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

鸢飞九天2018


自古帝王心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于有兵权,有大功的重臣,很少有得善终的,君不见汉初的韩信,明初的蓝玉。稍微好点要算宋太祖手下的那一干大臣,杯酒释兵权仿佛解决了这一君臣相疑的千古难题。但这也只是一朝一代的幸运,放大到几千年封建史,群臣相疑到相残还是大概率事件。作为能臣和对江山社稷有大功劳的重臣,知进退十分重要!纵观中国历史,有砥定乾坤之能而又不骄,拥社稷再造之功劳而得全身而退者,非大唐郭子仪莫属!

郭子仪的功劳有多大,这么说吧,没有他大唐的江山可能提前一百五十年就结束了。郭子仪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郭敬之历任渭州、吉州、绥州、寿州等四州刺史,郭子仪早年武举出身,一生戎马,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安史之乱,两复长安。因为郭子仪在战场上的功绩,唐肃宗加封郭子仪为司徒、代国公。这时郭子仪入朝,肃宗命人在灞上迎接,并慰劳他道:“国家再造,是你的功劳。”所以郭子仪也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大唐第一名将!

郭子仪为什么能得到善终,无碍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确实很牛,皇帝不敢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唐中叶时郭子仪,累官至太尉、中书令,封汾阳王,号“尚父”,权倾天下。有军功,有资历,有威望,有军权,郭子仪还是有不轨之心,肃宗也好,代宗也好是拿他没有办法的,所以倒不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算了。

其二,郭子仪是个情商很高的人,对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上司就是上司,下属就是下属,皇帝是人,需要被绝对的认可。在皇帝面前,郭子仪始终以臣属自居,丝毫没有居功自傲,更没有任性,动辄威胁上级的行为。史书即称他“事上诚”。皇帝老子的命令一下达,不管是对是错,郭子仪都雷厉风行、不打折扣地加以执行,“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这样一来,当然是“谗间不行”,宵小之徒就是想要算计他,也苦于找不到下手的机会了。用封建史臣的话说,就是所谓“人臣之道无缺” 。

其三,郭子仪对亲属的管理很有一套。郭子仪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不仅在于自身定位很准确,也在于对亲属的要求很高。历史这样的反面例子实在太多,郭子仪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对亲属采取几近严苛的管理模式。某次一位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卢杞来拜访郭子仪,郭子仪命令家里所有女眷都躲起来。管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郭子仪回答收,卢杞这个人长得奇丑,但气度很小,我怕女眷们没忍住就笑出来了,以后我们家里将死无葬身之地。果然,后来卢杞当权后,一路疯狂的排斥异己,唯独郭子仪一家得以保存。

郭子仪还告诫儿子们,虽然郭家现在十分的繁华,正得圣宠,但是也非常危险,一个不小心结果就会十分的严重。而自己虽然大权在手,但是却进退不得,甚至是很多人眼中的肉刺,一不小心就被别人拉下深渊。无论是哪种原因,郭府都不仅不能关上府门,还应该大开大门,让人随意进出。这样做不但会让那些想要抓郭家把柄的人无从下手,而且会最大可能的打消皇帝对郭家的猜疑,从而让郭家能够辉煌得更长。不得不说郭子仪确实很聪明,他的这种做法让郭家得以长盛不衰,就连他自己也是平安富贵的过完了一生。



周周说古今


1986年10月7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刘伯承元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刘伯承元帅以其独特的立世之道 ,虽然功勋卓著,战功彪柄,却不贪功,不恋权,不争利,使自己独得善终,不能不让后人尊敬佩服传领。

刘伯承元帅身经百战,戎马一生,先后9次负伤。他20岁时考入军校,在校因操守严谨,作风正派,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战斗征程,在一次作战中,右眼致残,为了不损伤脑神经,坚持不施麻药手术,被主治的德国医生赞为“军神”。


34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35岁与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同年赴苏联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38岁学成回国,在红军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参加“反围剿”、“长征”,并在战斗中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指挥才能,协助毛泽东领导红军突破乌江,四渡赤水,与彝族头领结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指挥红军强度大渡河,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被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师长,与邓小平一文一武,率部与日军进行了殊死决战,先后指挥两伏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百团大战等许多著名的战斗、战役,给了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克服重重困难,在取得多次重大战役胜利后,千里跃进大别山,经略中原,消灭大量敌人有生力量,对扭转国共双方战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粟裕等共同领导发起淮海战役,指挥第二野战军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广大地区, 而后进军大西南,收复四川、云南、贵州大部,打出了新中国的半壁江山。


1950年末,全国大部分解放,刘伯承元帅激流勇退,主动交出军权,辞去行政职务,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军事人才。从《亮剑》中看到,一身匪气的李云龙少将,见到刘伯承院长的怂样,就能知道老帅在我军的威望。

刘伯承元帅受人钦佩和爱戴,不仅是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和赫赫战功,重要的是他一身正气,不邀功请赏,不居功自傲,不揽权,不恋位,颇有汉代张良之风。虽然也曾受到冲击,但未受到大的伤害,后来他也是远离权力中心,担任的都是一些虚职,相比于其他三个野战军的主官彭德怀、陈毅(粟裕)、林彪,不能不让人佩服刘伯承元帅的大智大识,他让自己平稳祥和度过余生,高寿善终。功勋卓著而又安然自保,从古至今的文臣武将,能做到的不多。


我是历史的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在封建社会,每一个王朝的更迭之中,总会出现一些不世出的将才。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就算有,也是小心翼翼的苟活。

毛主席带领的党的领导人建立的新中国,完全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改写了过来。 一大批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在建国以后又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余力。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第一大将粟裕将军!


  1. 从坎坷求学到入党干革命。粟裕出生于1907年湖南的会同县伏龙乡,1925年曾到省立师范学校学习,后转入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1927年粟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他屡立战功,历任班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参谋长。
  2. 整个抗日战争十四年,粟裕练就了过硬的指挥本领。无论是在国民党的“围剿”战争还是史无前例的长征,到陕西根据地共同抗日后的抗日战争,粟裕作为指挥员,打了大大小小许多的战役,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 解放战争奠定“军神”名号。1946年,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粟裕率领3万余人取得了了歼灭敌军5万多人的战绩,是解放战争初期重大胜利之一。苏中“七战七捷”一举奠定“军神”的名号,毛主席亲自发贺电评价: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7年孟良崮战役,粟裕率军全歼国民党的王牌师74师。48年粟裕任华东野战军总指挥,全歼济南守敌10万多人。尔后在1948年著名的淮海战役中,粟裕用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
  4. 建国后,粟裕担任总参谋长的职务,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粟裕大将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历史上有哪些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人?(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粟裕(1907-1984),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

粟裕顾全大局,团结同志,胸怀广阔,谦逊质朴。身为共和国第一大将,被称为“无冕元帅”,他一生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即打天下的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前一个年代,粟裕从一名普通的班长一步步走到野战军的统帅,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六次负伤,功高如日月。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对粟裕言听计从,粟裕的战略思想和军事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后一个年代,粟裕由毛泽东亲自点将,进入中央军委统帅部,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以军事家的雄才大略,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对新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提出了未来反侵略战争方略,有效履行了统帅机关的职责。

粟裕先后6次负伤,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淮海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据统计,在近4年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毛主席1961年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刘伯承元帅曾评价粟裕:“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与粟裕卓越战功相辉映的,是他光辉的人格魅力。粟裕曾三次“斗胆直陈”,力促战局改变。

第一次“斗胆直陈”:1946年夏,中央军委要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粟裕以个人名义发电中央军委,毛主席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苏中战役发起后,为增加兵力,确保胜利,7月25日至8月5日间,粟裕先后3次向中央发电建议调淮南的五旅至苏中参战,终获同意。其中第三封电报(8月5日电)以“斗胆直陈、尚祈明示”结尾,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斗胆直陈”:1948年1月初,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配合刘邓大军行动。粟裕认为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胜利进程。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电文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慎重。但中央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决策,粟裕深知对中央已经确定的战略决策,不宜轻易提出不同意见。但他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中央的参考,这是第二次。

第三次“斗胆直陈”:1948年4月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电文最后说“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中央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对粟裕的这一次“斗胆直陈”, 周恩来后来评价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3次“斗胆直陈”,不仅体现了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能够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形势,敢于提出正确意见的胆略和胸怀,更充分体现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和人民解放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和一名共产党员淡泊名利、无私无畏、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坚强党性。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泽东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泽东认为粟裕必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并称:“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从总参谋长位置退下的粟裕,后来也是远离权力中心,担任一些虚职,相比于其他两个野战军的主官彭德怀,林彪,粟裕的智慧让人钦佩,他安详的度过了自己的余生,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功勋卓著而又安然自保,古往今来像粟裕这样的将军不多。


葛大小姐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一般都很少得到善终,即便皇帝不杀你,你也会胆战心惊,犹如惊弓之鸟。而有一个人,不但能继续得到皇帝的重用,还忍辱负重数十年后成功发动兵变,夺取政权,为建立自家王朝打下基础,纵观几千年的历史,真乃第一人。


他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的知名度不亚于同时期的曹操和诸葛亮等人,更因为司马懿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蛰伏,使得他欺骗了曹操、曹丕、曹睿爷孙三代君主,并且在曹芳时期发动政变,控制局势,成为了三国后期最大的权臣。


其实曹操时期的司马懿,算不上多么出色的军事将领,首先是曹操的军事才能碾压了和他同时期的大将,再者就是曹操时期,人才辈出,曹操还是优先重用自己更加信任的曹家人和夏侯家人,使得司马懿只能作为一个替补队员出场,没什么出彩之处。



在曹操眼中的司马懿,是一个不成气候的人物,绝对想不到司马懿会成为曹魏家的掘墓人,但这一点早在郭嘉死前就看出了司马懿长有反骨,建议曹操将司马懿处死。可雄才大略的曹操不置可否,毕竟当时的司马懿完全看不出有取代曹魏实力的野心和能量。


不过曹操死前还是交代曹丕,要好好防范司马懿。可是我们知道在曹丕时期的司马懿,已经走上了权力的快车道。曹丕不但重用司马懿,而且司马懿也通过军功控制了更多的军队。但是在曹丕心中,还是有信心控制住司马懿的。



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也知道功高震主这句话,所以做人低调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出自己对曹魏政权的忠心,使的曹丕和曹睿都很放心他,似乎司马懿从未有过抢班夺权的野心。

可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后,一切都变了。


由于司马懿和曹爽同是托孤大臣,但曹爽是曹氏宗亲,自然想做到一家独大,于是在架空司马懿的同时,也把朝中的要害职务都交给了自己的心腹。在曹爽大权独揽的十年时间里,曹爽的行为可谓是天怒人怨,百姓怨声载道。而身为士族领袖的司马懿则卧薪尝胆、隔岸观火,在等待时机。



公元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去祭祀高平陵,装病的司马懿立刻发动了政变,用3000死士夺取了大权,诛杀了曹爽三族,史称“高平陵之变”。此后的司马家族牢牢控住了朝政,历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再到臭名昭著的司马炎手上。


回到头来我们看,司马懿功高震主的同时,为什么还能成为终结曹魏政权,除了草包曹爽这个重要因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的长寿。


当年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已经是70多岁的人了。要知道,那是在公元249年,也就是距今1700多年,在那个人均寿命只有30岁的时候,70岁可真的算是长命百岁的代名词了。



但即便有司马懿父子三代人的经营,再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从日后来看,司马炎并没有得到司马懿等人的真传,而新生政权对于华夏儿女们,只是几百年深重苦难的开始。


对此,你认为司马懿是一个成功的人吗?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功高震主,却善终。我想起了白起和王剪这一对立面的秦国大将。


长平一战,白起成“杀神”,终其一生,大小七十余战,零败绩收场,号称“战神”。有人统计过,战国战死的人,一半和白起有关。

但他被赐死在杜邮。

秦王到嬴政这代,历史选择了王剪和王贲这对父子。早在嬴政举行成人礼,嫪毐兵变时,王剪领兵镇压,后参与灭六国之战。


最精彩的还是灭楚国,李信说:“王,给我二十万大军灭楚。”但王剪坚决六十万。嬴政考虑会儿,选择了李信,王剪称病归家。没想到,嬴政再次跑到频阳,请王剪出山,肩负灭楚重担。

攻下楚国国都后,王剪即刻上书,告老还乡,急流勇退。


两人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二,但结局显然很大不同,王剪最终善终了。司马迁曾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来评价二位。

这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张良号称谋圣,国士无双,助刘邦夺取天下,被称“汉初三杰”,相比起韩信,他也善终。


另外李靖也是个代表例子,李靖号称“唐初军神”,不光会打仗,还著作出众多被后人所称赞的兵书。

两月不到,他平定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由此崭露头角,然后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李渊曾夸耀李靖,“古代白、韩、卫、霍四大名将,无一人比肩李靖,是让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疾。”

贞观四年,李靖击灭东突厥,一雪前耻,迎回萧皇后。之后又在贞观八年,攻灭吐谷浑。这两次出征,李靖足已功高震主。

但先是御史大夫萧瑀弹劾李靖治军无方,李靖被训责,后是高甑伙同唐奉义污蔑李靖谋反。从此,李靖阖门自守。


一些兵士抢夺颉利可汗帐前的珠宝,多大点事?李靖会谋反吗?最终查出来纯属虚假。但是李世民已经猜疑了,估计和李靖谈谈心,李靖收敛,闭门不出,谋求善终。

等等例子,作为臣子应该主动谋求“急流勇退”之道,该低调还是低调。大清相国中,陈廷敬等、忍、稳、狠四字后加一个“隐”字,不无道理。


史小二记


功成身退,首推张良!

张良,子“子房”,为汉初三杰之一。在秦朝末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张良辅助刘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创造了一段传奇佳话。但是刘邦身性多疑,汉王朝建立以后,那些曾经立下汉马功劳的将军大臣一个个被刘邦屠戮殆尽。这其中的韩信尤其让人扼腕叹息。


但是张良却与同时代的那些功臣不同,他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急流勇退,最终功成名就而又得以善终,成为一个传奇。现在就让我来大家详细了解一下这为传奇功勋的一生:

【张良的背景、生平】

张良,一位汉初时代不可避免被提及的杰出谋士。而假如说汉刘邦阵营没有张良,是否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未可知也。



张良出生于韩国(今河南新郑),家中世代在韩国为相,祖父张开地为韩国三朝宰相,为韩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父亲张平依旧担任了两朝宰相。张家的家史、命运,便是韩国的国史、命运,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覆巢之下岂有安卵,韩国灭亡的同时张家也就宣告着覆灭,张良从此流落在外,誓死与秦敌对。

【张良事迹】

张良对秦国有着疯狂的仇恨,这种来自家国的危亡时刻充斥着张良的内心。为了复仇,张良散尽家财,谋得武士意图刺杀秦始皇,但是失败。



在秦末动荡开始之前,张良偶然间获得了黄石老人的教导,得到“黄石天书”。而秦末动荡,农民、贵族纷纷起义的时候,张良以自身之所学投靠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之下,刘邦从小到大,最终击败项羽,成为了第二个“秦始皇”。而张良最终也得以名垂青史。



但是张良却在一切都安定之后,深得黄老之学的他选择离开官场,离开刘邦,云游四方。而正是张良这种云淡风轻的性格,最终使他得以保存自己的性命,成为了功成身退的一位传奇。

【结尾语】

刘邦说:夫运筹帷幄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一句话就是对张良的最好肯定。张良以其杰出的谋略,获得世人的崇敬;以淡泊的性格,得到了所有人的敬佩。而张良却也可以称为虽功高盖主,但也功成身退的第一人!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历史上很多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往往因功高震主引起皇帝猜疑,而落得抄家问斩的下场。

但历史也不是绝对的,在隋唐时期就有一这么一个人,虽其貌不扬被唤作阿丑,但却被誉为大唐第一福将。看到这儿,相信看过电视剧的朋友们应该猜出来了并且对他很熟悉,没错,他就是程咬金。但我们今天讲的是历史上的真实的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唐朝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主要功绩

帮助唐朝南征北战一下赫赫战功。

隋朝末期,天下大乱,各路反王者起兵反抗隋朝,而程咬金这个时候先加入了瓦岗军、后投王世充,最终归顺大唐,并跟随李世民先后破宋金刚、擒窦建德、最终降王世充,帮助唐朝扫清统一的障碍,并以功封宿国公。



一心追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力助秦王继承大统。

唐朝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玄武门之变。而秦王李世民正式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史称唐太宗。而程咬金则是全程参与玄武门之变,力保李世民登基。

而历史上那些曾经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的武将最终的结局都不太好,但程咬金是个例外。并且在玄武门之变后,程咬金被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享受实封七百户。

力保太子李治继承皇位

在李世民驾崩,程咬金自翠微宫奉敕统率飞骑军护卫皇太子李治回朝继位,并在左延明门外连续宿卫三个月。

可以说程咬金为了李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多次力保李唐王室能顺利继承王位。是李唐王朝的大福将。


讲历史的仓鼠洋


一,诸葛亮,在劝刘备为汉中王的劝进表里,劝进大臣依次是马超、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马超排在第一,主要是马超原来跟刘备一样是一方诸侯,而诸葛亮是排在关羽和张飞之前的。

刘备进益州后,得到五百黄金、一千白银、五千万钱、千匹锦的赏赐的共有四个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并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刘禅称帝之后,再加益州牧,蜀汉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诸葛亮来处理,这个时候诸葛亮已不仅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换主了。诸葛亮虽然是权臣,但他是一个忠心的权臣,自然不会像曹操与司马懿,去抢刘备的江山,最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终。

二,王翦,王翦是秦国名将,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为四大名将,但是白起被秦王所杀,李牧被赵王所杀,廉颇被迫离开赵国,跑到魏国去,最后病死于楚地,只有王翦的结局是最好的,因为他会审时度势。

秦灭六国里,功劳最大的是王翦、王贲父子,六国几乎被王翦父子所灭,当秦王赵政将六十万秦军交给王翦的时候,王翦知道秦王赵政是很犹豫的,因为这个是秦国的全部家当,秦王赵政是很担心王翦的,毕竟只要王翦有野心、反心,那么秦王是要换人的了。

正因为如此,王翦就向秦王赵政求田问舍,不断的派人去向秦王赵政索要田地与屋舍,这样子,秦王赵政才彻底放心,王翦也最终率领秦军打败了楚国,当他得胜的时候,他选择的是归隐山林,没有再率军打仗了,自然得以善终。

三,萧何、张良为什么要将他们两个放在一起呢,因为他们两个是汉初三杰之一,而且另外一个韩信,也因为功高震主,最后被吕后杀于长乐宫的钟室,萧何是通过自污的方式,多买一些田地和屋舍,代表自己没有野心,虽然被刘邦下了狱,但是没多久还是放了出来,最后得以善终。<strong>

而张良,更是简单明了,在帮助刘邦取得天下的时候,刘邦想要赐给他三万户的时候,他选择了拒绝,只要了小小留县做为自己的封邑,因为这是他与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张良之后选择了归隐山林,但是在刘邦要废立太子的时候,他又出来说话了,后面还帮吕后出主意,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最终刘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住了。


历史简单说


在这里说的功高震主却得善终,我认为,不仅仅要死的风风光光,还要子孙后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气也没受损失。因此,魏征、霍光、张居正、多尔衮等人就不符合这个标准了;像霍去病这种,二十三岁就暴死,死后就被夺掉封爵的也不能算。粗粗算一下,大约有这些人:

1、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死以后,不要国家一切抚恤,只把武乡侯的爵位留给了儿子诸葛瞻。而诸葛瞻也真没辱没自己武侯的封爵,和自己的儿子为蜀汉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可谓三代满门忠烈。

2、郭子仪:郭令公是毫无疑问的中兴李唐的名将,是再造唐朝的元勋。相比于他的战友李光弼,郭子仪能屈能伸,能妥善处理好和上下级的关系,最后也能够得以善终。

3、李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每次出山都能帮唐朝解决燃眉之急,而后却又飘然离去,这样的名相,是可以和郭子仪争辉的。

4、徐达:当之无愧的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四百年后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大功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在大杀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善终(不是吃烧鹅死的),其子徐辉祖也是一代名将,女儿徐皇后更成为了国母加太后,可谓荣宠备至。

5、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为清朝续命五十年,却能够急流勇退,解散湘军,还能妥善处理天津教案,还培养出一位外交家儿子,实在不辱没“曾圣人”的名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