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


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


每年的2月4日这一天,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

“立春”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周代,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从“立春”这天起,天气逐渐转暖,人们也要结束冬闲下地干活了。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也就有了迎春仪式。为体现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立春”也成为了古代的一个时序节日。既然是节日,就会有节日的习俗。那么,“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下面咱们就挑主要的说说。

卷 春

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


所谓“卷春”,也称“咬春”,说白了就是吃春饼。立春吃春饼有喜迎春季、祈盼丰收之意。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称为“春盘”。人们将烙好的薄饼卷上白肉、鸡蛋等荤食,配以豆芽、菠菜、韭黄、大葱等春季新鲜青菜以及酱料一起吃,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象征着人们要把春天的新鲜气息和力量咬住,吃进去,以便让自己更有精神和体力投入到即将来临的春播农耕当中。

说到春饼,又叫荷叶饼或薄饼,制作时将两小块面饼叠加,中间抹上油,拼在一起擀成薄饼,烙熟后再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因其很薄,铺在手上如手捧荷叶,故在民间又被称作荷叶饼。

关于“咬春”,最早的记载见于唐《四时宝镜》:“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由此可见,在唐朝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吃春饼了。从宋到明清,吃春饼之风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赏赐春盘春饼的记载。明《燕都游览志》记载:“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门赐百官春饼。”清代以后直至今日,随着时代变迁,民间伴春饼而食的菜食就更丰富了。

啃 春

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


“啃春”其实就是吃萝卜,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人们以此表达为自己打气鼓劲的愿望。春天的萝卜脆爽味甘,多吃萝卜能顺气防病,使人们在春天身体更好,更有活力,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开端。在老年间,再穷的人家立春之日也要买个萝卜啃啃春。一个“啃”字,表达的是心情,是吃得了苦的韧劲儿,成为咱中国人在春季里特有的一种风俗。

鞭 春

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


古时逢立春之日,天子要亲率诸侯、大夫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在这一天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鞭春”,民间也称“打春牛”,象征着人们对自己的鞭策,像春耕的黄牛一样狂奔上进。在立春这天,人们要折一根柳枝抽打牛背,让牛在春耕时更卖力,民间逐渐演变成许多人家用柳枝轻轻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力争上游。今天,一些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打春牛的“鞭春”风俗。立春前日,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女人们抱着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时流传可以不患病疾,今天已成为一种娱乐。立春当日,村里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抽打春牛三下,象征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就此开始。之后,人们将春牛打烂,将春牛的碎块抢回家,称之为“抢春”,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碎块被放在牲畜圈,意为槽头兴旺;放在粮仓,意为仓满粮足;洒在自家的农田里,意为将有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抬春色

据民间考证,清朝时,立春之日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游走。另有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人们迎春祈福,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热闹非凡,十分壮观。

躲 春

在传统民俗中,立春这一天还有“躲春”的习俗。古人认为立春这天季节开始交错,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年的运气。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习俗。比较传统的习俗是,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还有一些地方,立春这一天不宜搬迁,不宜看望病患者及参加丧事,以免招惹晦气,给一整年的运气造成影响。

除了上边这些习俗以外,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很多有地方特色的习俗,比如祭祖、占气、戴春鸡、吊春穗等等,不一而论,很多今天已经不多见了。这些迎春习俗说来都是一个目的,那就是祈福新的一年好运吉祥,五谷丰登。

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


立春”究竟有哪些习俗呢?


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