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的早餐文化,寻找烧麦的前世故事

内蒙的早餐文化,寻找烧麦的前世故事

烧麦,又称烧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美食,也是上班族日常的早餐,但是好像没有几个人可以说清烧麦,为啥叫烧麦,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解密烧麦!

烧麦的历史由来:

烧麦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已有烧麦的出现,史料记载十四世纪高丽出版《朴事通》中,就有关于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的记载,一直流传到现在。

内蒙的早餐文化,寻找烧麦的前世故事

相关典故烧麦一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早年的烧麦都在茶馆出售,食客一边喝着浓酽酽的砖茶或各种小叶茶,吃着糕点,一边就着吃热腾腾的烧麦,故烧麦又称“捎卖”,意即“捎带着卖”之意;也有人说因为烧麦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烧美丽”;还有一种说法是,烧麦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边象快熟的麦穗,随改名为烧麦。现今烧麦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约定俗成叫“烧麦”。

内蒙的早餐文化,寻找烧麦的前世故事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远扬,身价倍增。

内蒙的早餐文化,寻找烧麦的前世故事

另有一种说法是针对羊肉大葱烧麦的。

据说烧麦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绥远,也就是现在内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时,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召,有哥俩儿以卖包子为生,后来哥哥娶了媳妇,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归哥嫂,弟弟在店里打工包包子、卖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饱以外,再无分文,为增加收入今后娶媳妇,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就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卖,卖包子的钱给哥哥,稍卖的钱积攒起来,很多人喜欢这个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卖”,后来名称演变,向南传播就改叫烧麦了。

内蒙的早餐文化,寻找烧麦的前世故事

现在呼市旧城人称它为稍美。吃它也很讲究,吃前要吃一些当地的点心,作铺垫,吃后要喝砖茶,其他茶都不如砖茶去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