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不知道作為母親,你們都有沒有聽過,或者現在正在煩惱孩子對你說的話:

媽媽,別的小朋友都不喜歡我,都不願意和我玩。”

如果你對此類狀況束手無措,不妨來看看蔡少芬的做法。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在之前的一期綜藝節目中,蔡少芬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參加節目。

在節目的錄製過程中,小女兒包子遭遇了很大的交友阻礙,因為其他的小朋友,都紛紛像包子表示出了拒絕。

包子融入不到大家的氛圍裡,無法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遊戲,邀請其他人遊戲也得不到大家的回應。

甚至有個小朋友還說:“比起你,我更喜歡和姐姐(大女兒)在一起玩。”

小小年紀的包子很是傷心,就跑去找媽媽,在媽媽的懷裡訴苦:

  • “他們都不願意和我玩。”
  • “他們都不願意和我坐在一起。”
  • “他們一整天都沒理我。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這一幕是不是很熟悉,每一個被朋友拒絕過的孩子,都會感到同樣的孤單和傷心,鑽進媽媽的懷抱裡尋求安慰。

而蔡少芬回答的一段話,讓人很動容:

“我能接納你的感受,我教給你一樣東西,那就是”笑容“。笑容多一點,再主動一點,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但如果你一直計較,你永遠都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這就是蔡少芬的育兒哲學,在社交方面鼓勵孩子做好自己,而這也同樣是大多數父母都忽視的一點。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去替代孩子交朋友,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去理解,幫助孩子找到構建友情的關鍵因素。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多一點笑容,記得分享快樂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就“孩子之間的友誼是如何產生的”做過一組實驗:18組孩子,年齡在3-9歲之間,聚在一個房子裡,進行了3次的遊戲。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彼此之間都是很陌生的,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研究人員在旁邊觀察他們的互動方式。

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判斷一個孩子是否和別人合得來,就看他是否能和其他人一起玩遊戲,能玩多長時間的遊戲。

孩子之間容易產生衝突和分歧,如果想要長時間玩遊戲,要保持笑容其實並不容易。

但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能保持一份笑容的孩子,就能夠提高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樂趣。

快樂能被別人感染,同樣也能被分享出去,這其實也就是“笑容多一點”的真正含義。

具體的做法:

比如組織一場遊戲聚會。

最開始的時候可以是一對一的遊戲聚會,邀請孩子和孩子最想與其交朋友的人。

當發現孩子和學校裡的同齡人建立起了初步的友情,就可以幫助孩子子安排一個一對一的,以活動為基礎的遊戲聚會。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活動可以是騎車、游泳、打球、等等,只要是孩子們能夠一起參加的遊戲,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向。

等一段時間,發現孩子的社交能力逐步提升後,就可以邀請更多的小朋友一起參加。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多一些主動,嘗試開放表達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跡可循的,友情也是如此。當一段友情要開始時,有很多跡象會告訴我們,這兩個孩子可以成為朋友。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願意主動一點去接近朋友,而且能夠嘗試表現出友好的態度,也是友情發展很重要的一步。

在交往的過程中,這三個方面對一些小孩子來說,可能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

  • 打招呼:

向想要親近的朋友打招呼,是表達開放的一個基本方式。這對於性格較內向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有難度。

比如一個人向你打招呼,而你卻因為不好意思而把目光挪開,或者什麼都不說,其實對對方來說也是一種很尷尬的體驗。

因此,會給對方留下:“我不喜歡你,我不想和你交朋友的印象”,這個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如果孩子在這方面是慢熱的,不妨多與孩子進行角色互換的扮演遊戲,練習如何打招呼。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友好的問候,包括眼神的交流、熱情的微笑、以及說出對方的名字,同樣是一個很貼心的行為。

  • 學會誇獎:

互相欣賞是維繫友情的紐帶,讓孩子懂得如何真誠地讚美是一個維護友情持久有效的很好辦法。

平時在家裡,可以和孩子探討身邊每一個朋友的特長,積累孩子對其它人的客觀評價,並且讓孩子知道要先去欣賞他人。

接著,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優化讚美的方式。

孩子的世界裡,讚美並不需要過於負責,而是要教會孩子“言之有物”。

比如在平時的見面時,嘗試以“我喜歡你今天的辮子”為開頭;

在課堂上誇讚“你畫的真好看”等等。

這些都是孩子能做的,而且容易被孩子接受的話。

  • 善意幫助: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讓孩子從小就積累對人表達善意,會讓周圍人感受到你的善良和體貼,這都是對友情很大的幫助。

其實小孩子之間的情誼更多的是一個感情的雙向傳遞,只需要讓孩子找到讓自己和別人都舒服的方式來表達善意,就可以讓孩子在社交圈建立起自己的“口碑”。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做回自我,堅守自己的價值

每個孩子在交友過程中,都一定會有自己的交友偏好,這種偏好在孩子1歲左右,就已經有明顯的傾向。

孩子往往都是和自己有相似之處的其他孩子交朋友。比如在興趣、技能等方面,他們有互相重疊的部分。

孩子說:“媽媽,別人都不跟我玩”,你的回答決定孩子的交往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和孩子說一些比較抽象的話題,比如“

  • “不要看別人的臉色。“
  • “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做什麼。”

其實,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有一個重疊而不重複,相連而不孤單的分寸,這種分寸也是友誼中很美好、很值得期待的模樣。

結語:

我們很難去左右孩子的交友模式,因為父母始終是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完成交朋友這件事,哪怕是在交友的過程中犯錯,這也是孩子人生中需要積累的經驗。

我們能教給孩子更多的是“自查力“,讓孩子明白,友情不是隨意迎合,也不是自我主義,而是始於平等,始於尊重。

這才是我們結交朋友真正該有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