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達成家長期望,瞭解清楚“保齡球效應”,會明白如何處置

期望是人們對於未來的事物或者對人的發展前景的一種內心的希望與等待。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通常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強於自己,在未來可以做出一番事業。所以,他們往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對孩子滿懷期待。

(1) 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能夠在班裡名列前茅。

(2) 期待著自己的孩子能夠具備多才多藝的能力。

對於他們來說,孩子就是他們的"明信片",孩子的表現關乎著他們的面子。但是,大多數的孩子通常卻達不到家長的期望,這就讓家長們很抓狂,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總是達不到自己所要求的那樣呢?

孩子沒有達成家長期望,瞭解清楚“保齡球效應”,會明白如何處置

為什麼孩子通常會達不到家長所期望的那樣?

1. 孩子的心理壓力太大

家長通常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然而很多的期望卻是孩子現階段還不能達到的目標。為了達成家長所期望的目標,孩子就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就會無形的加大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鄰居家的孩子小茹就是如此,別看小茹今年只有9歲,但是,她8歲的時候就獲得過全國小學生作文比賽二等獎,小茹的父母一看她在寫作上這麼有天賦,就期望她以後能夠當一名作家。於是,就給小茹買了一堆作文大全,並且還為她專門報了作文寫作訓練班,讓她不停地去學習。

小茹為了達到家長的期望,確實也在兢兢業業地努力著,但是這也在無形之中加大了她內心當中的壓力。她就常常跟我女兒抱怨道:"我每天都過得非常的緊張,就怕自己的努力達不到爸爸媽媽所期望的那樣,我真的想盡早地當上作家解脫。"

前兩天,我女兒發現小茹好久沒有找她玩了,一問才知道小茹因為胃疼而住進了醫院。

孩子沒有達成家長期望,瞭解清楚“保齡球效應”,會明白如何處置

從小茹的這種表現中,就能看出,正是由於小茹的心理壓力太大,才讓她最終忍受不了這種壓力,而造成了身體上的不適,出現了胃疼的情況。

1993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布魯斯•麥艾溫就曾指出:"過重的心理壓力會導致腸胃出現不適,可能傷害到大腦甚至損害記憶。"

可見,孩子如果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是很難達到家長所期望的那樣。

2. 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並不適合孩子

很多家長給予孩子的期望,實際上是並不適合孩子的,只是家長在主觀意願上,感覺很適合孩子,這往往就會導致孩子通常達不到家長的要求。

(1) 孩子現在的程度只能考60分,家長卻要求孩子考90分。

(2) 孩子才剛學畫畫,家長就讓孩子明天就畫出一幅畫來。

家長這樣的期望,孩子又怎麼能夠達到?

孩子沒有達成家長期望,瞭解清楚“保齡球效應”,會明白如何處置

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就曾經對北京市350對母子期望做過調查,有63.9%的寶媽期望孩子的學習成績優秀,與孩子自己所期望的值相比高出了20個百分點;有7.2%的寶媽期望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達到"中等"或"中下",而孩子自己期望的值為

14.2%,前面較後面降低了6個百分點。

從這也能看出,家長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於孩子的,超出了孩子自身實際的學習能力與心理承受力,對於孩子是並不適合的。

"保齡球效應"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1."保齡球效應"是什麼?

在行為科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做"保齡球效應"。從它的名字也能看出,這個效應的起源是與保齡球密切相關的。

曾經有2名保齡球教練分別的訓練著自己的隊員,不過比較湊巧的是,兩方的隊員都在第一局中,用一球打倒了7只瓶子。隨後,雙方的教練就開始分別對自己的隊員進行訓話。

(1) 隊中的教練對自己的隊員講到:"不錯!能夠打倒7只。"隊員們聽了教練的話,感覺到都很受用,心裡想著下次再使使勁,能夠把剩下的3只瓶子也砸倒。

(2) 隊中的教練卻對自己的隊員訓斥道:"怎麼打的!剩下的3只瓶子都沒有給我打倒。"這就讓隊員的心裡感到非常的不滿,因為教練僅僅只關注了他們沒有打倒的7只瓶子,卻沒有注意到他們所打倒的那7只。

孩子沒有達成家長期望,瞭解清楚“保齡球效應”,會明白如何處置

最後的比賽結果顯示:(1)隊的比賽成績越來越好,而(2)隊的比賽成績連上次的程度都達不到。

從這項比賽中,我們就能得出結論:"保齡球效應"指的是用好讚賞的技巧和積極的鼓勵方式,來關注別人的優點,就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2."保齡球效應"對於孩子的影響

"保齡球效應"同時可以用在對於孩子的鼓勵上面,如果鼓勵方法得當也是可以推動孩子向前發展的。鼓勵可分為積極鼓勵消極鼓勵,"積極鼓勵"可以受到積極鼓勵的行為逐漸的佔去越來越多的時間與精力,讓被鼓勵者身上的閃光處能夠放大。而"消極鼓勵"卻只能讓被鼓勵者身上的不良行為增加。

所以,我們要多用"積極鼓勵"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就能夠幫助孩子激發動力。

孩子沒有達成家長期望,瞭解清楚“保齡球效應”,會明白如何處置

家長該如何利用"保齡球效應"來處置孩子

1. 給予孩子"積極鼓勵"

孩子在達不到家長期望的時候,家長通常就會習慣性的去使用消極鼓勵的方式來批評、責怪孩子,這樣就只能導致孩子深受打擊,離我們的期望值越來越遠。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利用好"保齡球效應"中的積極鼓勵的方式來處置孩子。

(1) "寶貝,這次沒有進入到前十名,沒有關係,媽媽相信你下次一定可以達到的。"

(2) "孩子,這次你在舞蹈比賽中,雖然沒有達到媽媽理想中的第一名,但是在媽媽心中,你是最棒的。"

每個孩子心中都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我們通過給予孩子"積極鼓勵"的方式,恰好可以滿足孩子,來促使孩子在下次的努力中取得很好的結果。

孩子沒有達成家長期望,瞭解清楚“保齡球效應”,會明白如何處置

2. 每一次"積極鼓勵"下,給孩子制定合理目標

光有"積極鼓勵"是無法讓孩子下次輕鬆的達成目標的,為了讓孩子能夠逐漸的接近我們所制定的目標,就需要我們在每一次鼓勵過後,來為孩子制定小階段的目標。

孩子這次考了60分,我們給予他鼓勵過後,就將下次的目標定為70 ,之後再定為80,這樣合理的區間範圍內,就不會讓孩子因為產生畏難情緒,而達不到。

通過鼓勵過後,再製定目標的方式,就會讓孩子達到我們的期望不再太難。

我們要想讓孩子達到下次的期望,就不妨試試"保齡球效應"的處置方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