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今天下班回家發現一向活潑的女兒一個人待在房間裡悶悶不樂的,我便走過去問。"媽媽,我真的是個小胖子嗎?"女兒突然問道。"當然不是了,寶貝這樣子剛剛好。"經過一番詢問,原來是班上有人說她是個小胖子,就是因為她吃太多了。(女兒是在學校吃中午飯的)擔心她以後會不好好的吃飯,對她開導了一番。

小孩子她內心比較敏感和脆弱的,她如果得到一些消極的"暗示",家長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對性格方面的塑造。

"暗示效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幾乎無處不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而家長對孩子的"暗示"影響更為重要,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所以家長要重視"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那麼什麼是"暗示效應"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暗示效應"也叫"格瑪麗效應",它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長得並不是很美的女孩,叫"翁格瑪麗",她常常因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但是她的家人跟朋友經常給她鼓勵: "你很美"。在長久的暗示下,女孩逐漸有了自信,並且相信自己其實長得很漂亮。在她每天照鏡子時,她都會在心裡告訴自己:"其實,你很漂亮。"漸漸地,女孩真的越來越漂亮。

翁格瑪麗周邊人對她的誇獎、肯定其實就是一種"語言暗示",她們通過間接而含蓄的方式讓誘導翁格瑪麗往她們言語中的形象去靠近,而事實也證明了,這樣的暗示確實有效果。

簡單講就是,人們利用間接的方式對個體的行為和意志產生影響。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一般情況來說,由於小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比較弱,所以孩子的行為更容易受到周圍人的影響,更容易接受別人的暗示。那麼家長運用"暗示效應"的方式不同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暗示效應是一把"雙刃劍"

"望梅止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時值盛夏,曹操親率部隊遠征。軍隊出發幾個小時後,由於天氣炎熱,許多士兵出現嚴重的脫水、中暑等症狀,導致行軍速度減慢。曹操看到此番情景後,心生一計。他揮動馬鞭跑到部隊的前面,告訴士兵,這條路他走過,繞過前面的山丘就有一大片梅林,很快就能吃到酸甜的梅子。士兵一聽,精神大振,立即加快了行軍速度。最後順利趕到了目的地

家長運用的方式不同對孩子的影響不一樣。

  • “暗示效應”運用得好能夠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動力

通過上面的故事可以體悟到積極的暗示的能力的強大,不管對孩子和成年人的性格都是具有效果的。而孩子他心思比較單純,家長的積極暗示對孩子的效果更為明顯;積極的暗示可以給他帶來無限的動力驅動他實現目標。所以

家長要善於利用積極暗示效應從而更好的塑造孩子。當然家長本身也要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 “暗示效應”運用不好會讓孩子對自己進行否定,變得自卑

在我的學生時代,爸爸媽媽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我比。"看看,隔壁家的小偉那麼淘氣都比你考的好,你怎麼這麼笨?"每當考試我不如隔壁家的小偉考的好的時候,家長總會拿這句話。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很害怕考試,也認為自己這次考試自己肯定考不過他的了,進行自我的否定,慢慢的也變的自卑起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為家長的我們不可以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缺點跟別人孩子的優點進行比較,進行消極暗示,這樣子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對自己進行否定,最後慢慢的變得自卑。

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表演一個好的引路人。

父母的運用何種暗示,就會塑造出怎樣的孩子

  • 積極暗示——造就活潑開朗、自信陽光的孩子

"寶寶,你真棒!"

"孩子,你可以做的更好。"

……

善於發現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點滴進步;並不要吝嗇你的讚揚,多多的鼓勵孩子,暗示孩子:他很棒!

但是不要驕傲,如果繼續努力會取得更加好的成績。身為家長的我們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這樣子有利於孩子形成開朗、自信的性格。

  • 消極暗示——造就孤僻自卑、膽小懦弱的孩子

"這孩子太懶惰了!"

"你為什麼這麼笨?"

……

每當你看不慣孩子的某種行為和表現時,你是不是也一樣數落過孩子的不是?其實,反覆地強調或是責罵,不但改變不了孩子任何問題,反而可能強化了你對孩子的負面暗示,告訴孩子:你就是懶惰又笨的人。如果每次孩子做錯了事情或者不聽話時,家長總是這樣子一味地責備孩子,不是跟他耐心的講道理,可能會讓孩子真的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

在現實生活中,塑造一個自信陽光的孩子,積極暗示必不可少,善於利用積極暗示。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結合實際,善於利用積極暗示

  • 語言暗示

俗話說"好言一語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暗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當發現孩子的行為不妥當,家長可以採用委婉的語言來暗示孩子進行改正。比如:吃飯之前孩子不習慣洗手,家長可以說,吃飯之前洗手的孩子都比較健康。總之,語言的暗示比和孩子講大道理更加有效。

  • 行為榜樣暗示

在家庭裡,家長是孩子的主要依靠,孩子對父母的行為也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模仿。所以家長要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一些不正確的行為習慣,家長要加以引導。比如孩子走路經常駝背,那麼爸爸媽媽在日常走路時就要注意挺起腰板、昂首挺胸。當家長們不斷的示範、暗示作用於孩子身上時,孩子也就會不斷往正確的方式上靠攏。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 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是指通過一些表情去傳達給孩子信息,比如最基礎的微笑、點頭就是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當孩子做了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時,家長就可以給予孩子一個肯定的微笑;或者但孩子很努力但是還沒完成事情時,也可以通過微笑的表情去給予孩子動力和信心。

總之,身為家長的你不要輕易地給孩子打上任何"標籤",因為孩子一般都是會向爸爸媽媽給的"標籤"靠攏。身為家長要明白你對孩子進行了怎麼的暗示就會塑造出怎麼樣的孩子。同時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多多讚揚孩子,給他積極的"暗示",他也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暗示效應:你給孩子怎樣的“暗示”,就會塑造怎樣的孩子

我是奶嘴媽媽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