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历史上荀彧一心向汉,却不投奔刘备,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周显助


荀彧一心向汉,正因如此,不会投奔刘备。

荀彧家族以及他对汉室的忠心

荀氏是颍川郡望,是绝对的大族世家,和袁绍家族一样。荀彧的祖父荀淑很有清望,生下八个儿子,世称“八龙”,都有声名于当世,其中荀爽做到司空,位列三公。荀氏属于清流,声誉极好,素有忠君思想,与汝南袁氏不同。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在洛阳,曹操讨论是否逢迎天子,大多都不同意,荀彧力排众议,主张迎天子来许,他说: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看到没有,他认为曹操心在王室,有匡扶天下之志,理应迎接天子。

曹操在《三国演义》里被写成汉贼,其实曹操是个天下少有的英雄,看他写的诗文就能知道他的心胸。这个人敢做敢为,开始做官就用五色棒杀了宦官蹇硕的叔父。董卓乱政,曹操立即起兵讨伐。董卓逃到长安,联军都不敢进,是曹操独自引军西进,虽然大败,但能说明他的胆略无人能及。

曹操那时是忠于汉室的,而且是天才少有的豪杰,所以荀彧在公元191年脱离袁绍投奔曹操,那时刘备还是县令级别的小人物,毫无名气。

汉献帝在洛阳,荀彧自然是要曹操逢迎的,而且他没说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顺应民意逢迎天子,这证明荀彧保持了荀氏的忠君思想,然而他因此惹怒曹操,送了小命。

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劝阻曹操不要进国公、加九锡,曹操不满,荀彧处境艰难,在同年忧愤而死。也有说是曹操赐死,当时曹操送荀彧食盒,打开一看,空空如也,荀彧会意,服毒自尽,《魏氏春秋》有记载。

荀彧死前刘备的境况

建安十七年(212年),在荀彧死的同年,刘备正要起兵夺取刘彰的益州。

刘备东奔西跑,不断寄人篱下,就是因为没有一块根据地,这个时候有点气候,正要夺取益州成就自己的大业。

荀彧不选刘备的原因

第一,首要原因就是汉天子在曹操手里,忠于汉室的荀彧当然要选择留在曹操一方。

不管汉献帝有没有实权,荀彧都要留在那里,既匡扶汉室又辅佐曹操。曹操一生都没有成为皇帝的行动,他说,如果真能替代汉室,那就让我的子孙来做吧。荀彧辅佐曹操,既能保全对汉室的忠诚,也能保全对曹操的情谊。

第二,大汉气数已尽,当时有实力的割据势力没有一个忠于汉室。

这个众人皆知,因此诸葛亮才会提出天下三分的《隆中对》,《隆中对》最后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霸业自然是王图霸业,称王称帝;汉室可兴,是说刘备是刘汉宗室,理应延续刘汉天下,这和刘秀兴复汉室是一样的。

荀彧是和诸葛亮一样的聪明人,对天下形势很清楚,既各个势力都不忠于汉室(包括刘备),那为何还要离开曹操去选别人?曹操好歹还是群雄中实力最强大的。

第三,刘备不等同于汉室。

当时大汉宗室多了去了,有名的也有几个,比如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还有幽州牧刘虞,个个根正苗红,名气地位比刘备大了不知多少倍,为何荀彧要看上刘备?再说,天子汉献帝也在,谁能比他更有资格代表汉室?

综上,注定荀彧不会选择刘备。


鬼山枫语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荀彧一心向汉,却跟着曹操这个“大奸贼”混,而不去投奔打着汉室旗号的刘备,这是为什么?

无他,天下大势如此。

荀文若何许人也?颍川荀氏之人,“荀氏八龙”之后,被称为“王佐之才”,是和郭嘉、诸葛亮、张昭等人齐名的顶尖谋士。诸葛亮尚能不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荀彧难道就看不清楚天下的局势吗?汉室倾颓已成定局,他也只能尽自己最后一份大汉臣子的责任“尽人事听天命”。

但是曹操的出现给了他一线曙光。

弃袁投曹

汉室倾颓,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无疑成为国家的柱石。但荀彧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这是为何?

荀彧自投奔袁绍以后,看到的只有广交权贵、蓄养私兵的袁氏,而不是为国家分忧解难的袁氏。这个时候荀彧就已经意识到袁氏的野心,所以一心向汉的他产生了另投新主的想法。

正好这个时候曹操出现了。

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严惩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任议郎时,为前朝窦武、陈蕃鸣冤不平。如今又刺杀董卓,起兵维护汉室。这一切在荀彧看来无疑是大汉最为忠诚臣子的所作所为,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投身于曹操阵营。

事实证明荀彧很有眼光,四世三公的袁氏子弟袁术第一个称帝。

为何不投刘备?

刘备的事业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前期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当曹操大放异彩的时候,刘备还在跟着公孙瓒混吃混喝。

这等小势力还没有进入荀彧的眼中。

刘备真正出现在荀彧视野当中,应该是在得到徐州之后。但是徐州没守住,刘备还被曹操带回许昌。虽然在曹操眼里刘备是个人物,但荀彧不会看好一个连地盘都守不住的人。

汉室宗亲就能让荀彧来投吗?

别的不说,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那个不是汉室宗亲?那个不比刘备的势力雄厚?但这些所谓的“汉室宗亲”都干了什么,屁事没干反而借着汉室的名义积蓄实力搅动天下风云。所以说荀彧是个明白人,不会见到一个不值钱的皇叔就俯首称臣。

历史浪潮中的迷茫人

每当天翻地覆,世道革新的时候,就会有一大批知识分子陷入迷茫。

就是因为他们有礼仪、知荣辱,乱世降临让他们的理想无处安放。

荀彧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

他一心匡扶汉室,但天下势力都与他的目的相左。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曹操,最后发现其实他们都是一丘之貉。

荀彧的内心是迷茫和痛苦的。

曹操要代替汉室授予他“三公”之职,他愤而拒绝。

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他又冒死阻止。

他知道兴复汉室是不可能的了,但又不愿意自己辅佐的曹操伤害汉室。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也许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


日月当空历史文化传播


荀彧一心向汉,可他不是一心向刘备,他为什么要投奔刘备呢?或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

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刘备是什么身份。他自己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都不去说这个到底是真是假,要知道,从汉景帝到汉末,已经差了三百年,大汉的皇帝都换了快二十任了。像刘备这样的宗室,几乎是遍地都是,他又算的了什么?更遑论东汉的皇室早就和西汉差得远了,他刘备又能和东汉的皇室扯得上多少关系?

再者说,刘备就能代表大汉吗?恐怕不能。实际上,代表汉朝政府的一直是曹操,而在各地流窜的刘备,只好叫军阀而已。一个军阀,仅仅因为他和皇家三百年前是一家,就说自己代表大汉,这未免也太自嗨了。况且,刘备似乎也没怎么亮明自己是大汉的身份,至少在他占据益州之前没有过。

再者说,荀彧也没有投奔刘备的必要。毕竟,他正是因为忠于汉室,才走到曹操身边,和他一起匡扶汉室。而在这个过程中,曹操逐渐成了篡汉者,这是荀彧估计不到的。而在这个时候,荀令君已经和曹操之间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不再是几十年前那个草创基业的年轻人,有家有业的,你叫他怎么割舍掉去投奔那个在成都的刘备?



青言论史


其实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荀彧既然一心向汉,那还不如直接投奔刘备得了。荀彧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有才的谋臣,只不过很多人都将其忽略了,荀彧从小的时候就广受好评,大人们就给予他高度评价,等荀彧长大了,评价就更高了。大家总觉得郭嘉可能是曹操身边最有才的人,实际上从史书来看,荀彧应该要强于郭嘉。

众所周知,荀彧是一心向汉的,从曹操要自称魏公的时候,荀彧便公然站出来反对。荀彧当时是离开袁绍去主动投奔曹操的,当时在外人看来曹操是忠于汉室的,讨伐董卓名动天下,这一点令荀彧非常欣赏。所以荀彧选择了曹操,曹操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名声,手下有不少人,那么这个时候的刘备呢?

说难听点,荀彧在当时可能不知道刘备是谁,当然不会去投奔他了,刘备这个时候还一穷二白要啥没啥,曹操当时还以爱才出名,荀彧这样的人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去投奔刘备的。所以一开始荀彧压根就不可能去投奔刘备。那么有人要问了,后来荀彧知道曹操是个怎样的人之后,并不是真心要帮曹操,这个时候为何不去找刘备。

刘备后来也是名声大噪,手底下有兵有马,可是荀彧也不会去投奔他,前面说了荀彧投靠曹操之前是跟着袁绍的,在那段历史中,忠心是很重要的,如果荀彧后来又投靠刘备,那岂不是和吕布一样成了三姓家奴,这种骂名可不是谁都想背的。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刘备真的就能代表汉吗?当然不能,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三国时期的好汉们,都喜欢给自己找个很牛的背景,刘备也不例外,他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背景,可以为自己找来人脉和一些便利,有不少人因为刘备这个汉室的旗号才来投靠,这一点荀彧很清楚,他是忠于汉室,可并不是忠于拿汉室当幌子的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熟读三国的人应对荀彧不陌生。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其职业生涯中对曹操所起的作用或能与诸葛亮对刘备在某些阶段所起的作用相媲美甚至赶超。对于本文所答之问题,可从荀彧劝谏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的事件中所表露出来的态度看出端倪。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由此可见,荀彧对事业的追求类似于职业经理人,匡扶大汉、择良木而栖、借助好的平台实现心中的抱负应是他的职业操守,而非做某个人的“臣、奴”,当所谓的“开国元勋”。

荀彧选择曹老大而非刘老大,本人觉得是一个机缘的问题。荀彧投奔曹老大是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此时已为一方诸侯,是一个已初具规模又有发展前途的平台,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成为“独角兽”,上市也有可能“梦想成真”。那我们的玄德公在干嘛呢?公元191年,刘备在高唐县令任上,被盗贼攻破,刘备不敌,逃奔青州,投靠青州刺史田楷。之后先任平原县令,后任平原国相。在平原国相任上,194年,时为兖州刺史的曹操进攻徐州刺史陶谦,陶谦向田楷求救,田楷和刘备一起救援陶谦。刘备自己这时候自有兵千余人,路上略饥民数千人。到徐州后,陶谦又拨给刘备四千丹杨兵,驻屯在小沛。也就是说荀彧和曹操在一起3年后,我们的玄德公才有兵千余人,名义上还是打工的,从正常人找工作的角度怎可能此时“弃曹从刘”呢!

那么,在荀彧的人生履历中,有没有可能和机会“弃曹从刘”呢?本人认为基本没有可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荀彧去世的212年,正是刘备攻占益州的时间,那么从荀彧投奔曹操的191年-去世的212年,曹操的公司是日益壮大且独占鳌头,给荀彧的待遇也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担尚书令,封万岁亭侯)。而刘皇叔的公司直到荀彧去世才正式挂牌上市(三分天下初见雏形),荀主人公怎可能“弃曹从刘”呢!


我眼中的斑斓


归附袁绍

荀彧最开始归附袁绍,是随波逐流。

因为荀彧一开始是投奔韩馥的,后来袁绍强多了韩馥的冀州,荀彧就自动归入袁绍阵营了

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投奔曹操

我们知道曹操与刘备一起讨论天下谁是英雄的时候,曹操评价袁绍是冢中枯骨,也就是说袁绍色厉内荏,好猜忌,根本不是雄主。这一点,聪明人荀彧也看出来了,所以他毅然离开了袁绍,转投曹操。

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

当时荀彧虽然还没有真正施展才华,但是曹操慧眼识人,见荀彧来投,把他形容为汉初的张良,这评价非常之高了。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曹操非常看重荀彧,那么荀彧呢?

荀彧同样欣赏曹操,最重要的一点,曹操之前坚定地铲除国贼董卓,这一点比袁绍等人强多了。

我们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那会儿,曹操的表现: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袁绍等人每天喝酒吃肉看美女,曹操看不惯,大声斥责他们。在这之前,曹操已经跟董卓打了一仗,但是打不过。

所以起义兵时期的曹操,绝对忠于汉室,一心报国。荀彧和诸葛亮一样,是坚定的汉室粉丝,所以荀彧才会一门心思为曹操出谋划策。

为什么不投奔刘备

荀彧投奔曹操,是在公元191年,当时的曹操已经有自己的军队和领导班子,那么刘备呢?这一年的刘备,还只是在公孙瓒那里做个小跟班,虽然公孙瓒跟他关系很好,但他们即将面对袁绍的雷霆一击,公孙瓒不是袁绍的对手。

事实上直到5年以后,袁术才第一次听说有刘备这样一个人,那时刘备接手了徐州,袁术率军前来攻打。

袁术前来攻打,先主率军与之相战于盱眙、淮阴一带。

那么荀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公元191年,绝对不知道还有刘备这样一个角色。

至于后来,曹操一次次打赢战役,官职也一步步往上升,一直做到了魏公。公元212年,大臣们上疏汉献帝,建议册封曹操为魏公,并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只有荀彧强烈反对。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

因为封为魏公,也就意味着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你曹操就不再完全隶属于汉献帝管制了。荀彧是察觉到了曹操的不臣之心,可是已经无能为力,更不可能私奔到远在南方,正在入蜀道路上的刘备。


李杜文


荀彧(注意念xunyu,不念狗或),字文若。纵观荀彧一生,虽然一直在跟随曹操,但是他却一心向汉,那他为什么不投奔刘备呢?我来分析一二。

刘备能否代表汉

刘备虽然是皇族后代(刘胜之后),但并不能说明刘备就能代表汉。在我看来,刘备不过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招兵买马,建立一番霸业罢了。有了皇族后代这个身份,无论是招募人才,还是后期称王称帝都要方便一些。如果刘备真的是为了匡扶汉室,那刘备就不会攻打刘璋了,要知道,虽然刘备和刘璋都是旁枝,但刘备似乎更远一些(刘备应该算是旁枝的旁枝的旁枝的,,,,)。如果真的匡扶汉室,为什么还要攻打刘璋,攻打川蜀呢。

曹操的迷惑

荀彧始终以为曹操成立义军是为了匡扶朝廷,安定国家。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不是曹操带兵平叛各处,不知天下会有几人称孤,几人称王了。曹操很好的迷惑了荀彧。但曹操的本意并非如此,因为当荀彧反对曹操晋升爵位为国公时,曹操的内心很不平静。后来荀彧忧郁而死。(魏氏春秋中记载,曹操给了荀彧一个空的盒子,荀彧喝药而死。总之,荀彧之死与曹操相关)

没有时机

即使荀彧真的有心想投奔刘备,可是也并没有机会。刘备投奔曹操的时候地位并不高,后来也是打着讨伐袁术的旗号慌乱之中开溜的,这个时候一来荀彧接触并不多,二来慌乱之中也不可能把荀彧给带走。

荀彧一心向汉,忠心耿耿,如果深处和平年代定能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只是可惜在乱世之中,哪有多少忠于汉室之人呀!


遨游文史世界


建安四年(公元200年)九月,曹操有些心烦意乱。他大营的对面,就是袁绍的“十万大军”,而他呢“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面对这样的形势,曹操有些力不从心,远在许都坐镇的荀彧,急忙鼓励他:“曹公呀曹公,成败在此一举!”

作为三国前期一流的谋士,荀彧为何会为曹阿瞒尽心尽力?

荀彧家世显赫,颍川(今河南登封)人士,自古就有“汝颖多奇士”的说法,他祖父荀淑,在汉顺帝与汉恒帝时期,是当朝有名的才子,担任郎陵令,人称“神君”。育子八人,人称“八龙”。荀彧父亲绲,担任济南相。

正因得益家族的优良血统,荀彧年少时,就被南洋名士何颙评为“王佐才也”,东汉时,很流行专家点评,他们的评价,往往可以左右一个人的仕途,这就是著名的察举制。出身卑微的曹操就是靠着名士许劭的那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名扬天下。

那时,荀彧蒙承皇恩,举孝廉,被授予守宫令职(东汉皇宫里头的初级小官员,主要帮皇帝保管一些御用文房器具,比如封泥、尚书台财物等)

后碰上董卓暴乱,荀彧看不惯,一气之下弃官回家,像他这种出身士族的公子,当官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家族荣耀和梦想。

回家后不久,全家就搬到冀州,因为颍川不合适再待下去,乃兵家必争之地。冀州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荀彧成为袁府的座上宾,荀彧的弟弟荀谌,以及同乡的辛评、郭图都在袁府做官。

但没过多久,荀彧就觉得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此时的曹操在东郡(今河南濮阳)担任奋武将军。

在初平二年(191年)的时候,荀彧就投奔了曹操,曹阿瞒非常开心,称赞他为“你就是我的张良”。


而那时的刘备,因为打黄巾军建有战功,被提升为平原县县令。有次北海相孔融被黄巾余党管亥所围,孔融派大将太史慈突围,向附近的刘备求援。刘玄德很惊讶“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还有个刘备!”。

当荀彧知道刘备的时候,是曹操举荐刘备为“镇东将军”,正准备对抗袁术对徐州的进攻。后来刘备的地盘被袁术拿走,甚至自己的妻儿刘备也没能保住,全都作了吕布的俘虏。

绝望之际,刘备带领残余势力投奔了正在许都的曹操,当时没人觉得刘备会是个人物,荀彧当然也不例外。看得起刘备的估计只有刘玄德自己,再就是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这么深情的告白,当然不是罗贯中自己瞎编的!

由此可见,作为大名士荀彧要挑主公当然得选个风云人物,再怎么选也不会选无名小卒刘备。至于诸葛孔明选刘备,那也是刘备积累些威望值以后的事情。


本草百晓生


荀彧为曹操效力一生,更是曹操得已统一北方的重要功臣。然而在曹操晋升魏公时,两人却突然反目。

原来荀彧的内心一直是忠于汉室的。

忠于汉室为何不投靠刘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分析另一个问题,就是荀彧既然一心向汉,为何当初投奔曹操呢?


早期的曹操,忠心为国,荀彧并没有跟错人

中平二年,荀彧脱离四世三公的袁绍,毅然投身刚起步创业的曹操账下。这是因为当时的曹操正符合荀彧择主的条件。

一 曹操是明主

袁绍声望地盘远胜曹操,荀彧却弃之而去,那是因为袁绍刚愎自用,多谋无断,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主。而曹操不但有雄才伟略,更是一个知人善用的明主。

二 曹操有班底

什么是班底?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部队。想在乱世之中立足,如果连这两点都没有,又何谈救国兴汉。拿什么去救?用什么去兴?

三曹操的忠心

尽管日后的曹操飞扬跋扈,无视天子无视朝廷,却但不能否认从前的他的确是一个心向汉室的忠臣。



要知道第一个兴兵讨董的正是曹操,他也是关东联军中仅有的,真正肯去讨伐董卓的义士。当时的曹操确实是有一颗爱国忠心。

因而一心向汉的荀彧去投靠曹操并没有错,因为曹操是具备兴汉讨逆的条件,而当时的他也是忠于汉室。至于刘备,当时还在乱世中漂泊,势单力薄。荀彧如果投靠他,还不是跟着刘备一起寄人篱下。

曹操的转变,荀彧的无奈



荀彧为曹操提出几次重要的战略规划,也使曹操一步步扫清了强敌。荀彧为的是平定乱世,好还汉室江山一个太平,始终是初心不变。

但逐渐坐大的曹操,早已迷失了他的初衷,那颗忠义之心也不知何时丢却了。汉室朝廷在他眼中也形同虚设,他早已转变成了一个权臣。

对于曹操来说,这种转变是应当的。因为东汉王朝早已腐朽垂危,他靠自己的本事扫清了大半天下,又凭什么继续效忠无能的汉室。那个所谓的天子,又有什么地方能让曹操这种枭雄信服?



只是荀彧知道曹操改变之后,无法接受。他不能接受曹操变成了一个国贼权臣,更不能接受自己这些年的作为竟成了为虎作伥。只是如今的曹操,身居高位手握重兵,坐拥北方雄视天下,早已不是他能改变的了。这是荀彧无奈的地方。

荀彧有去处吗?刘备真的忠汉吗?

荀彧改变不了曹操,为什么不弃曹操而去,转投刘备呢?因为就算荀彧能脱离曹操,天下间也没有人值得他去投靠。

荀彧忠心汉室,可天底下还有几个诸侯跟他一样,也是忠于汉室的?曹操转变的同时,刘备难道没变吗?



刘备打出的旗号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可天子深陷许都之时,他在做什么?他自封汉中王时,又想过天子的处境吗?

在争名逐利的乱世之中,这些军阀豪强们谁不是在为自己而战。只是形式不同,有的是明目张胆的篡汉,有的是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作掩饰罢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霸业,所谓的忠汉扶汉,早已抛之脑后。

即便荀彧去投靠刘备又如何,难道在他进位汉中王时,再被上演一出空盒赐死的悲剧吗?

非是荀彧不肯转投刘备,而是刘备的心早已不在汉室。荀彧所托无人矣。



Ad说

东汉王朝风雨飘摇,诸侯各怀异心。荀彧欲作张良,帮他们扫清六合。可天下大定之后,这些诸侯谁能恪守臣节,忠于汉帝。

没有人!

这不但荀彧悲哀的地方,更是天下所有心向汉室的忠臣们共同的悲哀。

谈三国故事,看天下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正因为荀彧一心向汉,所以他才投靠曹操。

首先刘备和东汉朝廷没有关系,人家献帝还在


,东汉朝廷还在。一个没落的宗室怎么能代表汉朝呢?

而曹操则是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的人,讨董是为了扶汉,起码当时的曹操联合如此多的诸侯,为了讨董甘为前锋,目的就是要扶汉。

荀彧也是非常欣赏曹操这一点,这才投奔曹操。而后他们二人迎朝廷于许都,曹操的军队此时就成了真正的政府军,曹操打下的一切地盘,名义上都是汉献帝的。

而至于其它的只能算是割据军阀,刘备就是其中之一,他打着汉室宗亲,匡扶汉室的旗号行割据自立之实,荀文若早就看出来了,后来自封汉中王,把汉献帝哭“死”自己称帝都很说明问题。所以说曹操刘备都是三国时期的枭雄,曹操青梅煮酒是神预言,不过应该说“天下枭雄,非操与使君耳。”

曹操也不是一开始就想篡汉,况且曹操一辈子也没篡汉。他当初就是想当个扶汉功臣,后来越做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一直到曹操当了魏公,荀彧才知道自己看错曹操了,但是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