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氣短、乏力、手足冷,你以為是上熱下寒?其實可能是心氣虛

心慌、氣短、乏力、手足冷,很多人以為這就是上熱下寒了,其實很多時候表徵並不能代表根本癥結所在,我們要學會從表徵和一些其他特徵去辨別癥結所在,這樣才能找準病因。心慌氣短,通常也是氣虛的表現,我們來探究探究!

心慌、氣短、乏力、手足冷,你以為是上熱下寒?其實可能是心氣虛

什麼是氣虛

我們常說氣虛,氣虛是指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勞則氣耗”),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氣虛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氾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心慌、氣短、乏力、手足冷,你以為是上熱下寒?其實可能是心氣虛

什麼是心氣虛

而心氣虛便是因發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髒氣日衰、病後體虛所致。表現為心悸,氣短(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細無力或結代等。如伴心陽虛則手足冷、畏寒、面色白。治宜益氣養血為主。

心氣虛便心氣不足,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故見心悸氣短,脈細無力或結代,神疲體倦,心氣不足,衛陽不固則自汗出。心氣不足,氣血不得上榮,故面色淡白。心氣虛,中氣不足,胸中氣機不暢,故胸悶不適。

心慌、氣短、乏力、手足冷,你以為是上熱下寒?其實可能是心氣虛

心氣虛的調理

心氣虛重在補心氣,安心神。補心、益氣、安神。宜用養心湯加減:

方中黃芪、人參為君,補脾益氣。臣以當歸補血養心,與黃芪、人參配伍,以培氣血不足;茯神、茯苓養心安神,以治神志不寧。佐以酸棗仁、柏子仁、遠志、五味子補心安神頂悸;半夏曲和胃消食,配黃芪、人參補脾和中,以資氣血生化之源;肉桂引火歸原,並可鼓舞氣血聲場而增本方溫養之效;川芎調肝和血,且使諸藥補而不滯;煎加生薑、大棗更增加益脾和中、調和氣血之功。甘草調和諸藥,且與參芪為伍,以增強益氣之功,用為佐使。諸藥配伍,補益氣血,養心安神,故以“養心”名方。

此方氣血並補重在益氣;心脾同治,重在養心安神,適用於心氣虛偏陽虛症狀者。若兼心煩口渴,手足心熱者,可加生地、麥冬、枸杞子等以增強滋陰養血之力;若善悲欲哭,憂愁抑鬱者,可加合歡皮、白芍、鬱金等以柔肝解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