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規劃自己,避免35歲的職場危機


從現在規劃自己,避免35歲的職場危機

華為和阿里都鬧出了對35歲員工不友好的傳聞,但從整個面上看,職場對於35歲的中年人,確實不大友好,這是無疑的了。

為何企業會對35歲員工抱有這種不近人情的態度?

正如一位企業家所說的那樣,企業不是慈善機構。

企業家總是用成本收益的權衡,來作出一切決定,包括決定是否開掉一位35歲的老員工。

如果新招一個更年輕、更有激情、更有時間投入工作、更有上進心、更好管理,但同時又能基本取代35歲的你,比你還要便宜得多,企業家為什麼不換掉你呢?

很多人把這種無情的場景,歸咎於資本家的道德問題。

但這是否是道德綁架呢?

判斷是否道德綁架,有兩個標準,一是你如果是對方,你真的會願意承受企業的虧損,也不願意換掉35歲的老員工嗎?

二是即便你願意,你,或者這個社會,是否有依據,要求對方必須這麼做呢?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企業裁掉35歲的老員工,很多時候確實很殘酷,但這大多數時候並不違反道德和法律。

關鍵是我們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如何才能避免自己處於這樣的境地之中?

35歲危機比較嚴重的,很多都是程序員,是碼農。

他們為什麼容易被更新掉?根本在於,技術可取代性比較強。

程序員的工作內容我不大懂,但此前和一個程序員聊天的時候,他說,絕大多數技術需求,都是不存在技術難度的,不需要攻堅克難。

需要的,就是人力和時間的投入。

而程序員的進入門檻,其實並不是非常高,或者說不是高不可攀。

這就導致了程序員這個工作,可替代性比較強。

一個25歲,有了兩三年工作經驗的年輕程序員,在技術上,可能並不比一個35歲的老技術員有多大差異。

但25歲的更便宜,更有活力,更願意投身到工作中,更好管理。

那是什麼讓那些35歲之後,依然越來越吃香呢?越來越不可替代呢?

一是技術累積。很多技術工種,是越幹,積累越深厚,越幹,技術水平越高,越不可替代。

比如說,醫生。醫生是一個非常強調臨床經驗的職業,那麼,乾的時間越長,經驗越是豐富,往往就越值錢。

所以35歲的醫生,職業生涯甚至還在起步呢。

再比如說一些高級藍領技術工人,在一些非常微小的技術行業裡,是最頂尖的。就說電焊吧,這個技術工種入門極其簡單,但是,真的要走到巔峰,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時間積累的技術和知識,老人自然更難被新人替代。

一些日本、德國工廠裡的技術工人,一輩子可能就在一個企業裡工作,而且越老,就越重要,成為一些企業的核心技術力量。

二是資源累積。

比如銷售,這同樣是一個進入門檻很低的工種,銷售技術上有差距,但沒有那麼大的差異。

但乾的時間越長,特別是在一個單純的領域乾的時間越長,其掌握的資源,往往越是豐富,就越難取代。

很多銷售,如果你辭掉他,他往往會帶走一大批客戶,可能讓整個公司完蛋。

還有我們經常會有一種感受,就是:錢都被傻逼賺走了

確實,很多人沒學歷,甚至文盲,智商情商樣樣不行,但人家就是賺大錢了。

但你沒有看到人家在某一個領域和行業裡,浸潤了十幾年,熟悉了上上下下,整個行業鏈條內的所有人,買家和賣家。

這就是資源的積累

你能力再強,但沒有這些時間來積累資源,你永遠無法在這個行業裡賺到錢。

時間積累的東西,恰恰就是最難以被取代的。

三是有獨立屬於自己的事業。

如果你能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項目,有屬於自己的事業,那你完全不怕被取代。因為你有退路,有更好的選擇。

程序員之所以會成為35歲危機的祭品,正是因為沒有屬於自己的事業,離開了平臺,就完全失去了價值。

這是極其危險的事情。

四是進入體制。

體制是一個經驗積累性的崗位,一個年齡比較大的幹部,一般會比一個年輕人更加了解機關的相關規則,更加熟悉機關的人和事,處理問題會更加嫻熟和從容。

體制崗位也是一個資源積累型的。大家在整個體制職業生涯中,都會不斷積累自己的人脈關係,積累自己的班底,這些都決定了你在體制內能不能幹成事情,能不能不被取代。

更重要的是,體制不是經濟效益為取向的組織,不會輕易辭退人,是一個優良的避風港。

避免35歲危機,在進入職場的時候,就要規劃好,自己十幾年過後,能否具有足夠不可替代的資源,技術積累,或者有一番自己的事業?

如果不能,35歲之前,趕緊考個公務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