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和漢朝比哪個強大?

九臍ACLI7824


宋朝和漢朝,由於當朝皇帝的基因和執政理念的不同。

漢朝重武,一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就能表達一切。

宋朝重文,並立下不殺文人的規矩。正是由於執政理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社會。

漢朝武力強大,宋朝商業強悍有錢。


化學科研民工


從軍事、財政、文化和民生這幾方面做比較的話,在軍事上,無疑是漢朝更強大;在文化方面,漢朝和宋朝各有千秋;其他方面,宋朝則更勝一籌。

軍事

  • 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有29位皇帝,享國405年。

在漢初,軍事裝備仍然以青銅兵器裝備為主,武器的質量也沒有太大的優勢。在接下來不到一百年時間裡,我國就完成了一次軍事裝備上的“大躍進”:銅鐵時代的更替。由此,又把漢劍發展成了超過140釐米空前的長度。

漢軍對外作戰往往主動出擊,漢軍利用武器上的優勢,採取和守城相似的戰術。作戰時,結車為營,佈置大量弓弩手進行密集攢射,同時將弓弩手和裝備各類長短兵器與盾牌的士兵進行陣勢上的排列,互為依靠,大軍列陣前行,弓弩密集殺傷,遏制騎兵突擊,步騎協調,進行陣斬和追殺。這種以弩手為核心、步騎協調的軍陣戰術在漢代發展到了極致。

在漢朝對外一系列作戰中,漢朝的武器優勢與軍事科技對漢軍強悍的戰鬥力所帶來的巨大保障,使得漢軍所向披靡,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勝利。

在漢代,意義重大的戰役有以下這些:

1,白登之戰

漢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匈奴冒頓單于以優勢騎兵包圍劉邦軍於白登山(今山西陽高東南大白登鎮。一說在今大同市東北)的作戰。

2,馬邑之戰

漢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武帝劉徹在馬邑(今山西朔縣)設伏擊匈奴未遂的軍事行動。馬邑伏擊雖未成功,卻揭開了西漢反擊匈奴作戰的序幕。

3,漠南之戰

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武帝三次派出十萬大軍,反擊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右賢王部和伊稚斜的作戰。拉開了漢朝大破胡虜的序幕。

漢武帝有一個衛青已經讓匈奴人退避三舍了,此次漠南之戰,又有一顆將星在西漢升起,此後冠軍侯霍去病將是匈奴人的噩夢。

4,河西之戰

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漢對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匈奴進行的兩次縱深突襲作戰。此戰,西漢採取大騎兵集團大縱深迂迴,遠程奔襲、連續突擊等戰法,使匈奴措手不及,受到殲滅性打擊。

5,漠北之戰

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西漢與匈奴的戰爭中,雙方主力在大漠以北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此戰中,雖然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多,但它在漢匈戰爭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西漢收復了戰略要地河南及秦蒙恬所築長城,使得漢朝的北部邊防線更往北推移辛黃河沿岸,為長安增添了一道屏障,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


  •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有18位皇帝,享國319年。

宋太祖是馬背上打的天下,所以在宋太祖時期文臣和武臣地位相當,且政治攻略一直是採取“進取”的方式。但是到了宋太宗時期,已經成功收復了吳越、泉漳兩地,並靠武力實現了基本統一。當時的軍事策略已經從“進取”漸漸轉移到了“內縮”。也因此,宋朝雖然有為遏制遊牧騎兵而研製強弩等遠射武器,打贏了70%的戰役,也有過白馬嶺之戰、滿城、雁門之戰以及唐河之戰這些全勝的戰役,但在宋朝落幕時,終究落得個“軍事羸弱”的名聲。

這是因為,到了宋真宗時期以及之後的皇帝,他們本是機具文學風采,所以他們更欣賞文臣,卻忽視了文臣的人品道德,導致奸臣當道、官場腐敗。他們認為只需守住上一輩打下來的江山即可,所以出臺了以下幾方面的治國策略,致使軍事力量越來越羸弱:

1,重文抑武、以文治國。武將地位下降,難以發揮能力。

再加上統治者缺少魄力,沒有宏觀的政治格局,更加導致宋朝的衰弱。在宋徽宗時期聯金抗遼時,本來擁有明顯的優勢,宋軍卻沒有成功,也致使金軍叛變,反過來攻打宋軍。由於宋朝統治者一直打壓主戰官員,因此失去了最佳反抗時期。

儘管後來有岳家軍一路衝鋒陷陣,眼看就要收復故地,宋朝統治者卻因一己私心,以十二道“金字牌”責令岳飛班師回朝,再一次與成功失之交臂。

2,軍隊體制異化,採取兵將分離制度:宋朝的將領沒有獨立作戰的權利,極大地抑制了武將的作戰能力。

3,“募兵制”導致兵員素質不高。

《國史大綱》中記載:“募兵終身在營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間四十餘年,實際可用者至多不過二十年,稟之終身,實際既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無用而仰食。”

北宋服役實行的是終身制,但士兵真正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時間,其實也就十幾年而已,其餘時間都靠國家養著。而宋朝軍隊的主要來源又是這四種途徑

“或募士人就所在團立,或取營伍子弟聽從本軍,或募饑民以補本城,或以有罪配吏給役”

我們可以看出,宋朝的士兵人員混雜,多是一些窮途末路、窮兇極惡之人,家境良好的男丁是不會去當兵的,這也增加了軍隊的管理難度,導致軍隊戰鬥力十分低弱。

這種制度的產生,造成了北宋士兵易招難退的局面。軍隊人數龐大但戰鬥力低下。不僅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也給戰爭帶來了隱患。

4,養馬場地和重要防禦地點的丟失,導致宋朝失去了軍事主動權。

宋朝的“燕雲十六州”被遼佔領,這也意味著宋朝失去了第一道天然屏障,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便得依靠騎兵,但是中原已經喪失了戰馬的供養地。也使遼國擁有了長城內的各種農業資源,從而使宋朝對抗遼軍時處於劣勢,宋朝最後才會從經濟大國走向衰落。

如果單單從軍事技術和儲備方面來看,宋朝的軍事力量和漢朝時期相差的並不是很多。之所以宋朝會出現越來越衰敗的情況,主要原因是在於統治者的格局和性格。


經濟

漢朝:

漢朝經濟表現為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農業、手工業發展迅速,商業和貿易和中央集權制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該時期,貨幣的鑄造水平和流通速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從而奠定了穩定的貨幣體系基礎。絲綢之路也促進了漢朝和亞歐各國的貿易和貢品往來,許多商品是中國古人之前聞所未聞的。

漢朝初期,農民大部分是自給自足式的,但已經越來越多的依賴商業交換,交換的對象是坐擁大片糧田的富裕地主。漢代的土地所有制與秦代相同,土地私有,並可自由買賣 。

農業方面,從西漢開始,鐵製農具已經開始成為主要的生產工具。東漢初期,出現翻車和渴烏等水利工具,增加農業生產效率 。著名的農書有《泛勝之書》,裡面提到的相關技術,有效提升農作物的產量 。

手工業方面,西漢前期的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 。到了東漢光武帝在位時,冶鐵業改由社會自營,加上水排的發明,冶鐵業更加發達。銅器雖出現變少,但在兩漢時期仍是重要的金屬器。漆器則是兩漢時期重要的工藝品 。東漢前期時,蠶桑養殖在長江流域和嶺南等地開始推廣,特別是巴蜀地區 。蜀錦更價值連城,在三國時代甚至成為蜀漢一大財源。

商業上,西漢初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不過由於實施黃老政策,對於商人的影響不大 。到了東漢,政府並未制定限制商人獲利的法令,所以商業發展一向順利,但也造成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加深經濟矛盾,東漢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衰亡 。

西漢末期至新朝,王莽推行的一系列幣值改革一度引起了幣制的混亂。到東漢初期,王莽幣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兩漢的商業都會的分佈,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商業活動以黃河流域為主,淮河流域次之,長江流域又次之。漢代的國際交通,西北通西域、西南通海上諸國及印度、東北通日本,其中以前兩者最重要。

宋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北宋的年收入一億六千貫,當時的GDP佔世界的80%。就連半壁河山的南宋年收入也有一億貫,分別是明朝的10倍和六倍。而清朝是在擁有了近代工業以後政府收入才與北宋持平。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日本宋史學家宮崎市定認定:"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後得多,但是以後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於世界最前列。然而由於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展了。"

在農業方面,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著很大的發展。不僅修築長堤,還擴大耕地面積、引澱泊水灌溉,種植水稻、茶樹等經濟作物,獲得豐收。

在手工業方面,制瓷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個空前的成就。造紙、印刷、製茶以及火器製造等業,也都相當發達。

在礦冶方面,金、銀、銅、鐵、鉛、煤的開採冶煉規模都相當大。突出表現在開採冶煉規模的擴大和產量的增加上。

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北宋定都開封,東南漕運十分重要,船隻是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加之海外貿易興盛,便促進了造船業的進步。南宋時期,造船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那時還普遍製造車船:車船裝有輪子,用腳踏輪,激水而行。

北宋時,絲織業逐漸形成江浙和四川兩個中心, 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南宋時,絲織技術有新的提高。蘇州、杭州、成都三個著名的官營織錦院,絲織品種類繁多,產品精緻美觀。

北宋時期,在官私手工業作坊中,工匠的身份、地位有了變化。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縛已經有所鬆弛。

隨著紙幣的出現,給貿易活動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宋代的商業高度發達,就連佛門也不例外。因戰爭關係,宋朝的西北陸路交通時斷時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依賴東南海路交通。

從以上幾方面看,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生產力水平已達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點。

不難看出,宋朝和漢朝相比,它的商業貿易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的平均收入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

文化

漢朝:

漢朝文化又稱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受到了東西方的現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羨慕。但是兩漢文化的形成較之中國上古時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較晚的,它的形成基礎則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

1,在文學方面,漢朝的著作以賦著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有《甘泉》《羽獵》;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

2,詩歌:中國西漢初至東漢末大約400年間的詩歌創作,包括文人創作和民間歌謠,以兩漢樂府和東漢末年的文人五言詩成就最高。漢代詩歌是在《詩經》《楚辭》和秦、漢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致經歷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從四言體到五言體、從騷體到七言體、從敘事詩到抒情詩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楚辭》之後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

3,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書·樂志》和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代文人詩主要保存在《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南朝梁蕭統《文選》、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中。逯欽立輯有《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

4,楚歌:與漢樂府民歌比較,漢代文人寫詩的很少。西漢文人詩主要有以劉邦《大風歌》為代表的楚歌,傳統典雅的四言詩以韋孟《諷諫詩》等為代表。直到東漢時期,在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才開始出現。班固的《詠史》是第一首文人五言詩。 其後文人五言詩如雨後春筍,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婦詩》、趙壹的《刺世疾邪詩》等。其中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最高成就的,是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大都是些失意文人,詩中所抒發的大都是他們失志傷時、離愁別怨及人生無常的憂憤情緒,在藝術上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因此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詩的典範。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稱譽它為"五言之冠冕",給予極高的評價。

5,散文:兩漢散文創作的成就很高。漢初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散文,思想敏銳、直言時弊、文采飛揚。後期至東漢的散文雖有駢偶化發展的傾向,但能夠保存漢初關注現實,指摘時弊的文風。

6,史書:

《史記》: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國偉大的文學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記敘歷史的著作。它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它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漢書》:《漢書》是東漢時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歷史著作,由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它起自漢高祖劉邦,止於平帝、王莽,寫了西漢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 。

宋朝:

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等俗諺都是出在宋朝。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碩果累累,為篩選官員而建立的科舉考試推進了教育制度的發展,印刷品的廣泛流創促進了文學的交流與對藝術的鑑賞,景德鎮瓷器的高度繁榮,與唐朝不同,一般的官員都具有學者、詩人、畫家、政治家的特質,喜愛字畫,善於詩詞,收藏古董。一般百姓鍾愛戲曲,酒家林立菜式繁多,市場上充斥著各類衣服鞋物。

宋朝文化空前進步,各個領域碩果累累,享譽千古,對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明人宋濂謂:"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

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六位,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

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

理學家北宋二程:程頤、程顥。

南宋東南三賢:朱熹、張拭、呂祖謙。

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

在宋朝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宋詞”也成了我國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標杆形象。

相比之下,從對後世的影響來說,漢朝文化和宋朝文化都各有千秋。

民生:廉租房制度

漢朝:

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后就採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佈:將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一樣,均不得買賣。其後,改革幣制、官制,規定鹽鐵官營,山川河流收歸國有。

王莽還曾實行廉租房政策,供貧民居住。

王莽雖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富有遠見卓識的社會改革家,但他的措施雖然對農民有利,卻得罪了皇宮貴族、地主等人的利益,以至於皇宮貴族和地主聯合一來反抗他的措施,出現了許多的貴族反抗起義。因而,他的政權存在16年就結束了。

宋朝:

在宋朝,雖然房價很高,但朝廷為了緩解供求矛盾,保障臣民正常生活,穩定社會,便實行了“廉租房”制度:

由工部負責,用國庫撥款修建大量官房,再廉價向臣民出租,而管理工作(招賃、收租和維修等)則由"店宅務"專司負責。這種做法起始於京城,之後陸續推廣到各州縣,並一直延續到南宋。

大宋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不僅在正常年景下價格相對便宜,而且在災荒時節還減免房租。

宋英宗治平年間下詔:"州縣長吏遇大雨雪,蠲僦舍錢三日,歲毋過九日,著為令。"

詔書的意思是:若遇風寒雨雪之災,官房月租可免去3天,最長可達9天。

熙寧二年,開封遭遇雪災,宋神宗下詔:"老幼貧疾無依丐者,聽於四福田院額外給錢收養,至春稍暖則止。"

這份詔書的意思,其實就是,遇到特殊情況,部分百姓是可以依法白住的。

無論是漢朝的廉租房制度,還是宋朝的廉租房制度,目的都是解決民生問題。從延續的時間來看,還是宋朝的百姓得到的實惠多得多。

不知朋友們對漢朝和宋朝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探討。


名人史海觀心閣


我是北派說書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起先呢,說書人曾經也是大漢帝國的鐵桿粉絲,也是大唐帝國的鐵桿粉絲,畢竟嘛這兩個帝國皆為中國歷史上,將遊牧民族打得嗷嗷叫的主兒,而且到後來這兩大帝國的崩潰,皆為太過強大而內部分裂而造成的,所以漢唐盛世,就成了人們口中,華夏最為強大的體現,在這裡我就為宋朝鳴不平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為何漢唐會強大起來,漢唐時期,皆為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兩國的前期,皆使用了韜光養晦的政策,知道後來時機成熟,將這些遊牧民族直接打散打殘,但是戰爭終須用經濟作為支撐的,所以漢朝征討匈奴雖然見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漢武帝卻將父親、爺爺積攢下來的財富揮霍一空。也就是說,萬事皆有兩面性。

至於唐朝,我們也就不說了,畢竟是在盛世之下搞垮的突厥。

我們直接跳到宋朝,我們來看看宋朝的疆域,當年的北宋在高祖趙匡胤的手中時候,燕雲十六州是打算收回來的,但是當時趙匡胤死的早,沒有搞成,燕雲十六州一直被遼國控制,這就意味著,北宋當時一直處於戰略守勢,無奈被遼國幾次俯衝趕到了黃河南岸。

百年後接著宋金聯合搞掉遼國,金國答應用燕雲十六州其中的幾個州換的,結果金國人的話還不能信,甚至還抓了北宋兩個皇帝,這就是後來的靖康之難。

百年後有趣的一面又出現了,南宋和蒙古軍隊聯合滅了金,結果元人和金人一樣,都喜歡騙人,最後崖山之戰中,南宋滅亡,宋朝國祚319年,我們再看看除了漢朝的405年外,清朝267年,唐朝290年,明朝276年。宋朝在面對沒有長城守護,沒有良好的馬場,能夠堅持這麼久,並非沒有道理的,你若問起宋朝和漢朝哪個強大,說書人只能說,各有千秋,但是宋朝的整體實力略勝一籌。


北派說書人


分析一個朝代和國家強大與否在於它的制度,只要它的制度不行即使有百萬雄兵金山銀山也無濟於事,終究會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宋朝與漢朝沒法比,雖然歷史書上都把秦朝以來到清朝結束都定義為封建王朝,但嚴格的講秦漢屬於封建王朝,唐朝屬於皇權和官僚與士族門閥權力相互平衡的時代,宋朝到清末的中國就是個官僚寄生於皇權的黑暗時代

秦漢的強大也在於制度,這時候的封建時代地方軍閥有行政權和軍權,所以能因地制宜繁榮經濟,如果遇到外敵或則內亂,地方官員們可以就地解決問題,並且那時候漢人民風強悍,有一漢頂五胡之勇,這就是三國時期內部戰亂不斷,魏國一方面要參與中原爭霸還能輕鬆解決外族入侵的原因,況且漢末北方遊牧民族並不弱。所以後人在評價漢朝滅亡的原因時經常嘆息“漢因強而亡”。沒辦法地方軍閥在不斷內鬥中逐漸不服中央統治,最終漢王朝被曹操父子借殼上市。

唐朝強盛也是事實,地方軍閥在科舉制度的推行下逐漸把士族門閥邊緣出決策層,但依然有一定的行政權和軍權。宦官和外戚輪流專權的表象下是王朝中央權力結構的不穩定,唐朝經濟繁榮昌盛,軍隊雖然不如秦漢但遠比後朝厲害。地方官員的行政自由決定了這個王朝的繁榮與否,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如果都由中央集權衰退是必然的,但如果軍閥權力過大必然肢解國家,王朝也就到了盡頭。

宋朝吸取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教訓,配合科舉制度的加成,中國在這個朝代就迅速完成了從封建社會向官僚社會的轉變,地方軍閥和官員被徹底踢出了決策層,幾乎杜絕了軍閥叛亂的可能,雖然軍閥沒有叛亂的能力,但內部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不斷折磨這個王朝。北宋靖康之恥,南宋蒙古入侵乃至後來的明朝清朝都是這個王朝帶給人民的災難,搜刮了民脂民膏卻欺壓人民,然後以恥辱的方式滅亡是值得後人反思的。有什麼資格與秦漢相提並論。

南宋滅亡前的襄樊大戰,襄樊軍士依託城內軍民浴血奮戰,前來救援的幾十萬大宋軍隊無法突破蒙古軍隊包圍圈,反而張順張貴臨時組織起來的3000民兵作戰勇猛,不僅突破了蒙古大軍防線而且運送了大量物資,但幾千人對整個戰略影響不大。

再說明朝的土木堡事變,幾十萬精銳被操後路後瞬間崩潰,其中有吊打蠻族騎兵的三大營,然而於謙臨時組織的烏合之眾卻能和蒙古騎兵展開野戰,並且還能戰勝。松錦之戰,洪承疇的十多萬大軍被操後路後瞬間崩潰,而他帶領的幾千人被圍困後卻能堅持半年。

制度決定了士兵會不會往前衝,歷史告訴我們,只要中國人發自內心的保家衛國就能做到一漢頂五胡。古代王朝不停的欺壓老百姓,士兵也是老百姓,士兵不會為了欺壓自己的人賣命,因為保家和衛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邊欺壓士兵的家人孩子,一邊讓他們為你賣命,天下哪有這種好事。宋朝和後面的明朝清朝不亡沒有天理。宋朝即使不亡於外族也會被農民起義終結生命。






浪花濤濤哥


肯定是漢朝強大!

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強漢盛唐”的說法,大漢帝國能夠被譽為“強漢”,究竟有多強?千年之後我們已無法親眼看到,只能從史料中窺見一二。或許我們能從這幾句歷史上最霸氣的話語中,能夠感受到強漢那種君臨天下的自信。

漢朝疆域

1、"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這句話出自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因其因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漢武帝征伐匈奴戰爭中橫行北方,無人能擋,並打通河西走廊。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績,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府第,然而卻被霍去病斷然拒絕,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彰顯了漢朝帝國的鐵血軍魂。

2、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出自漢元帝時名將陳湯奏摺。全文如下: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陳湯,在大勝北匈奴郅支單于後,寫給漢元帝的上奏之折,應該說,這是漢朝歷史上最霸氣的一道奏摺。而郅支單于“有幸”成為被漢朝殺死的第一個匈奴單于,也是唯一一個匈奴單于。

3、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語出漢宣帝定胡碑。

漢宣帝應該說在我們常人的觀念中存在感並不強。但若論國家治理能力、軍事能力卻在西漢帝王中無人能出其右。即使是千古一帝的“漢武帝”也不遑多讓。漢宣帝在位期間第二年便發兵16萬北擊匈奴,並一舉擊潰匈奴。神爵二年,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自此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正式納入漢朝版圖。張騫之始,鄭吉之終,漢武之願,漢宣實現。

強漢之所以稱強,不是人吹出來的,是大漢鐵騎打出來的。也正因為此才有了漢宣帝這塊“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定胡碑”,而這“定胡碑”也是鐵血大漢的最好詮釋。

4、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這句話出自漢昭帝時傅介子之口。漢朝建立絲綢之路後,西域諸國國都臣服於西漢。但漢昭帝時期,龜茲和樓蘭卻屢屢聯合匈奴,殺掉漢朝的使官,搶奪金銀財寶,使漢朝顏面盡失,並影響到漢朝對西域的管轄。為了挽回顏面也為了鞏固西域的穩定,傅介子主動請纓出使樓蘭。

也就是這次出使過程中,傅介子在對方地盤將對方國王斬殺,並且還發出了威脅之語:王負漢罪,天子遣我來誅王,當更立前太子質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動,動,就滅你們國家。”






中國古代自秦以後,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和漢比,不然我們為何叫漢族?咋不叫秦族?晉族?明族?

不過大宋雖然有黑點,但哪個朝代沒黑點?大宋的很多優點,足以碾壓魏晉,煌明,以後有時間慢慢聊吧

總之,四百年大漢是中國歷史上頂級的王朝,三百年大宋也是了不起的王朝。要嘿,請去黑魏晉和蝗明這些倒數王朝。



名揚遠航


大家好,我是歷史太傅。我覺得漢朝更強大。

漢朝是一個我們漢民族形成和興起的朝代,現在我們為漢族,實際上就是漢朝人的說法的延續,在漢以前,我們說的都為各國人,這些國家在周朝800年中已經初步分裂成為文字、度量衡等等都不同的民族,在秦統一後消除了各國的民族文化和影響,漢繼承了這樣的結果,在一個民族的形成的初期,民族的凝聚力都是最強的,而且對於少年的朝氣和冒險衝勁兒。

宋是在漢族經過了唐朝的繁榮,經過了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民族又在這樣的混亂中融合了大量的外族,到了宋朝應當是民族的中年時代了,以後的老年時代的屈辱就不說了,其後是中華民族的新概念和民族復興了。一箇中年的民族的特點就是在於寬容和不惑,宋朝是對於各種思想和文化最寬容的時代,同時作為中年人需要的已經不是開創而是安定了。

漢朝的老百姓是很善戰的,到漢武帝時期,戰國時代也就是過去了50多年,就如我們現在看解放戰爭和二戰一樣,在戰國時代,中國的戰爭與後來的朝代有很大不同,國王可以輕易的徵集舉國男子參戰而不會受到多少的反對,因為那個時候戰敗會被屠城,即使不被屠殺,也是要被抓去當奴隸的,這也包括你的孩子和女人,但是如果取勝,就可以搶來財富、女人和奴隸,立功了以後還可以免自己和親屬的罪刑和勞役,這樣的差別,使每一個人都有極高的戰爭熱情,在史書記載,秦王要開戰,是舉國老百姓歡呼雀躍的。

而此時的戰爭,武器是老百姓自己製備的,糧食也是自帶乾糧參戰,漢朝也是一樣,這一點我們看《木蘭辭》就可以知道,花木蘭從軍要四處買戰馬和兵器,對於每一個士兵而言,自己的武器裝備好,自己在戰場上生存的機會就大,國家不用為戰爭準備特別多的資源。

而且這些士兵從戰國走來,每個士兵有很強的戰爭格鬥技巧,就如當年的遊牧蒙古一樣,國民對於戰爭的掌握程度也是很高的,漢朝是唯一的外戚專權統兵取得勝利的朝代,衛青、霍去病等等都是外戚和男寵,起家於奴隸的少年時代,中國其他朝代從這樣底層起來的人物對於帶兵是完全外行的,外戚統兵是災難,原因就在於漢初的時候,老百姓對於軍事的瞭解和掌握程度是非常高的。

而宋朝就大大不同了,宋軍的作戰是老百姓很反對的事情,兵役是非常重的負擔,老百姓一般是傳統的農民,沒有任何戰爭和格鬥的經驗,統治階層為了統治的穩固,對於老百姓的練武採取了各種各樣的限制措施,尤其是對於統兵打仗的問題,這些知識成為了禁忌,很多書籍已經成為了禁書,《孫子兵法》、《尉繚子》、《吳子兵法》等兵書的關於軍隊組織等等的章節全部一致的遺失,絕對不是偶然的事情,統治者是犧牲發展來爭取穩定。


歷史太傅


後勝於前,當然是宋朝更強,一千年的時間差距可不是說著玩的,因為生產力水平一直在進步。

宋朝以前,人們烹飪主要用鼎,鐵鍋是在宋朝推廣開的。

四大發明,有三個在宋朝,可見宋朝科技之發達。

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打壓商業的時代,也因此商業繁榮,為人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也為國家提供大量稅收,也是清朝之前,僅有的商業稅超過農業稅的朝代。

西漢初年,人口四五百萬,最盛時人口六千萬。

北宋初年,人口三四千萬,最盛時一點二億。

兩漢確實是南平百越,北擊匈奴,那是因為漢朝的生產力水平遠高於周邊少數民族,漢朝又不缺戰馬,當時的匈奴還是部落聯盟。

反觀宋朝,喪失產馬區,無法大規模組建騎兵。又重文輕武,文官統兵,難以提升戰力。燕雲十六州又在大遼手中,北宋無法藉助長城屏障,北方騎兵隨時可以南下迅速推進到黃河邊上。

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說法,也是始於北宋,使漢民族性格發生改變,尚武之風,逐漸消失。

遼國是一個農牧混合國家,南邊漢人農耕,提供糧食、財富與步兵。北邊契丹人遊牧,提供騎兵。遼國是一個可與宋朝比肩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其生產力水平不輸宋朝。

金國與遼國相似,也是中央集權制國家。由於東北盛產鐵礦,其鐵器製造水平不僅優於遼國還優於宋朝,這也是金國能夠滅遼滅北宋的物質保障。

南宋的人口總量與經濟總量尚不及北宋,但是其改良了重文輕武的作法,使得名將輩出,不僅擋住了金國,還重創了蒙古。

綜上,宋朝除產馬地與國土面積外,完勝漢朝。宋朝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於漢朝有較大提高,只是周邊少數民族生產力水平進步過快,與宋朝沒有代差,再加上宋朝缺少戰馬與燕雲十六州的喪失及重文輕武,使得對外戰爭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

而漢朝雖然生產力水平低於宋朝,但是卻遠高於當時周邊少數民族,還擁有產馬區,能夠大規模的組建騎兵,再加上漢朝全民尚武,狂扁少數民族就不足為奇了。




當代曹植


中國古代自秦以後,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能和漢比,不然我們為何叫漢族?咋不叫秦族?晉族?明族?但是宋朝也挺歷害,沒個朝代不好比較,總之,四百年大漢是中國歷史上頂級的王朝



有木必燃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是《歷史鑑論》

首先來了解一下兩個朝代,宋朝經濟強大,漢朝軍事強國。

我個人更喜歡軍事強盛的漢朝,特別是漢武大帝時期的雄才大略,成就了衛青、霍去病等一代名將,開拓的絲綢之路,華夏民族的漢族就是因漢朝而來,後有“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歷史名句。

宋朝雖然經濟發達,達到了鼎盛。但是重文輕武,導致了歷史上的靖康之恥,在加上週邊強敵環伺,直到南宋時期偏安一隅,苟延殘喘,雖然有岳飛等名將,但是無法挽回宋朝衰敗的局勢

所以說我覺得漢朝更為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