別具特色。蔚縣八大碗是絲子雜燴、炒肉、酌蒸肉、虎皮丸子、塊子雜燴、渾煎雞、清蒸丸子、銀絲肚等八類,有葷有素,烹飪精細。陽原狗肉傳承久遠,以燉為主。一鍋老湯是燉狗肉的關鍵,老湯經千百遍熬煮,連配製的人也無法說清其中的醇厚味道是怎麼來的,實乃“聞得狗肉香,神仙也跳牆”。 “口菜”的主食黃糕,是當地人過年愛吃的節令食品,“糕”與“高”同音,取其諧音,除了味道好,還圖個年年順利、步步登高的吉利。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的交界處,是冀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自古是溝通晉蒙的交通樞紐,這裡草原遊牧文化與平原漢文化相互融合,蒙漢滿等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依存,共同創造了璀璨的歷史文明和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口菜”,不僅僅存在於個人的記憶,也是整個城市數百年流傳下來的文明密碼。這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美食,讓這座城市變得鮮活、生動、有味道,讓人們的情感變得豐滿又具體。

(徐東坡/文 刊於燕趙都市報2019年9月27日第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