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一生的好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

決定孩子一生的好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最好的教育,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的確,良好的習慣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兒童階段是培養習慣的最佳時期,好習慣能成就孩子,壞習慣只會害了孩子。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需要從小嚴抓這些習慣!

1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一週孩子遲到2次;

時間觀念不強,做作業拖拉,1個小時的作業需要2個小時完成;

吃飯很慢,邊玩邊吃,吃飯耗時很長;

參與集體活動,孩子永遠都是最後一個到;

經常被老師批評遲到;

……

以上的現象,你家孩子是否存在?

隨著年齡增長,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會很吃虧。

還記得被稱為“遲到天后”的麥當娜。

開演唱會遲到2小時,不少觀眾都提早離席,社交網絡上也是一片爭議,不少網友都罵她不守時,不尊重粉絲,一點職業精神都沒有。


沒有時間觀念的人,會因此錯失很多機會。

因此,父母需要在孩子小時候,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首先父母需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

陪孩子玩時間遊戲,讓孩子明確時間的意義;

在家給孩子制定規矩,作息時間、做作業時間、玩耍時間;

老師與家長一起配合,父母在家督促,老師在校督促,這樣更有效;

父母多提醒,多幫助,讓孩子知道時間的重要性。

俗話說:守時的人未必優秀,但優秀的人一定會守時。

所以,父母從小需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做一個守時,讓人覺得靠譜的人。

決定孩子一生的好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

2

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孩子來說,閱讀是一種豐富知識以及鞏固學習成果的有效手段。

據調查,愛閱讀的孩子,學習成績平均會高10分以上,80%的優秀學生都愛閱讀。

曾採訪過一位語文高考狀元,問他為什麼能考這麼高的分,他說:多閱讀,書讀得多了,就能培養出語感了。

之前,溫儒敏曾甩下一句狠話:“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讓不少語文老師都驚呆了。

高考命題在改革,以前卷面7000字增加到9000字,將來可能會增加到1萬字,題型也在增加,若沒有閱讀基礎,根本應付不了考試。

所以,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比賽,不能只看眼前,需要從長遠出發。

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重中之重。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財富,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從以下這幾個點開始嚴抓: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同理,經常帶孩子去逛書店,哪有不沾書香。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去書店,通過書店的環境讓孩子感受讀書的氣氛。

不管再忙,記得要抽空陪同孩子一起閱讀,這也有利於親子之間互動。

父母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多閱讀。

給孩子良好的閱讀環境。

讓家裡隨處都能看到書本,讓孩子隨時都能閱讀。

尹建莉曾說過:“一個孩子,從閱讀中獲得的,不僅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心理上的力量。”培養閱讀的習慣,家長要同孩子一起努力!

決定孩子一生的好習慣,父母一定要逼孩子養成


3

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

有一組數據,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勞動1.2小時,韓國0.7小時,而中國卻只有12分鐘。

這結果,一點都不意外。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

你只要乖乖學習、乖乖看書就行了,其他的你不用操心,不要動手。

這樣,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還記得那個“天才少年”魏永康被勸退的事件吧。

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這麼厲害的天才,居然不能一個人生活,這與他母親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魏永康在成長過程中,家務活從來沒幹過,甚至吃飯都是他母親喂的。

在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孩子怎麼可能會獨立生活。

研究表明,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更優秀。

做家務的孩子,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更加懂得尊重別人。

做家務的孩子,動手能力強,會變得更加自信。

做家務的孩子,他會養成一個良好的家庭觀念,會更懂得愛家人。

所以,想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父母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呢?

讓孩子參與家務,多鼓勵孩子,讚美孩子,讓孩子感受成就感。

根據孩子的年齡分配家務,使孩子更好發揮自己的才能。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進孩子對家務的興趣度。

適當獎勵,讓孩子樂於做家務。

記住,有時,父母付出的越多,反而會阻止孩子成長。

反而,那些捨得讓孩子吃苦的父母,往往會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秀的孩子來自於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衝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