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咱熟悉的這些地方,從清朝開始就是“軍隊大院”

從公主墳到玉泉路,約10公里。如今已經是長安街延長線,熙攘繁華,車水馬龍。但是在中國近代和現代卻是中國重兵駐守之地。


清代西郊兵營

京西咱熟悉的這些地方,從清朝開始就是“軍隊大院”


北京城西郊的軍隊大院,有詳細文字記載的應該始於300多年前的清代。公元1944年,多爾袞兵率領8萬八旗鐵騎不血刃地佔領北京城,不久定都北京,北京成為268年清王朝的中心。清早期,八旗部隊(含蒙漢八旗)總共20萬人馬,其中約有10萬八旗精銳部隊拱衛京畿。


這10萬人馬包括,九門提督率領約1萬巡捕五營(漢人綠營兵)守衛北京內城,8000名八旗圓明園護衛營八旗精兵守衛西山皇宮第二辦公區(指揮中心在西苑清兵大營,現在留有藍旗營、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等地名),由約3000名特種兵組成西山銳健營在香山腳下練兵,還有約4000名現代化的火器營部隊提供“紅衣大炮”等火力支持(現在西四環的世紀城小區)。


再細分,駐守京城的清兵分屬親軍營,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軍營,鍵銳營,虎槍營。除此以外,還有大內侍衛600人,親軍營1770人,前鋒營1770人,15000人護軍營1是守衛紫禁城宮廷宿衛皇帝的。


清代拱衛京畿的主力部隊在“豐臺大營”,是皇帝親自統帥的野戰部隊,約28000人馬,與東部的“密雲大營”12000人馬,總計4萬精兵,共同負責京城防衛外來侵略任務。

京西咱熟悉的這些地方,從清朝開始就是“軍隊大院”


“豐臺大營”的具體位置在北京城西南方向長辛店槐樹嶺(今解放軍裝甲工程學院),距京城約30裡,佔地面積約1萬畝,地勢比北京城高約100米,站在土崗頂部可瞭望京城。


在清朝早期,“豐臺大營”總管稱“總兵”,為一品大員武將,直接聽命於皇帝,統帥12營部隊,由步兵營、驍騎營、前鋒營組成。現在多部描寫清宮秘史的電視劇都提到“豐臺大營”,說,誰掌握“豐臺大營”的兵權,就可以控制北京。


在清末成立的號稱有1萬人馬的神機營,是些由八旗紈絝子弟組成的臨時救駕部隊,駐軍王府井(今新東安市場),沒有打過一場仗,其軍力簡直不堪一擊。


日本佔領北平期間的萬壽路軍營

京西咱熟悉的這些地方,從清朝開始就是“軍隊大院”


在日本軍隊佔領北平時期,曾把以公主墳為中心的區域,定位為“新北平政府”的辦公區和生活區,為此還把西南城牆打開了一個“豁口”,命名為“啟明門”,並且修築了東西向道路直達公主墳,在道路兩側圍起圍牆,準備遷出機關和軍隊到那裡區辦公和居住。


其區域範圍大致為,南起現在的釣魚臺三里河西路,西到永定路,北起阜外大街延長線,南到如今的西客站蓮石路,轄區面積約十幾平方公里,定位為“偽華北區政府”所在地。


規劃建設工程剛剛開始實施,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受財力的影響,新北京建設緩辦。


在日軍佔領北平八年期間,1938年日本佔領軍以極低價格在羅道莊村徵用土地,在萬壽路地區建起日本兵營,佔地面積達600多畝(今萬壽路西街道路兩側的育英學校和中聯部中組部住宅區),常有駐軍近萬人。


日本兵營司令部為三層樓建築,是當時北京西郊的最高建築,建築外牆為灰色水泥牆,外牆體厚近1米,類似堅固的城堡。小樓坐北朝南,中間連廊式設計,兩側各有房間12間,每間房面積18平方米。


1946年以後為,這棟小樓為傅作義“華北剿總司令部”所在地。1952年此地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農業工作部大院,三層“日軍司令部”小樓為農村工業部辦公樓。


1963年農村部撤銷,此地為中組部,隸屬於萬壽路15號院,稱北院。據悉,三層日本小樓在1981年被拆,建起中組部住宅樓。


萬壽路華北剿匪總司令部

京西咱熟悉的這些地方,從清朝開始就是“軍隊大院”


剿匪總司令部,中華國民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準備進行對中國共產黨實施軍事圍剿的跨地區、跨建制之高司軍事單位,一般簡稱為“剿總”。


1937年之前,國共已經展開對決,國民政府在各地設立一連串軍事機關,進行剿匪,後因西安事變與抗戰停滯,這些軍事機關在抗戰期間很多都轉為對日軍作戰單位。抗戰開始時,國民革命軍的指揮機構是按“總部-戰區兵團-集團兵團(兵團,路)-軍-師-旅-團”,共8級才到戰術單位;


1940年後簡化為“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團”,6級指揮機構,極大提高了部隊的作戰指揮能力。


作為第一線指揮、與共產黨軍隊決戰的軍事單位,則為剿匪總司令部。“剿匪總司令部”是對中共進行武裝“圍剿”的軍事指揮機關。


大體而言,一個典型的剿總下轄若干兵團、警備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以及綏靖區等,層級大體與軍政長官公署平行,但在軍事戰鬥中,指揮層級往往比軍政長官公署要高。


在1947年李宗仁的北平行轅裁撤前,華北的最高軍事指揮單位是“華北剿總司令部”,機關設在當時的西郊即萬壽路一帶。


總司令傅作義選擇這一地點,據他說理由是不要讓官兵輕易進城,以免受古城腐化風氣的影響。當時城內的部隊多是蔣介石嫡系的中央軍,實際上不受傅作義管轄。


1948年11月,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國民黨全數就殲,華北國民黨軍危在旦夕。蔣介石見嫡系將領實在不爭氣,只好重用兩個過去的“雜牌”將領白崇禧和傅作義。


為此,蔣介石不得不撤回原來在華北實際掌權的北平警備司令陳繼承,囑咐中央系各將領服從傅作義的命令。此話雖不十分當真,不過畢竟給了傅統領華北全局的權力。


解放軍西郊部隊大院


復興門外一帶在日本佔領北京的時候,這裡就是軍事機關的集中地,玉泉路是日本人修的。傅作義入主北平時,這裡仍然是軍事機構集中地,住有幾萬軍隊,傅作義的作戰司令部就在萬壽路,這裡遺留下不少檔次不等的建築,主要集中在萬壽路和永定路地區。


1949年2月解放軍進入北平城後,這一帶自然就成了解放軍的軍事機構中心。解放初期有一種北京城的規劃構思,將公主墳一帶建成北京市的舊城之外的新中心,陸續又有不少建設,雖然這一規劃沒有得以實施,但是這一帶還是有發展的,特別是軍事機構在這一帶發展較多,有一段時間,這一帶稱為“新北京”。


至於靠山隱蔽的軍事指揮中心,不是這一帶,而是在西山。地鐵1號線終點站蘋果園是平民出行的終點站。再往前開二站,到了西山腹地,香山的“肚子裡”,才是三軍作戰指揮中心的所在地。


解放以後,北平市恢復原名北京市,定位為新中國的首都。二十多萬人民解放軍官兵和中國共產黨領導機關幹部一下子湧進了北京市,需要大量的辦公區和生活區。於是,黨中央決定在北京西部西長安街的延長線地區,建設軍事單位駐京辦公區,逐漸一些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部委機關也在這裡建起辦公區。


隨之,各種兵種軍人家屬住宅區、國家機關幹部家屬住宅區,在這個區域內陸續建設起來,從現在的西二環路一直延續到四環路外,與石景山區接壤。


其大致區域範圍為,從復興門至玉泉路,東西長約3公里,以復興路為中軸線南北寬約3公里。


在這大約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就形成了具有獨特性的“中國首都大院式”機關辦公和居民居住混合區。


有人稱,這是“延安大院”在首都北京市的延續,也不無道理。西長安街這條“十里長街”上常走的車,大多是軍車,因為街兩旁排滿了部隊大院。


新中國建立,搞部隊正規化建設,分出軍種、兵種、各總部。它們的首腦機關差不多都在這條街上,尤其路南,從公主墳的空司、海司,到玉泉路的鐵道兵司令部,鱗次櫛比,一字排開。


一路走來,除了五棵松的301醫院,差不多隔一段就會看到一個有哨兵的大門,那時哨位沒今天威嚴,哨兵身後,是個綠色的木頭崗樓,以備避雨。整條街安靜而神秘。


100多年過去了,提起咱京西首先想到還是軍隊大院,咱不少家粉為國防事業奮鬥在一線,每當院內軍號聲,士兵隊列的口號聲,整齊的跑步聲響起,一種威嚴、肅穆、置身於喧囂世外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也許是咱京西特殊氣質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